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二 (4)
內集·卷二 (4)
1. 寒
中寒無汗肢僵仆,傷寒循經漸入,中寒不問冬夏,或當風取涼,或坐地受冷,肅殺之氣自皮膚卒於臟腑。昏倒,四肢拘攣強直厥冷,與中風相似,牙緊,四肢不動為異耳。急用蔥餅熨臍,並灸氣海,手足溫暖則生。如極冷唇青,厥逆無脈,舌卷囊縮者,須臾即死。
急分三陰暖下元;
倉卒難分經絡,急煎姜附理中救之。次審,中脘疼痛,中太陰者,理中湯;脈沉足冷,中少陰者,四逆湯加吳萸,或臍腹疼痛,五積散加吳萸;小腹疼痛,中厥陰者,當歸四逆湯加吳萸或五味子。如陰盛煩躁,熱藥冷飲,或加些涼藥為引,溫中散冷,補暖下元,陽氣復而寒自消矣。切忌吐下。方兼補血者,寒泣血故也。
感冒尋常和表裡,西北苦寒,中傷者多;東南溫和,中傷者少。尋常感冒,表證見者,九味羌活湯、芎芷香蘇散;寒入腸胃者,霍亂轉筋,洞泄下利,乾嘔吐逆,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;挾食停痰者,人參養胃湯;夏秋暴寒,折熱於裡者,調中湯微下之。凡帶漏、遺精、痎瘧、疝瘕、腳氣、腰膝冷、虛勞、陰痿、諸痛,皆寒所為也。
挾風,眩暈不仁;挾濕,四肢腫痛。
內傷補益加辛溫。
內傷勞役,感寒困倦,補中益氣湯加薑、附。如內傷生冷,感寒腹痛,脈脫,附子理中湯;如內傷房室,感寒厥冷,四逆湯;脈脫,三建湯,煉臍法。
白話文:
[寒冷]
如果因為寒冷導致不出汗,四肢僵硬甚至昏倒,這是由於寒冷循著經絡逐漸深入身體造成的。這種情況不論冬夏都有可能發生,可能是因吹風冷卻或是坐在地上受寒所致,寒冷的氣息從皮膚侵入到內臟。患者會突然昏倒,四肢拘攣且冰冷,看起來跟中風很像,但是咬牙且四肢無法動彈是其特徵。此時應立即使用蔥餅在肚臍上熱敷,並且進行氣海穴的艾灸,若手腳開始回暖就有希望存活。如果患者極度寒冷,嘴脣發青,脈搏消失,舌頭蜷縮,睪丸縮小,可能很快就會死亡。
緊急情況下,要讓三陰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溫暖以保護下腹部。若無法迅速判斷經絡,應先煎煮生薑和附子來調理中焦。進一步診斷,如果是中脘疼痛,可能是影響了足太陰脾經,可使用理中湯;若是脈象深沉且腳冷,可能是影響了足少陰腎經,可使用四逆湯加吳茱萸,或者肚臘或腹部疼痛,可用五積散加吳茱萸;如果是小腹疼痛,可能是影響了足厥陰肝經,可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或五味子。如果寒氣過盛,出現煩躁,可以冷飲熱性藥物,或添加一些涼藥作為引導,溫暖中焦,去除寒氣,陽氣恢復,寒氣自然消散。絕對不能嘔吐或瀉下。如果處方中有補血成分,是因為寒氣會凝固血液。
對於一般的感冒,表證顯現,可使用九味羌活湯、芎芷香蘇散;如果是寒氣進入腸胃,導致霍亂、轉筋、嚴重腹瀉、乾嘔,可用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;如果有食物滯留和痰多的情況,可用人參養胃湯;夏季和秋季突然的寒冷,使熱氣被困在體內,可用調中湯稍微瀉下。所有漏症、遺精、瘧疾、疝氣、腳氣、腰膝冷、虛弱、陽痿、各種疼痛,都是由寒氣引起的。
若伴隨風邪,可能會引起頭暈和麻木;若伴隨濕氣,可能會造成四肢腫脹和疼痛。
對於內傷,應使用補益藥物加上辛溫的成分。
如果是因為勞累或受寒而感到疲憊,可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薑和附子。如果因為食用生冷食物,感受寒氣導致腹痛,脈象消失,可用附子理中湯;如果是因為房事過度,感受寒氣導致四肢厥冷,可用四逆湯;如果脈象消失,可用三建湯,並進行臍部的鍛煉方法。
2. 暑
暑熱汗渴審實虛,暑病,身熱自汗,口渴面垢而已,餘證皆後傳變,或兼內傷。必先問其人素虛胃弱,或大病大勞後,縱暑中傷者,宜清暑益氣;素強盛壯實無虛損病者,宜祛暑和中。
陰陽經絡最難拘;
靜居高堂大廈,得病似熱證,屬心脾經者,名中暑陰證;動作田野道途,得病似傷風證,屬膀胱經者,名中暍陽證,其實一也。但自襲暑氣而言,曰中暑;自被日逼而言,曰中暍。然暑初入,自口鼻牙頰達手心主胞絡,以火從火,故古法暑還取冷水灌溉勿咽。入肝則眩暈頑麻,入脾則昏睡不覺,入肺則喘咳痿躄,人腎則消渴,非專心主而無傳入也。
中(聚)傷(緩)冒(淺)伏(深)分輕重,中暑歸心,神昏卒倒。傷暑肉分,周身煩躁,或如針刺,或有赤腫。蓋天氣浮於地表,故人氣亦浮於肌表也。冒暑入腸胃,腹痛惡心嘔瀉。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、腸胃之間,熱傷氣而不傷形,旬月莫覺,變出寒熱不定,霍亂吐瀉,膨脹中滿,瘧痢煩渴,腹痛下血等症。但暑病多無身痛,間有痛者,或為澡浴,水濕相搏耳。
暑風暑厥又何如?
即暑暍證,但以手足搐搦為風,手足逆冷為厥,厥與傷寒熱厥義同,黃連香薷散。暑風乃勞役內動五臟之火,與外火交熾,則金衰木旺生風,香茹散加羌活,或六和湯合消風散。素有痰飲,因暑觸動,痰熱生風者,六和湯合星香散。
若道途卒倒湯藥不便,恐氣脫難治,急扶陰晾處,不可臥濕冷地,掬道上熱土,放臍上,拔開作竅,令人尿於其中,待求生薑或蒜嚼爛,以熱湯或童便送下,外用布蘸熱湯熨氣海立醒,後尤不可飲冷水,以大劑滋補藥服之。如心神恍惚,用五苓散,燈心同煎,入硃砂末調服,有汗加黃耆。
因酒引暑入腹尿血者,去桂加黃連。或神昏驚悸妄言,用益元散,量加硃砂,新汲水調服二錢,降胃火、治煩熱、利濕止渴之要藥。
痰火絞脈俱可吐,暑毒痰火,窒塞胸中,量體虛實吐之,火鬱發之之義也。吐痰喘氣急痞塞,入藥不得者,急煎六和湯,調麝二釐服。絞腸痧,腹痛不可忍,或連心痛展轉在地,手足亦有冷者,乃腸絞縮在腹,須臾能死,急用熱湯調鹽一兩,灌入即安。或再用陳艾、陳樟木、陳壁土各等分,水煎,連服三四服。刺血法見急救。
祛暑和中(利濕消導其雜)證自除。
夏月人多飲水食冷,故宜利濕兼以消導,汗多者忌滲。祛暑,香薷散、黃連解毒湯、清肺生脈散、白虎湯加參、柴;寒熱不定,小柴胡湯;和中,大、小調中湯、薷苓湯、枇杷葉散、胃苓湯、桂苓甘露飲、六和湯。
寒鬱甚者須反治,伏陰在內之時,避暑貪涼,外又襲陰冷之氣,郁遏周身陽氣,宜辛溫解散,薷藿湯之類。若外既受寒,內復傷冷,加乾薑、砂仁、神麯。若外觸暑氣,內傷冷食,以致外熱內寒,宜清暑益氣湯。若外不受寒,止是內傷生冷,腹痛嘔瀉,宜理中湯加麥芽、砂仁,或大順散,或二氣丹,冷水下丹丸。皆治因暑傷冷,非溫散治暑之謂也。
白話文:
[暑]
對於暑熱造成的出汗、口渴等症狀,我們需分辨是實證還是虛證。如果患者平時身體虛弱,脾胃功能不佳,或是剛經歷大病、過度勞累,即使受到暑熱影響,應採用清暑益氣的治療方式;相反的,若患者本來身體強健,沒有虛損的病史,則適合使用祛暑和中的方法來調理。
陰陽經絡的運作難以捉摸;
當人在靜態的環境,例如高樓大廈中生病,呈現類似熱性疾病的症狀,這屬於心脾經的問題,稱為中暑陰證;反之,當人在戶外活動,如田野、道路上,患病的症狀類似感冒,這屬於膀胱經的問題,稱為中暍陽證。兩種情況實際上是一樣的,只是前者是因為暑氣侵入,所以稱為中暑;後者是因為太陽暴曬所致,所以稱為中暍。暑氣初入體內,會從口鼻牙齒和臉部,到達手心主胞絡,因為火上加火,所以古法認為應該用冷水來降暑,但不要吞下去。暑氣進入肝臟,會導致頭暈麻木;進入脾臟,會讓人昏睡不醒;進入肺臟,會出現喘咳和四肢無力;進入腎臟,會造成消渴。
暑氣對人體的傷害,可以分成「中」、「傷」、「冒」、「伏」四個程度。「中暑」是指暑氣直接影響心臟,造成神智不清,突然倒下。「傷暑」是指暑氣傷害肌肉,全身感到煩躁,有時像針刺一樣,有時皮膚會紅腫。「冒暑」是暑氣進入腸胃,造成腹痛、噁心、嘔吐和腹瀉。「伏暑」是暑氣長時間潛伏在三焦和腸胃之間,只傷害氣而不傷害形體,可能十幾天都不會察覺,但會出現寒熱不定、霍亂、腹瀉、腹脹、瘧疾、下痢、口渴、腹痛和血便等症狀。但暑病通常不會有身體疼痛,偶爾有疼痛的情況,可能是因為洗澡,導致水濕與暑氣交纏。
暑風和暑厥又是怎麼一回事呢?
這就是中暍的症狀,但如果手腳抽搐,那就是暑風;如果手腳冰冷,那就是暑厥。暑厥和傷寒熱厥的定義相同,可以使用黃連香薷散治療。暑風是由於勞動使內臟的火氣上升,與外在的火氣相互作用,導致金氣衰弱,木氣旺盛,產生風邪,可以使用香茹散加羌活,或者六和湯和消風散。如果原本就有痰飲的毛病,因為暑氣的刺激而發作,痰熱生風,可以使用六和湯和星香散。
如果在路途中突然倒下,不方便服用藥物,擔心氣息衰竭,難以救治,應立即將病人移到陰涼的地方,但不能讓他躺在濕冷的地面上。可以用路上的熱土放在肚臍上,挖一個洞,讓人往裡面撒尿,等待找到生薑或大蒜,嚼碎後,用熱水或童子尿送下。外面可以用布沾熱水,敷在氣海穴上,病人會立刻清醒。之後不能喝冷水,應該服用大劑量的滋補藥物。如果心神恍惚,可以使用五苓散,加上燈心草一起煎煮,加入硃砂末調服,如果出汗,可以加黃耆。
如果是因為喝酒導致暑氣進入腹部,造成尿血,應該去掉肉桂,加黃連。如果神志不清,驚恐不安,胡言亂語,可以使用益元散,酌情加硃砂,用新鮮的井水調服兩錢,這有助於降低胃火,治療煩熱,利濕止渴。
痰火阻塞血管,都可以嘔吐出來。暑毒和痰火堵塞胸腔,根據身體虛實狀況進行催吐,這是火鬱發作的意義。如果吐痰喘氣急促,胸腔堵塞,無法服藥,應立即煎煮六和湯,加入麝香二釐服用。絞腸痧,腹痛難忍,有時連心臟也會痛,在地上翻滾,手腳也會冰冷,這是腸子在腹部絞縮,隨時可能死亡,應立即用熱水調鹽一兩,灌入口中,就會舒緩。或者再使用陳艾、陳樟木、陳壁土各等份,用水煎煮,連續服用三四次。刺血法可以參考急救的方法。
祛暑和中,症狀自然消失。
夏天人們多喝水,吃冷食,因此應該利濕,同時消除食物。對於大量出汗的人,避免使用滲透性藥物。祛暑,可以使用香薷散、黃連解毒湯、清肺生脈散、白虎湯加人參、柴胡;如果寒熱不定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;和中,可以使用大、小調中湯、薷苓湯、枇杷葉散、胃苓湯、桂苓甘露飲、六和湯。
對於寒氣嚴重的情況,必須反向治療。在伏陰在內的時候,為了躲避暑氣,貪圖涼快,外在又受到陰冷的影響,抑制了全身的陽氣,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疏散,例如薷藿湯。如果外在已經受寒,內部又受到冷食的傷害,可以加入乾薑、砂仁、神麯。如果外在接觸到暑氣,內部受到冷食的影響,導致外熱內寒,應該使用清暑益氣湯。如果外在沒有受到寒氣,只是內部受到生冷食物的傷害,導致腹痛、嘔吐和腹瀉,可以使用理中湯加麥芽、砂仁,或者大順散,或者二氣丹,用冷水吞服藥丸。這些都是治療因暑氣受到冷食的傷害,而不是使用溫熱藥物來治療暑氣。
如果誤服藥物,可能會導致黃疸、皮膚出疹、血液淤積、混亂而死亡。
對於內傷,滋補可以避免身體瘦弱。
對於因勞動過度或本身氣血虛弱,患病暑熱的人,主要以滋補為主,小心使用極熱或極涼的藥物。如果暑熱嚴重,尿液呈紅色,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;如果暑熱較輕,感到疲倦乏力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或做成藥丸;如果是中暍,可以暫時加入香薷、扁豆;如果陰虛,可以使用滋陰降火湯、腎氣丸。
三伏天的炎熱尤其可怕,大熱會傷害氣力,養生專家認為,此時如果過度飲酒和縱慾,會導致內腎腐爛,直到秋天才會凝固,嚴重時甚至會化為水而死亡。
預防不只是依靠香薷。
在夏天經常防暑,對於身體健康的人,可以使用香薷散、益元散,但是身體虛弱的人不宜使用。因為脾虛的人,不一定因為暑熱和勞動,以及乘涼而生病,常常在春末夏初,頭痛腳軟,食慾減退,體溫升高,這種病稱為注夏病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升麻和柴胡,加入黃柏、白芍、五味子、麥門冬;如果有痰,可以加入半夏和薑汁,這是夏季消暑的聖藥。如果氣力衰退,精神不足,口渴不想吃東西,可以使用生脈散、誘行丸。也可以使用謝傳萬病無憂散作為通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