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二 (3)
內集·卷二 (3)
1. 風
此丹溪雜病通法也。
通治(南北)開關化涎沫,開關散,吹鼻有嚏可治,無嚏者死。牙關緊急,入藥不得者,用南星五分,龍腦一字,端午日午時合,每用一字至五分,擦牙熱自開。痰甚者,宜量虛實吐之。虛者,稀涎散微微吐出冷涎。實者,用瓜蒂炒黃末五分或一錢,入全蠍末半分,吹入鼻中立吐;如不吐,用酸齏汁調下;如再不吐,用熱齏汁投之,此藥不可輕用。吐後,宜服降火利氣、安神定志之藥。
吐法見傷寒,但中風大吐涎出,久則手足骨節皆枯,不能轉動滑利,以藥壓下,再歸骨節可也,小兒驚搐亦然。
順氣活血風自祛。
風證,皆痰為患,故治以開關化痰為先,急則祛風,緩則順氣,久則活血。如真氣漸復,痰飲漸消,或尚有風邪未退,羌活愈風湯調之。實者,川芎茶調散;虛者,萬寶回春湯,未可全以風治也。抑論舊以西北風高,真中宜分臟腑經絡調治;東南地濕,兼中、似中宜分氣血虛實、痰火多少調治。
然真中、兼中,南北互有,且治臟腑者,可不分氣血之虛實乎?治氣血者,又可不分臟腑經絡之邪多少乎?大抵外感重而內傷輕者,先須分表裡法,祛風為主,次用氣血痰法調治;內傷重而外感輕者,先用調補氣血痰法為主,次分臟腑經絡祛風,此活法也。
若覺膚頑肌蠕動,凡覺手足麻木,肌肉蠕動,如有蟲行,心抑憒亂,宜烏藥順氣散。如眉稜骨痛者,風之兆也,宜古防風湯加芩、連。
預防之法亦堪推。
御風丹、五參散、史國公浸酒方、單豨薟丸。
冒風惡風多屬肺,肺主皮毛,通膀胱,最易感冒。新咳嗽惡風,鼻塞聲重噴嚏是也,柴胡半夏湯、參蘇飲,寒月麻黃杏仁飲。重者,頭疼身痛,寒熱,咽乾音啞,柴胡桂枝湯、防風沖和湯。頭痛甚者,川茶芎調散;痰多者,金沸草散;挾熱,人參敗毒散、升麻葛根湯;挾寒,十神湯;挾寒濕,消風百解散;挾濕,神朮散;挾暑,香葛湯;時行,柴胡升麻湯。
挾內慎勿專攻外;
服食過厚,素有痰火,時常鼻塞流涕,聲重咳嗽,略被外感則甚者,防風通聖散,或大黃、黃芩等分為丸,白水下。素虛者,只用防風、羌活、川芎,隨宜加入補藥、痰藥中。傷食,加白朮、陳皮、青皮、山楂、麥芽;挾形寒飲冷,加薑、桂;挾房勞,加參、朮、歸、地;挾勞役傷氣者,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防風;風虛甚者,羌活丸、加味烏荊丸。
重則傳變輕不傳,風重傳裡,一同傷寒治法。
久甚能為氣血害。
風能燥血散氣,故古用桂附、八物等湯。久不愈者,只宜三白湯加減斂之,切忌疏泄,雖初起,非寒月無汗,麻黃禁用。
白話文:
風
這篇文章是丹溪心法中治療雜病的通則。
治療口不能開、流口水等症狀,可用開關散等藥物,吹鼻使打噴嚏,能治癒,不能打噴嚏則預後不良。牙關緊閉,藥物無法服用時,可用南星五分、龍腦一字,端午午時調製,每次服用一字到五分,擦在牙齒上,牙關自然會張開。痰多的患者,應根據虛實情況決定是否催吐。虛證患者,稀薄的口水會慢慢吐出。實證患者,可用炒黃瓜蒂末五分或一錢,加入全蠍末半分,吹入鼻中催吐;若不吐,可用酸菜汁調服;若仍不吐,則用熱菜汁服用,此法不可輕易使用。催吐後,應服用清熱利氣、安神定志的藥物。
傷寒也有催吐的方法,但中風引起的大量口水吐出,時間久了會導致手足關節枯萎,無法活動,此時應以藥物壓制,再慢慢恢復關節功能,小兒驚搐也是如此。
順暢氣血,風邪自然消除。
風證都是痰濕作祟,因此治療應以開關化痰為先,病情急則祛風,緩則順氣,久則活血。若正氣漸復,痰飲漸消,但仍有風邪未除,可用羌活愈風湯調理。實證用川芎茶調散;虛證用萬寶回春湯,不可完全依賴祛風治療。以前認為西北風大,病在臟腑應分別治療臟腑經絡;東南濕氣重,病在氣血,應分別治療氣血虛實、痰火多少。
然而,臟腑病變與氣血病變在南北各地都會出現,治療臟腑疾病,難道不應該區分氣血虛實嗎?治療氣血疾病,難道不應該區分臟腑經絡的邪氣多少嗎?總之,外感重而內傷輕的,應先分表裡,以祛風為主,再用氣血痰法調理;內傷重而外感輕的,應先調補氣血痰,再分臟腑經絡祛風,這是活絡的治療方法。
若感覺皮膚麻木,肌肉蠕動,像蟲子在爬,心煩意亂,宜用烏藥順氣散。眉稜骨疼痛是風邪的徵兆,宜用古方防風湯加黃芩、黃連。
預防也很重要。
可用御風丹、五參散、史國公浸酒方、單豨薟丸等。
冒風、怕風多屬肺經病變,肺主皮毛,通連膀胱,最容易感冒。新發咳嗽、怕風、鼻塞、聲音嘶啞、打噴嚏等,用柴胡半夏湯、參蘇飲,冬天則用麻黃杏仁湯。病情嚴重者,頭痛身痛、寒熱、咽喉乾燥、聲音嘶啞,用柴胡桂枝湯、防風沖和湯。頭痛劇烈者,用川芎茶調散;痰多者,用金沸草散;夾雜熱證,用人參敗毒散、升麻葛根湯;夾雜寒證,用十神湯;夾雜寒濕,用消風百解散;夾雜濕證,用神朮散;夾雜暑證,用香葛湯;流行性感冒,用柴胡升麻湯。
內傷合併外感,不可單攻外邪。
飲食過量,素有痰火,經常鼻塞流涕、聲音嘶啞、咳嗽,稍微外感就加重者,用防風通聖散,或用大黃、黃芩等量製成丸劑,白水送服。體質虛弱者,只用防風、羌活、川芎,根據病情加入補藥、化痰藥。傷食者,加白朮、陳皮、青皮、山楂、麥芽;夾雜形寒飲冷,加生薑、桂枝;夾雜房事過度,加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生地;勞累傷氣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防風;風虛嚴重者,用羌活丸、加味烏頭丸。
病情嚴重則傳變,輕則不傳,風邪加重則入裡,治療方法與傷寒相同。
久病能損傷氣血。
風邪能燥血散氣,所以古方常用桂枝、附子、八味等藥物。久治不愈者,只宜用三白湯加減收斂,忌諱發散,即使初期,非寒冬無汗者,禁用麻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