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二 (1)
內集·卷二 (1)
1. 風
中風卒倒分真似,風為百病長,善行數變,為卒中昏倒,為竄視喎僻,為搐搦反張,或為寒中,或為熱中,或為癘風。入陽經則狂,入陰經則顛,入皮膚則癢,入筋則攣急,入骨節則疼痛,入肉分與衛氣相搏則不仁,與榮氣相搏則半身不遂,入經癱瘓,入絡膚頑,入腑即不識人,入臟即舌強吐沫,挾熱則痿緩,挾寒則拘攣,挾濕則腫滿。有真中者,有兼中、似中者。
陽病身熱,陰病身涼,烏、附行經,不可概用。
口眼喎斜語話難;
風邪初入反緩,正氣反急,牽引口眼喎僻,或左或右。急掐人中,拔頂發,炙耳垂珠,粟米大艾三五壯。外用南星、草烏各一兩,白芨一錢,殭蠶七枚為末,薑汁調塗喎處,正即洗去。內用正舌藥,白附子、殭蠶、全蠍等分為末,酒調服二錢。
不語有數端,有風中心脾者,資壽解語湯;有風中心經者,小續命湯去桂、附加菖蒲;有痰塞心竅者,導痰湯加菖蒲、人參、竹茹,或芩、連;有舌本強硬,語言不正者,用蠍梢二錢半,茯苓一兩,薄荷二兩,為末,酒調服二錢,或擦牙尤妙。又有風熱壅者,有血虛、氣虛者,有腎虛及老人忽言不出者,十全大補湯去桂,加菖蒲、遠志。
痰塞喉中聲噫噫,同上卒倒歪斜,不語名風喑,身軟有汗者生,汗不出身直者死。痰由水化制火,閉塞心竅不語。熱者,涼膈散加黃連,或牛黃清心丸;虛者,星香散、三生飲、導痰湯、小省風湯。
半身(或只一肢)不遂(此名偏枯,言不變,智不亂,病在膚腠之間,溫臥取汗)四肢癱;
此名風痱,智亂不能言者,難治。其證身體無痛,緩則四肢不舉,急則一身皆仰,或左癱右瘓,或一臂不隨,時復轉移一臂。驅風化痰,調氣養血為主,換骨丹、黑虎丹、神仙飛步丹。有脾實者,膏粱之疾,非肝腎虛痿,搜風順氣丸;有脾虛者,十全大補湯、獨活寄生湯、萬寶回春湯。
又有五痹類風狀(見後),四證(風喑、風痱、偏枯、痹風)全無莫浪猜。
中暑、中寒、中濕、痰厥、氣厥、食厥、熱厥、虛暈等證,皆卒倒不語,但風必有歪斜搐搦之證為異,雖內傷兼中亦然。但四證見一便作風治,惟有輕重緩急之分。輕者發過如故,或口舌無恙、手足顫拽者,大省風湯加人參、沒藥等分,水煎熱服,得汗即愈。或四肢無恙,口喎語澀者,古防風湯,入麝一釐調服;或自醒能言能食,惟身體不遂者,地仙丹。
西北(風高)真中宜分治,東南(地濕)兼中(似中)審實虛;主火(河間)主氣(東垣)或主濕(丹溪),內傷兼(中)似(中)盡相須。
三子所主雖殊而實同也,況濕則中氣不運而生痰,痰因火動而生風,又兼二子之見也。
氣衰賊邪容易襲,氣血壯盛,腠理致密,邪不能入。惟中年氣血始衰,腠理空疏,加以七情勞役飲食,內傷元氣,門巷賊風,乘虛襲入臟腑血脈,故有兼中者,東垣所謂非外邪徑傷,乃本氣病也。有醉後當風,頭面多汗善渴者,名曰漏風,宜黃耆六一湯,加參、朮、牡蠣、乾葛。
白話文:
風
中風突然倒地,要分辨是真中風還是類似中風。風是許多疾病的源頭,它善於變化,可能造成突然昏倒、眼睛斜視或嘴歪、抽搐、身體僵硬反張,也可能造成寒冷症狀、熱病,或者像麻瘋病一樣。風邪進入陽經會導致狂躁,進入陰經會導致精神錯亂,進入皮膚會引起搔癢,進入筋脈會引起抽筋,進入骨節會引起疼痛,進入肌肉與衛氣相搏會導致感覺麻木,與營氣相搏會導致半身不遂,進入經脈會導致癱瘓,進入絡脈會導致皮膚麻木,進入腑臟會導致意識不清,進入內臟會導致舌頭僵硬、口吐白沫。如果夾帶熱邪會導致痿軟無力,夾帶寒邪會導致拘攣,夾帶濕邪會導致腫脹。中風有真中風,也有兼夾其他原因或類似中風的狀況。
陽證會發熱,陰證會發冷,烏頭、附子等藥物是走經絡的,不能隨意使用。
口眼歪斜、說話困難,這是風邪剛侵入的症狀。當正氣與風邪相抗時,反而會出現口眼歪斜,可能發生在左邊或右邊。這時要趕快按壓人中,拔頭頂的頭髮,用艾草燒灼耳垂,像米粒大小的艾絨燒三到五壯。外敷藥用南星、草烏各一兩,白芨一錢,殭蠶七個磨成粉,用薑汁調和塗抹在歪斜處,矯正後就洗掉。內服藥用祛舌藥,白附子、殭蠶、全蠍等份磨成粉,用酒調和服用二錢。
不能說話有很多原因,可能是風邪侵犯心脾,可用資壽解語湯;可能是風邪侵犯心經,可用小續命湯去掉桂枝,加上菖蒲;可能是痰堵住心竅,可用導痰湯加上菖蒲、人參、竹茹,或黃芩、黃連;可能是舌根僵硬,說話不清楚,可用蠍梢二錢半,茯苓一兩,薄荷二兩磨成粉,用酒調和服用二錢,或者用來擦牙齒也很好。還有因為風熱壅盛、血虛、氣虛,或腎虛導致老人突然說不出話,可用十全大補湯去掉桂枝,加上菖蒲、遠志。
喉嚨裡有痰,發出「噫噫」的聲音,跟中風倒地歪斜、不能說話的情形一樣,這叫風喑。身體軟弱且有出汗的,表示病情尚可救治;不出汗且身體僵硬的,則表示病情危險。痰是由水液受熱轉化而來,會阻塞心竅導致不能說話。有熱的,可用涼膈散加上黃連,或牛黃清心丸;虛的,可用星香散、三生飲、導痰湯、小省風湯。
半身(或只是一肢)不能動,這叫偏枯,指的是意識清楚、沒有精神錯亂,病在皮膚肌肉之間,要臥床保暖,讓身體出汗。四肢癱瘓,這叫風痱,指的是意識不清、不能說話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這種病症身體沒有疼痛,輕微時四肢無力,嚴重時全身仰躺,或左半身癱瘓右半身能動,或一隻手臂不能動,有時也會換另一隻手臂。治療原則是祛風化痰,調理氣血,可以服用換骨丹、黑虎丹、神仙飛步丹。有脾氣實的,是飲食過於肥膩的疾病,而不是肝腎虛弱引起的,可以使用搜風順氣丸;有脾氣虛弱的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、獨活寄生湯、萬寶回春湯。
還有類似風邪引起的五痹症狀(見後文),如果沒有風喑、風痱、偏枯、痹風這四種症狀,就不要亂猜是中風。
中暑、中寒、中濕、痰厥、氣厥、食厥、熱厥、虛暈等,都會突然倒地不能說話,但中風一定會有歪斜抽搐的症狀,這點不同,即使是內傷兼夾中風也是這樣。只要出現這四種症狀之一,就當作中風來治療,只是有輕重緩急之分。輕微的發作後跟平常一樣,或者只是口舌沒事、手腳顫抖,可用大省風湯加上人參、沒藥等份量,用水煎熱服用,出了汗就會痊癒。或是四肢沒事,只是嘴歪說話困難,可用古防風湯,加入一點麝香調服。或是自己醒來後能說能吃,只是身體不方便,可用地仙丹。
西北地區(風大乾燥)的真中風,要分辨清楚來治療;東南地區(潮濕)的兼夾中風或類似中風,要仔細判斷實證或虛證。主張火熱(河間學派)、主張氣虛(東垣學派)或是主張濕邪(丹溪學派),內傷兼夾(中風)或類似(中風)都要考慮到。
三子養親湯的主治雖然不同,但其實道理是一樣的,何況濕邪會導致中氣運行不暢而產生痰,痰又因火動而生風,這也兼顧了二子學派的觀點。
氣衰弱的時候,邪氣容易侵襲;氣血強盛,皮膚組織緊密,邪氣就不能進入。只有中年人氣血開始衰退,皮膚組織鬆散,再加上七情勞累、飲食不當,內傷元氣,加上門戶空虛,風邪趁虛進入臟腑血脈,所以才會有兼夾中風的現象,東垣學派說的「不是外邪直接侵犯,而是自身元氣虛弱所導致的病」。還有醉酒後吹風,頭面多汗、容易口渴,叫做漏風,可以用黃耆六一湯,加上人參、白朮、牡蠣、葛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