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97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97)

1. 內傷辨(新纂)

夫脾胃虛者,因飲食勞倦,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,其次肺氣受邪。須用黃耆最多,人參、甘草次之。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,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,不令自汗上喘氣短;損其元氣,人參以補之:心火乘脾,炙甘草之甘溫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。若脾胃急痛,腹中急縮者,宜多用之。

經曰:急者緩之。白朮苦甘溫,除胃中熱,利腰臍間血。胃中清氣在下,升麻、柴胡以引之,引黃耆、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,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,又緩帶脈之縮急,二味苦平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引清氣上升也。氣亂於胸中,為清濁相干,用陳皮以理之,又能助陽氣之升,以散滯氣,助諸甘辛為用也。

脾胃氣虛,不能升浮,為陰傷其生髮之氣,榮血大虧,營氣不榮,陰火熾盛,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,氣血日減。心主血,血減則心無所養,致使心亂而煩,病名曰悗。悗者,心惑而煩悶不安也。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,陽旺則能生陰血,更以當歸和之。傷之重者,一日連進二服,得陰陽和而汗自出,病可已矣,然非發散之謂也,勞心兼傷乎血,而有汗者,黃耆建中之義。心力俱勞,氣血俱傷者,雙和散之所由名也。

凡諸益氣湯、保元湯之類,皆自補中、建中而推之也。凡歸脾湯、養心湯,及節齋新立二方之類,皆自雙和而推之也,又房勞傷腎,證與勞倦相似;均一內傷發熱證也,勞倦因陽氣之下陷,宜補其氣以升提之;房勞因陽火之上升,宜滋其陰以降下之。一升一降,迥然不同矣(詳發熱)。

七情動氣,脈與飲食無二,蓋飲食七情,俱能閉塞三焦,熏蒸肺胃,清道肺為氣主,由是而失其宣化之常,所以氣口獨緊且盛,其證嘔泄痞滿腹痛,亦太相似。但傷食惡食,七情雖作飽亦不惡食,臨時消息問察,俱不可不細辨之。茲述其略,尚當於各類融會而貫通之可也。以飲食傷者言之,經云:因而大飲則氣逆,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則腸癖為痔。

蓋飲者,無形之氣,傷之則宜發汗,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其濕,解醒湯、五苓散之類是也。酒之氣味俱陽,若以大熱大寒之藥下之,是無形之氣受傷,而反下有形陰血,致損真水,陽毒太旺,愈增陰火衝上,元氣消亡,七神何依?雖不即死,而虛損之病成矣。

所以酒疸不許下,下之久久成黑疸,蓋以此也,食者,有形之物,傷之則宜損其谷,其次莫若消導,丁香爛飯丸、枳朮丸之類主之;稍重則攻化,三稜消積丸、木香見晛丸之類主之;尤重者,則或吐或下,瓜蒂散、備急丸之類主之,此大法也。條分縷析,其間有大飢傷飽而無停滯者,或飲食不調之後加之勞力,或勞力過度之後繼以不調,皆謂之不足,而當補益者也。有自己喜食,或與人斗食而停滯者,此為有餘,而當消導者也。

白話文:

內傷辨(新纂)

脾胃虛弱的人,因為飲食過度或勞累,心火旺盛而侵犯脾土,其次是肺氣受邪。治療需要大量使用黃耆,人參、甘草用量次之。脾胃虛弱,肺氣首先受損,所以用黃耆來益氣固表,防止自汗、喘息氣短;元氣受損,用人參來補益;心火犯脾,用炙甘草的甘溫之性來瀉火熱並補益脾胃的元氣。如果脾胃劇痛,腹部緊縮,則宜多用炙甘草。

經典說:急症要緩慢治療。白朮苦甘溫,能去除胃熱,通利腰臍間的瘀血。胃中清氣下降,用升麻、柴胡引導它上升,引導黃耆、甘草甘溫之氣上升,能補益衛氣,固表;又能緩解帶脈的攣縮。升麻、柴胡味苦性平,味淡,屬陰中之陽,能引導清氣上升。氣體在胸中紊亂,是清濁相干,用陳皮來調理,又能幫助陽氣上升,散解滯氣,輔助其他甘辛藥物。

脾胃氣虛,不能升浮,是因為陰氣損傷了生髮之氣,導致血液虧虛,營氣不足,陰火熾盛,如同血中潛伏的火日漸煎熬,氣血日漸減少。心主血,血虛則心失所養,導致心神不安而煩躁,這種病症叫做「悗」。「悗」是指心神迷惑,煩悶不安。所以要加入辛甘微溫的藥物以生發陽氣,陽氣旺盛就能生血,再用當歸調和。病情嚴重者,一天服用兩次,陰陽調和後,汗液自然排出,病就能痊癒,這並不是發散的治療方法,而是因為勞心傷血而導致汗出,這是黃耆建中湯的功效。心力勞動過度,氣血都受損傷,這是雙和散的命名由來。

所有益氣湯、保元湯之類的方劑,都是從補中益氣湯、建中湯推演而來的。所有歸脾湯、養心湯,以及節齋新立的兩個方劑之類,都是從雙和散推演而來的。房事勞損傷腎,症狀與勞累過度相似,都是內傷發熱的症狀;勞累過度是因陽氣下陷,宜補益氣分使之升提;房勞是因陽火上升,宜滋陰降火。一升一降,截然不同(詳見發熱篇)。

七情導致的氣滯,與飲食不節造成的病症相似,因為飲食和七情都能阻滯三焦,熏蒸肺胃,肺主氣,因此失去正常的宣發作用,所以氣口獨緊而盛,其症狀如嘔吐、泄瀉、痞滿、腹痛等都非常相似。但是傷食則厭惡飲食,七情導致的疾病即使飽食也不厭食,治療時要仔細詢問病史,仔細辨別。這裡只簡略敘述,還需要在各類疾病中融會貫通才能掌握。以飲食傷損來說,經書說:因為大量飲酒而導致氣逆,因為暴飲暴食而導致筋脈橫解,就會導致腸癖和痔瘡。

飲酒傷身,酒是無形的氣,治療應該發汗、利尿,使上下分消濕邪,解醒湯、五苓散之類就是這樣。酒的氣味都是陽性的,如果用大熱大寒的藥物來治療,就是無形的氣受傷,而反而損傷有形的陰血,導致損傷真水,陽毒過盛,反而增加陰火衝上,元氣消亡,七神何以依附?即使不死,也會導致虛損之病。

所以酒疸不能下瀉,下瀉久了會變成黑疸,就是這個道理。飲食傷損,是食用有形之物造成的,治療應先減少飲食,其次是消導,丁香爛飯丸、枳朮丸之類可以治療;稍重則攻化,三稜消積丸、木香見晛丸之類可以治療;更嚴重者,則需要吐瀉,瓜蒂散、備急丸之類可以治療,這是大法。條分縷析,其中有因飢餓、飽食而無停滯者,或飲食不調後又加劇勞力,或勞力過度後又飲食不調,這些都是不足,需要補益。有因自己喜歡吃某種食物,或與人競食而導致停滯者,這是飲食過度,需要消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