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二 (2)

1.

有房勞中風,下體多汗,曰內風,十全大補湯加附子、防風。如入風府,曰腦風;入系頭,曰目風;在腠理,為泄風,與漏風同,但身盡疼耳;久則為腸風;食後曰胃風,又名夾食中風,久則為下血。有傷食變為暴厥,亦類中風,但停食則胸中滿悶,須探吐及理脾胃。有酒濕病,亦類中風,當分消以瀉濕毒。

有內傷熱證似中風者,有雜病虛證似中風者,均不可以風治。

火動氣中無涎汙。

中氣脈沉身涼無痰涎為異耳。如思慮肉脫,憂愁肢廢,悲哀筋攣,過喜皮槁,盛怒腰瘠,即河間所謂將息失宜,五志過極,則心火暴甚,腎水難制,熱氣拂鬱昏倒,筋骨不用,久則癱瘓,忌服風藥,宜藿香正氣散合星香散。虛者,八味順氣散;實者,四七湯。

真中中腑著四肢,手足拘攣,或中身前、身後、身側,可治。脈浮有表,面見五色,惡寒,宜小續命湯,或排風湯,風從汗散,通因通用是也。如脈浮不語者,用防風、黃耆煎水一擔,置床下,熏入鼻中,良久能言進藥。

中臟(閉)塞(九)竅多昏危;

中臟之絡者,口眼俱閉,可治。如入臟深者,心絕口開,肝絕眼閉,脾絕手散,肺絕痰如拽鋸、鼾睡,腎絕遺尿,或大吐大瀉,下血吐血者皆死。宜三化湯、搜風順氣丸、麻子仁丸。凡攻裡,忌腦、麝、牛黃引風入骨,芫花、甘遂損傷氣血。如汗多尿少者,忌滲利,榮竭無以制火,煩熱愈甚,候熱退汗止,小便自利。

中血脈(絡也)則歪口眼,或近於腑,外亦有六經形證,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微汗。或近於臟,內亦有便溺阻隔,則從三化湯加減微利。

又有中經亦要知。內(無便溺阻隔)外無(六經形)證從中治(不可汗下),蓋風本於熱,熱勝則風動,宜養血以勝燥,大秦艽湯分經加減,或天麻丸、羌活愈風湯。如欲微汗,愈風湯加麻黃;欲微利,愈風湯加大黃。中腑雖宜汗,汗多則亡陽;中臟雖宜下,下多則亡陰。若臟腑兼見者,或先汗而後利,或表裡兼攻者,防風通聖散。

口不能言肢不持;

手足不能運動,乃血弱不能營筋與舌也。

左為死血(留滯經絡)與少血,四物湯少加防風、羌活主之。瘀血,加桃仁、紅花。

痰與氣虛身右居。

血虛則痰火流注於左而為癱,氣虛則痰火流注於右而為瘓,急治則愈,久則痰火鬱結難治。痛者為實,先以二陳、省風之類治痰,後以防風通聖散、瀉青丸之類瀉火;不痛為虛,血虛者,四物湯俱薑汁炒過,加竹瀝、薑汁。肥人濕痰,少加附子行經;瘦人火動,加黃柏;氣虛者,四君子湯;虛甚,遺尿聲鼾睡者,濃煎參、耆,加附子、薑汁;勞傷者,補中益氣湯加竹瀝,兼治右瘓。痰盛者,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;能食者,換荊瀝。

白話文:

中風的種類很多,例如房事過度導致的中風,伴隨下體多汗,稱為內風,可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、防風治療。若風邪入風府穴,則為腦風;入系頭穴,則為目風;在肌膚腠理之間,則為泄風,與漏風相似,但全身疼痛;久病則可能發展成腸風;飯後發作則為胃風,也叫夾食中風,久病則會導致下血。因飲食傷損而引起的暴厥,也類似中風,但會伴隨停滯食物在胸中導致的滿悶感,需要催吐和調理脾胃。因酒濕導致的疾病,也類似中風,需要分別消導以瀉去濕毒。

內傷導致的熱證或其他雜病引起的虛證,如果類似中風,都不能用治療風邪的方法。

火邪亢盛時,口中不會有唾液。

中風患者若氣虛脈沉、身體冰冷、沒有痰涎,則與常規中風有所不同。如果因思慮過度而消瘦,憂愁導致肢體無力,悲傷導致筋攣,過度喜悅導致皮膚乾燥,盛怒導致腰部消瘦,這些都是河間學派所說的起居不當,五志過極,導致心火暴盛,腎水難以制約,熱邪鬱結而昏倒,筋骨無力,久病則癱瘓,忌用治療風邪的藥物,宜用藿香正氣散合星香散。虛證者,用八味順氣散;實證者,用四七湯。

風邪真正侵犯臟腑並累及四肢,導致手足拘攣,或疼痛位於身體前、後、側,是可以治療的。脈象浮大且有表證,面色呈現五色,惡寒,宜用小續命湯或排風湯,使風邪從汗液排出,這是因勢利導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脈象浮大但患者不能說話,可用防風、黃耆煎水一大擔,置於床下,用藥氣熏鼻,待患者能說話後再服用藥物。

臟腑阻塞,九竅不通,多危急;

臟腑經絡受阻,導致口眼緊閉,是可以治療的。如果風邪深入臟腑,心臟受損則口張開,肝臟受損則眼閉合,脾臟受損則手散開,肺臟受損則痰多如鋸齒聲、鼾睡,腎臟受損則遺尿,或大吐大瀉、下血吐血等,則難以救治。宜用三化湯、搜風順氣丸、麻子仁丸等。凡是攻治裡證,都要忌用腦髓、麝香、牛黃等容易引風入骨的藥物,以及芫花、甘遂等損傷氣血的藥物。如果汗多尿少,忌用滲利之品,因為津液耗竭無法制約火邪,煩熱反而會加重,等到熱退汗止,小便自然通利後再治療。

中風若累及血脈,則會導致口眼歪斜,如果病邪較靠近腑臟,且有六經病證的表現,則可以從小續命湯加減,微微發汗。如果病邪較靠近臟腑,且有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,則可以從三化湯加減,微微通利。

治療中風還要了解經絡循行。如果內無大小便不通暢,外無六經病證的表現,則從本證治療(不可發汗或瀉下),因為風邪本於熱邪,熱邪盛則風邪動,宜養血以制燥邪,用大秦艽湯分經加減,或用天麻丸、羌活愈風湯。如果需要微微發汗,則愈風湯加麻黃;如果需要微微通利,則愈風湯加大黃。中風累及腑臟雖宜發汗,但汗出過多則傷陽氣;中風累及臟腑雖宜瀉下,但瀉下過多則傷陰液。如果臟腑同時受累,則可以先發汗後通利,或表裡雙攻,用防風通聖散。

口不能言,肢體無力;

手足不能活動,這是因為血虛不能濡養筋脈和舌頭。

左側肢體癱瘓是因死血(血瘀滯留於經絡)或血虛,可用四物湯少加防風、羌活治療。如果血瘀,則加桃仁、紅花。

痰盛與氣虛多見於右側肢體。

血虛則痰火流注於左側導致半身不遂(癱),氣虛則痰火流注於右側導致半身不遂(瘓),疾病早期治療效果較好,久病則痰火鬱結,難以治療。疼痛者為實證,先用二陳湯、省風湯等治療痰濕,然後用防風通聖散、瀉青丸等瀉火;不痛者為虛證,血虛者用四物湯(藥材用薑汁炒過),加竹瀝、薑汁。肥胖者多為濕痰,少加附子以通經絡;瘦弱者多為火動,加黃柏;氣虛者,用四君子湯;虛證嚴重,伴有遺尿、鼾睡等症狀者,用人參、黃耆濃煎,加附子、薑汁;勞傷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竹瀝,兼治右側半身不遂。痰盛者,用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;能進食者,可用荊芥、防風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