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100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100)

1. 脾胃虛實傳變論

稼穡作甘,甘者己也;曲直作酸,酸者甲也;甲己化土,此仲景之妙也。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,無惡寒者不可用桂。不渴而小便自利,妄見妄聞,乃瘀血證,用炒黃柏、知母。心臟熱而竅不利者,導赤散。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,皆血虛也,血虛則裡急,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,皆加當歸身,調理脾胃。於此五藥中加減,無不應驗,然終不能使人完復。

內傷以脾胃虛敗為甚,酒色次之。凡虛損,脾胃盛者易復,脾胃弱者,只可半愈,故農樵終歲勞苦而不成傷,能納能化,脾胃盛耳。

後或有因而再至者,亦由督任沖三脈(陰火)為邪,胃氣虛弱之所致也。法須依證加減,如執方療病,非《素問》之旨也。經云:至而不至,是為不及,所勝妄行,所生受病,所不勝乘之也。至而不至者,謂從後來者為虛邪,心與小腸乘脾胃也,脈見浮大而弦,病或四肢煩躁,口苦舌乾咽乾。

蓋心主火,小腸主熱,火熱乘土,濕熱相合,故煩躁悶亂;四肢,脾胃之末也,火乘之故發熱;飲食勞役所傷,以致脾胃虛弱,乃血所生病,主口中津液不行,故口乾咽乾也。

心之神,乃真氣之別名。今七神離形而脈中惟有火矣。善治斯疾,惟使心無凝滯。人或逢喜事,或天氣暄和,或食滋味,或眼前見可愛事,則慧然無病矣,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。

忌用五苓散(亡津液),宜補其母於心與小腸中,以補脾胃之根蒂。甘溫(白朮)為主,苦寒(黃連)為使,酸味(芍藥)為之臣佐。以其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(此治心火不能生土,是為不及);火旺則肺金受邪,金虛則以酸(補之);以甘溫、甘寒(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生地之類)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,是治其本也。

火盛乘脾,亦為不及。心火者,陰火也,起於下焦,其絲繫於心。心不主令,相火代之。相火,下焦包絡之火,元氣之賊也。火與元氣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。如脈見洪大,而煩渴氣喘,是火大旺而氣大衰也。陰火說自東垣,乃發《素問》之未發者也。

所勝妄行者,言心火旺能令母實。母者,肝木也,木旺則挾火而妄行,故脾胃先受之,或身體沉重,走注脅痛。蓋濕熱相搏,風熱鬱不得伸,附著於有形也;或多怒者,風熱下陷於地中也;或目病內障,肝主血,開竅於目也;或妄見妄聞起妄心,夜夢亡人,或寒熱往來,或四肢滿閉,或淋溲便難轉筋,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;或生痿,或生痹,或生厥,或中風,或生惡瘡,或作腎痿,或上熱下寒,皆風熱不得升長,而水火過於有形中也。

宜柴胡為君,防風、赤芍、甘草、桂枝為臣,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蒼朮、知母、黃柏、滑石、石膏、羌活、獨活、川芎、細辛、蔓荊子為使,升麻為使。經云:惟有陽明、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。中乃不定之辭,非中外之中也。蓋厥陰為十二經之領袖,主生化陰陽;足陽明為十二經之海,主經營氣血,諸經皆稟之。

白話文:

脾胃虛實傳變論

穀物收穫甘甜,甘屬己土;植物彎曲生長則酸,酸屬甲木;甲木己土化生為土,這是張仲景醫學的妙處。五苓散治療口渴小便不利,若不惡寒則不能用桂枝。若不渴而小便自利,且出現幻覺幻聽,則是瘀血證,可用炒黃柏、知母。心臟火熱竅道不利者,用導赤散。或久坐不動而大便秘結者,都是血虛,血虛則裡急,或血氣虛弱而眼睛疼痛者,都需加入當歸,調理脾胃。在此五藥基礎上加減,無不應驗,但終究不能使人完全康復。

內傷以脾胃虛敗最為嚴重,其次是酒色過度。凡是虛損,脾胃強盛者容易恢復,脾胃虛弱者,只能治癒一半,所以農夫樵夫終年勞苦卻不易生病,因為他們能吃能消化,脾胃強盛。

之後若再次發病,也是因為督脈、任脈、沖脈三條經絡(陰火)受邪,以及胃氣虛弱所致。治療方法必須根據症狀加減用藥,若拘泥於方劑治病,就不是《素問》的旨意了。《素問》說:到達卻沒有到達,就是不及;所勝之氣妄行,所生之氣受病,所不勝之氣乘之。到達卻沒有到達,是指後來的虛邪,心和小腸乘犯脾胃,脈象浮大而弦,病症可能出現四肢煩躁不安,口苦舌乾咽喉乾燥。

因為心主火,小腸主熱,火熱乘土,濕熱相合,所以煩躁不安;四肢是脾胃的末梢,火熱乘犯所以發熱;飲食勞作損傷,導致脾胃虛弱,所以引起血虛,導致津液運行不暢,所以口乾咽燥。

心的神明,是真氣的別名。現在七情損傷,神明離散,脈中只有火熱了。善於治療這種疾病,只須使心神沒有鬱結。人如果遇到喜事,或者天氣溫暖,或者吃了美味的食物,或者眼前看到可愛的事物,就會精神煥發,沒有疾病,這是因為胃中元氣得到舒展的緣故。

忌用五苓散(耗損津液),應該補益其母(心和小腸),以補益脾胃的根本。以甘溫藥(白朮)為主藥,苦寒藥(黃連)為佐藥,酸味藥(芍藥)為臣藥。因為心氣虛弱,急需用酸味藥收斂(這是在治療心火不能生土,是為不及);心火旺盛則肺金受邪,肺金虛弱則用酸味藥(補益它);用甘溫、甘寒藥(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生地黃等)在脾胃中瀉去心火的亢盛,這是治本的方法。

心火旺盛乘犯脾土,也是不及。心火是陰火,起於下焦,其經絡聯繫到心臟。心臟不能發號施令,相火(命門之火)代替它行使功能。相火是下焦包絡的火,是元氣的賊。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,一個旺盛則一個衰弱。如果脈象洪大,且煩渴氣喘,這是心火旺盛而元氣衰弱。陰火理論出自李東垣,是發明了《素問》未發明的理論。

所勝之氣妄行,是指心火旺盛可以使母(肝木)實。母(肝木)旺盛則挾帶火氣而妄行,所以脾胃首先受到影響,或者身體沉重,疼痛沿著脅肋走竄。這是因為濕熱相搏,風熱鬱結不得舒展,附著在有形之體;或者經常生氣,風熱下陷於下焦;或者眼睛內障,肝主血,開竅於目;或者幻覺幻聽,心神不安,夜裡做亡人的夢,或者寒熱往來,或者四肢麻木拘緊,或者小便困難轉筋,都是肝木火盛而為邪;或者生痿證,或者生痹證,或者生厥證,或者中風,或者生惡瘡,或者腎痿,或者上熱下寒,都是風熱不得升發,而水火失調在有形之體中。

宜用柴胡為君藥,防風、赤芍藥、甘草、桂枝為臣藥,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蒼朮、知母、黃柏、滑石、石膏、羌活、獨活、川芎、細辛、蔓荊子為使藥,升麻為使藥。《素問》說:只有陽明經、厥陰經不從標本治法,而從中間入手。中間是一個不確定的詞,不是指內外之間的中間。厥陰經是十二經脈的領袖,主生化陰陽;足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海,主運化氣血,其它各經都稟受於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