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99)
外集·卷三 (99)
1. 脾胃虛實傳變論
經曰: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五者,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。九竅者,五臟之所主,然必得胃氣乃能通利,胃氣一虛,口目耳鼻俱為之病。其身熱頭痛,耳鳴目眩,沉重,為熱所傷元氣故也。陽氣最惡煩勞,順之則固。惟脾胃和,則穀氣上升,為春夏令行而人壽;脾胃不和,則穀氣下流,為收藏令行而人夭。
凡十一臟,皆取決於膽,膽氣升則餘臟從之,膽氣不升,則飧泄腸澼。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,味藏於胃,以養五氣,氣或乖錯,形何以存,故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。姑以勝衰者言之,胃中元氣盛,則能食不傷,過時不飢。脾胃俱旺,則能食而肥;脾胃俱虛,則不能食而瘦;或少食而肥,雖肥而四肢不舉,蓋脾實而邪氣盛也。又有善食而瘦者,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,脾虛則肌肉削。
故面熱者,胃病也,胃病則脾無所稟受,故亦從而病焉。脾病則下流乘腎(土剋水),令人骨髓空虛乏力,足不能履地,是陰氣重疊,陰盛陽虛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。然非正發汗也,用辛甘之藥滋胃,當升當浮,使生長之氣旺以助陽耳。夫胃病其脈緩,脾病其脈遲,若火乘土位,其脈洪緩。
更有身熱心中不快之證,此陽氣衰弱,當從升降浮沉補瀉法中用藥(詳後用藥法象)。
蓋治病不達升降浮沉之理,雖愈亦幸耳。昔有病脾胃久衰,視聽半失,淫雨陰寒,逾月不止,泄利體重肢節痛,大便泄下,小便閉,若用淡滲之劑,病雖即已,降之又降,是益其陰而重竭其陽,精神愈短。故必用升陽藥,以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升麻各一錢,防風、甘草各五分,水煎稍熱服,陽氣升騰而疾去矣。
又有脾胃虛損,目疾時作,身面目睛俱黃,小便或黃或白,大便不調,食少氣短怠惰,醫以瀉肝散下數行,而前疾愈甚,適當暑雨,素有黃證,所以增劇也,因立清神益氣湯治之。茯苓、升麻各二分,澤瀉、蒼朮、防風各三分,生薑四分,此數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,故不瀉本臟肺與胃脾本中氣之虛弱;青皮一分,生甘草、白芍、白朮各二分,人參五分,此數藥能守本而不走經,不走經者,不滋經絡中之邪,守者能補臟之元氣;黃柏一分,麥門冬、人參各二分,五味子三分,此藥去時令浮熱濕熱。水煎,空心熱服而愈,舉此二者,以為證佐。
如脈緩,病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或大便泄瀉,此濕勝也,以平胃散。若脈弦,氣弱自汗,四肢發熱,泄瀉,毛枯發落,從黃耆建中湯。
苟脈緩而建中,脈弦而用平胃,則誤矣。
脈虛血弱,摘四物湯一二味;脈弱氣短,摘四君子湯一二味;或小便赤黃,從五苓散去桂,摘一二味,俱以本證中加之。如妨悶此非腹脹,乃散而不收,可加芍藥收之,中焦用芍藥,則脾中升陽,使肝膽之邪不敢犯。如腹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,及諸澀酸藥,亦不可用。腹痛者加甘草、白芍。
白話文:
脾胃虛實變化論
古籍說:「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這五個臟腑,是受自然界的陽氣所生,它們的氣化功能如同天象,所以只能排泄而不能儲藏。人體的九竅,是由五臟所主宰,但必須要有胃氣才能暢通。一旦胃氣虛弱,口、眼、耳、鼻都會出現疾病。身體發熱、頭痛、耳鳴、眼花、身體沉重,這是因為陽氣被熱邪所傷,導致元氣不足。陽氣最怕過度勞累,順應它才能穩固。只有脾胃功能調和,穀物精華才能上升,適應春夏生長的時令,人才能長壽;如果脾胃不調和,穀物精華下流,適應秋冬收藏的時令,人就容易夭折。
人體的十一臟腑,都取決於膽的功能,膽氣上升,其餘臟腑才能跟著運行;膽氣不上升,就會出現消化不良、腹瀉等問題。上天供給人五種氣,大地供給人五種味,五味藏在胃中,用來滋養五氣。如果五氣運行失常,身體又怎麼能生存呢?所以各種疾病都是從脾胃產生,這是很明顯的。簡單來說,如果胃中元氣旺盛,就能正常進食而不受損傷,過了吃飯時間也不會覺得飢餓。脾胃功能都旺盛,就能吃得下也長得胖;脾胃功能都虛弱,就吃不下東西而變瘦;有些人吃得很少卻很胖,雖然胖但四肢無力,這是因為脾臟實邪氣卻很盛。還有些人很能吃卻很瘦,這是因為胃中有火邪隱藏在氣分,所以能吃,但脾虛導致肌肉消瘦。
因此,臉色發熱,是胃有病的表現。胃有病,脾就無法得到胃的滋養,也跟著生病。脾有病會向下影響腎(五行中土剋水),導致腎精不足,身體乏力,雙腳無法著地。這是陰氣過盛,陰盛陽虛的表現。這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反而會更嚴重,甚至死亡。但這裡說的不是用一般發汗的藥物,而是要用辛甘味的藥物來滋養胃,幫助陽氣上升發散,使生長之氣旺盛,以助陽氣。一般來說,胃病脈象會比較緩慢,脾病脈象會比較遲緩,如果火邪侵犯脾胃,脈象會呈現洪大而緩慢。
還有些情況是身體發熱,心中不舒服,這是陽氣衰弱的表現,要用升降浮沉的補瀉方法來治療(詳細用藥方法在後面說明)。
治療疾病如果不明白升降浮沉的道理,即使治好了也只是僥倖。以前有人脾胃長期虛弱,聽力和視力都下降,連日陰雨陰冷,一個多月都不停歇,出現腹瀉、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大便稀溏、小便不通的症狀。如果用利水的藥物,病雖然可以暫時緩解,但會使陰邪更加旺盛,陽氣更加衰竭,精神更加虛弱。所以必須用升陽的藥物,像是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升麻各一錢,防風、甘草各五分,用水煎煮後稍微熱一點服用,陽氣上升,疾病自然就會好轉。
還有一些人脾胃虛弱,眼睛經常出問題,身體、臉色、眼珠都發黃,小便顏色時黃時白,大便不規律,食慾差,氣短乏力。醫生用瀉肝火的藥物來治療,結果病情更加嚴重。正好遇到炎熱多雨的季節,再加上本身就有黃疸,所以病情加重。這時我開了清神益氣湯來治療:茯苓、升麻各二分,澤瀉、蒼朮、防風各三分,生薑四分,這些藥能疏通經絡,去除濕熱,但不會過度發散,不會損傷脾胃的中氣。青皮一分,生甘草、白芍、白朮各二分,人參五分,這些藥能固守根本,不讓藥力到處走,不滋長經絡中的邪氣,能補養臟腑的元氣。黃柏一分,麥門冬、人參各二分,五味子三分,這些藥能去除季節性的虛熱和濕熱。用水煎煮後空腹溫服,病就好了。舉這兩個例子,用來佐證我的觀點。
如果脈象緩慢,病人精神疲憊,喜歡躺著,四肢無力,或者大便稀溏,這是濕氣過盛的表現,可以用平胃散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弦硬,身體虛弱,容易出汗,四肢發熱,腹瀉,毛髮枯萎脫落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。
如果脈象緩慢卻用建中湯,脈象弦硬卻用平胃散,那就是用錯藥了。
脈象虛弱,氣血不足,可以選用四物湯中的一兩味藥;脈象微弱,氣短,可以選用四君子湯中的一兩味藥;或者小便發紅發黃,可以用五苓散去掉桂枝,選用一兩味藥,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加減。如果感到胸悶,這不是腹脹,而是因為氣散而不收斂,可以加白芍來收斂。使用白芍可以幫助脾臟提升陽氣,使肝膽的邪氣不敢侵犯。如果腹部感到狹窄、緊縮,就要去掉白芍,以及其他收澀酸味的藥物,也不宜使用。如果腹痛,可以加入甘草和白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