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103)
外集·卷三 (103)
1. 內傷飢飽勞倦總方
2. 補益
補中益氣湯,治形神勞役,飲食失節,虛損身熱而煩,脈大而虛,頸痛或惡寒而渴,自汗無力,氣高而喘。兼治婦人室女經候不調。血脫益氣之大法也。
黃耆(一錢,勞役甚者加五分),人參(久嗽肺有火者去之),甘草(各一錢,三味除肌熱燥熱聖藥,),當歸(和血),白朮(助脾),陳皮(導氣,又能同諸甘藥益元氣,獨用瀉脾),柴胡(引少陽清氣左升,大除勞熱),升麻(引胃氣右升,而復其本位。同柴胡,須用酒各炒三遍。
如咳嗽及有汗者,用蜜炒斂而降之。五件各五分,虛甚升、柴只用一分,汗多者全去之。參、耆、術有用至一兩一服者,甘草有用二三錢一服者,水煎,巳未午初時溫服。傷之重者連進二服,如得微汗即愈。忌多言勞役,靜養一二時辰久方進美膳以助之。常服去升、柴,加黃柏三分以滋腎水,紅花二分入心養血,多用破血。
)
加味黃耆湯,又名保元湯。治陽虛背惡寒。即前方去升、柴、陳、歸,加肉桂,甚者加附子。
升陽順氣湯,治春月口淡無味,夏月雖熱猶寒,飢飽失常,以致腹脅滿悶短氣,喜怒不節,以致憂思氣結,恐懼氣下等證。即補中益氣湯去白朮,加黃柏、草豆蔻、神麯、半夏。
黃耆人參湯,治夏天氣熱,精神不足,兩腳痿軟,煩熱嘔噦,自汗頭痛痰嗽,心脅腹痛,胸中閉塞,小便頻數,大便難而閉結,皆熱傷肺之所致也,宜常服之。即補中益氣湯去柴胡,加蒼朮、神麯、五味子,黃柏。
清暑益氣湯,治長夏濕熱蒸人,四肢困倦,精神少,懶於動作,胸滿氣促,支節痛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膨閉,小便黃而數,大便溏而頻,或痢,或渴,不思飲食,自汗體重等證。即補中益氣湯去柴胡,用黃耆一錢止汗除熱;人參五分,當歸、甘草各三分,補中益氣;蒼朮一錢,白朮、澤瀉各五分,滲利除濕;升麻一錢,乾葛二分,善解肌熱;又以風勝濕也,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,故炒神麯五分,青皮二分,陳皮五分以消食快氣;腎惡燥,故以黃柏三分,借甘味瀉熱補水;虛者滋其化源,以五味子九粒,麥門冬三分,救暑傷肺金。中暍,忌汗下溫針。
升陽補胃湯,治長夏濕熱,陽明、少陽下血。即補中益氣湯去陳皮,加桂、芍、羌、防、乾葛、獨活、生地、牡丹皮。
升陽益胃湯,治秋燥令行,濕熱少退,體重節痛,口乾舌乾,飲食無味,大便不調,小便頻數,食不消。兼見肺病灑淅惡寒,慘慘不樂,面色惡而不和,乃陽氣不伸故也。黃耆二錢,人參、甘草各一錢,白朮三分,陳皮四分,柴胡三分,加羌活、獨活,防風各五分,以秋旺故用辛溫瀉之;白茯、澤瀉各三分,渴者勿用;半夏一錢,黃連一分,白芍五分,薑、棗煎服。後如小便罷而病加劇,去茯苓、澤瀉。何故秋旺反用參、朮、芍藥之類補之?脾胃虛則肺俱受邪,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。若喜食不可飽食,恐胃再傷,忌不可啖食以損藥力,宜安靜少後形體,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,胃氣稍強,少食果物以助之。經云: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者也。
白話文:
補益
補中益氣湯: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因為過度勞累、精神耗損、飲食不規律導致的身體虛弱發熱、心煩,脈象大而虛弱,脖子痛或怕冷口渴,自汗無力,呼吸急促。也適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,是針對失血後補氣的重要方法。
藥物組成:
- 黃耆(一錢,如果勞累過度加五分):補氣,勞累嚴重時加量。
- 人參(一錢,如果久咳且肺有火則去掉):補氣,有肺火的人不宜使用。
- 甘草(一錢,以上三味藥是去除肌肉發熱和燥熱的良藥):調和諸藥,補氣。
- 當歸(五分):養血。
- 白朮(五分):健脾。
- 陳皮(五分):理氣,也能與其他甘味藥一起補元氣,單獨使用則有瀉脾的作用。
- 柴胡(五分):引少陽經氣向上升發,大除勞熱。
- 升麻(五分):引胃氣向上升,使其回到正常位置。與柴胡同用,需用酒炒製三次。
如果咳嗽或多汗,可以用蜜炒製藥物以收斂下降。各用五分,虛弱嚴重時,升麻、柴胡只用一分,汗多則全部不用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,有些人用到一兩一服,甘草有用到二三錢一服的。用水煎煮,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之間溫服。病情嚴重的人可以連服兩劑,如果微微出汗就好了。要注意避免多說話、勞累,靜養一兩個時辰後再進食,以幫助恢復。經常服用的話,可以去掉升麻、柴胡,加入黃柏三分以滋養腎水,紅花二分以養心血,多用則有活血作用。
加味黃耆湯,又名保元湯:治療陽虛背部怕冷。就是補中益氣湯去掉升麻、柴胡、陳皮、當歸,加入肉桂,嚴重者加附子。
升陽順氣湯:治療春天口中無味,夏天即使熱也感到寒冷,飢飽失常導致腹部、脅肋脹悶、呼吸短促,喜怒無常導致憂思氣結、恐懼氣下等症狀。就是補中益氣湯去掉白朮,加入黃柏、草豆蔻、神麯、半夏。
黃耆人參湯:治療夏天天氣炎熱,精神不足,兩腳軟弱無力,煩熱嘔吐,自汗頭痛痰嗽,心、脅、腹痛,胸悶,小便頻數,大便乾結等症狀,這些都是熱邪傷肺導致的,適合經常服用。就是補中益氣湯去掉柴胡,加入蒼朮、神麯、五味子、黃柏。
清暑益氣湯:治療長夏濕熱困擾,導致四肢困倦、精神不振、懶於活動、胸悶氣短、關節疼痛,或呼吸急促,身體發熱煩躁,心下脹滿,小便黃而次數多,大便稀溏或腹瀉,或口渴,不想吃東西,自汗身體沉重等症狀。就是補中益氣湯去掉柴胡,用黃耆一錢來止汗除熱;人參五分,當歸、甘草各三分,補中益氣;蒼朮一錢,白朮、澤瀉各五分,滲濕利水;升麻一錢,葛根二分,善於解除肌肉發熱;因為風勝於濕,濕勝則會導致消化不良,所以用炒神麯五分,青皮二分,陳皮五分來消食順氣;腎臟不喜歡乾燥,所以用黃柏三分,以甘味瀉熱補水;虛弱者要滋養其化生來源,用五味子九粒,麥門冬三分,救治暑熱傷肺。中暑,忌諱發汗、瀉下或溫針。
升陽補胃湯:治療長夏濕熱,陽明、少陽經出血的症狀。就是補中益氣湯去掉陳皮,加入桂枝、芍藥、羌活、防風、葛根、獨活、生地、牡丹皮。
升陽益胃湯:治療秋天乾燥時令,濕熱稍退,身體沉重關節疼痛,口乾舌燥,飲食無味,大便不調,小便頻數,消化不良。兼見肺病怕冷發抖,精神不佳,面色不好,這是陽氣無法伸展的緣故。黃耆二錢,人參、甘草各一錢,白朮三分,陳皮四分,柴胡三分,加入羌活、獨活、防風各五分,因為秋天盛行,所以用辛溫藥來發散;白茯苓、澤瀉各三分,口渴的人不要用;半夏一錢,黃連一分,白芍五分,加生薑、紅棗煎服。之後如果小便後病情加重,就去掉茯苓、澤瀉。為什麼秋天旺盛反而用人參、白朮、芍藥等藥來補益呢?因為脾胃虛弱則肺也會受到邪氣侵犯,所以要根據時令來補益才能發揮作用。如果喜歡吃東西,也不可以吃太飽,以免再次損傷脾胃。忌諱吃難消化的食物,以免影響藥效。應該安靜休息,讓身體能夠轉化藥力,使胃氣稍強,可以少量吃些水果來幫助消化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五穀是主要的營養來源,五果是輔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