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102)
外集·卷三 (102)
1. 脾胃虛實傳變論
經云:食入於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入於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;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;毛脈合精,行氣於腑。且飲食入胃,先行陽道,而陽氣升浮也。浮者,陽氣散滿皮毛;升者,克塞頭頂,則九竅通利也。若飲食不節,損其胃氣,不能克化,散於肝,歸於心,溢於肺,食入則昏冒欲臥,得臥則食在一邊,氣暫得舒,是知升發之氣不行者此也。經云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;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
病人飲入胃,遽覺至臍下便欲小便。由精氣不輸於脾,不歸於肺,則心火上攻,使口燥咽乾,是陰氣太盛,其理甚易知也。況脾胃病則當臍有動氣,按之牢,若痛,有是者乃脾胃虛,無是則非也,亦可作辨(明矣)。
白話文:
脾胃虛實傳變論
古書記載:食物進入胃部,精氣散佈到肝臟,滋養筋脈。食物進入胃部,濁氣歸於心臟,精氣滋養經脈;經脈之氣流遍全身,最後歸於肺臟,肺臟統管全身經脈,將精氣輸送到皮膚和毛髮;皮膚和毛髮聚集精氣,氣血運行於腑臟。而且,飲食進入胃部,首先走陽經,陽氣上升而浮動。浮動是指陽氣散佈於皮膚和毛髮;上升是指陽氣到達頭頂,則九竅通暢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損傷胃氣,不能正常消化吸收,精氣散佈到肝臟,歸於心臟,溢於肺臟,吃東西就昏昏欲睡,躺下後只想睡覺,氣稍微舒暢一些,這就是升發之氣不通暢的表現。
古書記載:飲水進入胃部,精氣遊走並充盈,上輸送到脾臟;脾臟將精氣散佈,上歸於肺臟。
病人飲水進入胃部,立刻感到腹部(肚臍以下)想要小便。這是因為精氣沒有輸送到脾臟,沒有歸於肺臟,則心火上攻,導致口乾舌燥,這是陰氣過盛,道理很容易明白。況且,脾胃有病,肚臍處會有氣機活動,按壓時堅實,並且疼痛,如有這種情況就是脾胃虛弱,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,這也是一種辨別方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