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101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101)

1. 脾胃虛實傳變論

言陽明、厥陰與何經相併而為病,酌中以用藥。所以言此者,發明脾胃之病,不可一例而推,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,釐毫之失,災病立生。假如時在長夏,於長夏之令中立方,謂正當主氣衰而客氣旺之時也,後之處方者,當從此法加時令藥。如長夏則補脾胃瀉陰火,升陽湯是也。

大抵此法此藥,欲令陽氣升浮耳,大禁滲泄滋陰之味,亦有從權而用黃柏、知母,為督任沖三脈盛也。

所生受病者,由土弱不能生金,反受火水之邪,而清肅之氣傷。或胸滿少氣,短氣氣上,精神少而倦惰,慘慘常不樂,皆陽氣不足而陰有餘也,或咳嗽寒熱者,濕熱乘其內也。

脾不克化,鬱而為痰,變生咳喘眩暈等證。治宜人參為君,白朮、芍藥為佐,橘皮、青皮以破滯氣,桑白皮、甘草、木香、檳榔、五味子為佐,桂枝、桔梗為引用。

所不勝乘之者,水乘木之妄行,而反來侮土,故腎入心為汗,入肝為泣,入脾為涎,入肺為痰為嗽為涕為嚏,為水出鼻,自入則為溺多,為惡寒也。

治宜乾薑為君,白朮、附子、肉桂為臣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為佐使。

一說下元土盛剋水,致督任沖三脈盛,火旺煎熬,令水沸騰而乘脾肺,故痰唾出於口也;下行為陰汗,為外腎冷,為足不任地,為腰脊背胛腳下隱痛;或水附木勢而上為眼澀、為眵、為冷淚,此皆肺金之虛,而寡於畏也。夫脾胃不足,皆為血病,故九竅不通。諸陽氣根於陰血,陰受火邪則陰盛,陰盛則上乘陽分,而陽道不行,無生髮升騰之氣也。

夫陽氣走空竅者也,陰氣附形質者也,如陰氣附於土,陽氣升於天,則各安其分也。今所立方中,有辛甘溫藥者,非獨用也;復有甘苦大寒之劑,亦非獨用也。以火酒二製為之使,引苦甘寒藥至頂,而復入於腎肝之下,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,自偶而奇,奇而至偶者也。

陽分奇,陰分偶,瀉陰火以諸風藥,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,是令陽氣生,上出於陰分;末用辛甘溫藥,按其升藥,使不發散於陽分,而令走於九竅也。升降浮沉說: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天氣旺於寅,寅者,引也。立春少陽之氣,始於泉下,引陰升而在天,草木甲坼;立夏少陰火熾,草木盛茂,此謂天以陽生陰長,經言歲半以前,天氣主之,在乎升浮也。

地氣旺於申,立秋太陰之氣始得大伸,自天而下降徹地,則品物咸殞;立冬少陰之氣伏於泉下,冰水地坼,此所謂地以陽殺陰藏,經言歲半以後,地氣主之,在乎降沉也。春溫、夏暑、秋涼,冬冷,正氣之序,升已而降,降已而升,如環無端,運化萬物,故曰履端於始序則不愆。

人之呼吸升降,放象天地,飲食入胃,氣先歸脾肺,上行春夏之令,以滋養周身,乃清氣為天者也;升已而下輸膀胱,行秋冬之令,為傳化糟粕,乃濁陰為地者也。損傷脾胃,真氣下溜,或下泄而久不能升,是有秋冬而無春夏,百病皆起。又有久升而不降者,亦病焉。於此求之,則履端之義明矣。

白話文:

脾胃虛實傳變論

本文論述陽明、厥陰經與其他經絡合併致病的情況,並探討如何根據病情辨證施治。 脾胃疾病的治療不能一概而論,因為百病皆源於脾胃,即使細微的失調,也會導致疾病產生。例如,在長夏時節用藥,需考慮此時正氣衰弱,客氣旺盛的特點,處方時應加入應時之藥。長夏時節應補益脾胃,瀉除陰火,例如升陽湯。

總體來說,治療方法和藥物,目的是使陽氣上升,因此應禁用滲泄滋陰的藥物。但有時也可權衡使用黃柏、知母,以治療督脈、任脈、沖脈盛的情況。

疾病的產生,是因為脾土虛弱,不能生金,反而受到火邪和水邪的侵襲,導致清肅之氣受損。患者可能出現胸悶氣短、呼吸急促、精神萎靡、倦怠乏力、心情低落等症狀,皆因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所致。若伴有咳嗽寒熱,則是濕熱侵犯內臟所致。

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氣機鬱結而化為痰飲,進而導致咳嗽、氣喘、眩暈等症狀。治療應以人參為主藥,白朮、芍藥為輔,用橘皮、青皮行氣消滯,桑白皮、甘草、木香、檳榔、五味子等藥物佐之,並用桂枝、桔梗引藥向上。

某些情況下,水邪乘克木氣,反過來侵犯脾土,導致腎水妄行,水液循經入侵,表現為腎入心則為汗,入肝則為泣,入脾則為涎,入肺則為痰、咳嗽、流涕、打噴嚏,或鼻涕倒流,或小便頻多,或惡寒。

治療應以乾薑為主藥,白朮、附子、肉桂為臣藥,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為佐使藥。

另一種情況是下焦脾土過盛,克伐腎水,導致督脈、任脈、沖脈充盛,火旺煎熬水液,使水液沸騰,上犯脾肺,故痰涎從口中吐出;水液下行則為陰汗,或外腎寒冷,或足力不足,或腰脊背胛腳下隱痛;或水邪循經上行,則出現眼澀、眼屎、流淚等症狀,這些都與肺金虛弱,缺乏制約有關。脾胃虛弱則導致血虛,因此九竅不通。諸陽之氣根於陰血,陰受火邪則陰盛,陰盛則上乘陽分,陽氣運行受阻,無生髮升騰之氣。

陽氣循行於體表空竅,陰氣則附著於臟腑形體。陰氣歸於土,陽氣升於天,則陰陽各司其職。方劑中既有辛甘溫的藥物,也有甘苦大寒的藥物,並不是單獨使用某一類藥物。而是運用酒炙等炮製方法,引導苦寒藥物上達巔頂,再下達腎肝,這就是升降浮沉的運用。奇偶並用,相互調節。

陽氣屬奇,陰氣屬偶。瀉除陰火可用辛涼解表藥,升發陽氣則用滋養肝膽的藥物,使陽氣生發,上達陰分;再用辛甘溫藥,控制其升散,使其循行於九竅。升降浮沉的道理:天以陽氣生長,陰氣收藏;地以陽氣殺伐,陰氣收藏。寅時天氣最旺,立春時少陽之氣從地底上升,草木萌發;立夏時少陰火旺,草木繁茂。這就是“天以陽生陰長”。經書說,立春到立秋半年,天氣主導,以升浮為主。

申時地氣最旺,立秋時太陰之氣下降,萬物凋零;立冬時少陰之氣潛藏於地下,冰封地裂。這就是“地以陽殺陰藏”。經書說,立秋到立春半年,地氣主導,以下降為主。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,是自然界的正常秩序,升降交替,循環往復,生生不息。順應自然規律,才能無病無災。

人體的呼吸也像天地一樣升降,飲食入胃,氣先歸脾肺,上行,滋養全身,這是清氣上升,如同天;下降輸注膀胱,排除糟粕,這是濁氣下降,如同地。脾胃受損,真氣下陷,久久不能上升,則如同秋冬而無春夏,百病叢生。反之,久升不降,亦成疾病。由此可見,順應自然規律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