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96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96)

1. 內外傷辨

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見矣,表虛之弱為陰火所乘,燥發須臾而過:其表虛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,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,其燥熱則間而有之,此二者不齊,燥作寒已,寒作燥已,非如外傷之寒熱齊作,無有間斷也。

外傷寒熱,齊作而不間。內傷頭痛,時止時作;外傷頭痛。非發散直傳入里方罷,然豈特初證似太陽可辨哉!內傷則元氣不足,神思昏怠,語言倦懶,先重而後輕;外傷則邪氣有餘,神思猛壯,語言強健,先輕而後重。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;外傷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。內傷邪在血脈中有餘則不渴,間有渴者,心火克肺,乃傷之重者也,外傷邪氣傳裡則大渴。

內傷證顯在口,雖食亦不知味,多唾涎沫,鼻息不調或有清涕;外傷證顯在鼻,傷寒鼻塞,傷風流涕,雖不能食而亦知味。內傷氣口脈大,外傷人迎浮緊。

外感風寒,則人迎脈緩或緊,而大於氣口一倍或兩三倍。內傷飲食,則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,傷之重者,過在少陰則兩倍,太陰則三倍,此內傷飲食之脈。若勞役過甚,心脈變見於氣口,是心火刑肺,其肝木挾心火之勢,亦來薄肺,故氣口脈急大而數,時一代而澀也。澀者,肺之本脈;代者,元氣不相接,脾胃不及之脈;洪大而數者,心脈刑肺也;急者,肝木挾心火而反克肺金也。若不甚勞役,唯右關脈數而獨大於五脈,數中顯緩,時一代也。

如飲食不節,寒暑失所,則先右關胃脈損弱,甚則隱而不見,唯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,時一代也。宿食不消,則獨右關脈沉而滑。

若顯內證多者,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,宜以補養為先。若顯外證多者,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,宜以發散為急,此醫之大關鍵也。奈何業者,不學妄行,凡病莫分內外,專以發散為先,實實虛虛,可勝嘆哉!

白話文:

內外傷辨

外感風寒的症狀再次出現,是因為體表虛弱,陰虛內火乘虛而入,燥熱症狀很快就會過去。另一種情況是體表虛弱,陽氣不足,無法抵禦風寒,這通常會持續存在,而燥熱則會間歇性出現。這兩種情況不同於外傷,外傷的寒熱會同時出現,不會間歇。

外傷的寒熱是同時出現,沒有間斷。內傷頭痛則時好時壞;外傷頭痛則需透過發散治療才能痊癒。然而,單從初期症狀是否類似太陽病來區分,並不足夠。內傷則元氣不足,精神萎靡,說話懶散,病情先重後輕;外傷則邪氣盛,精神旺盛,說話有力,病情先輕後重。內傷則手掌心發熱而手背不熱;外傷則手背發熱而手掌心不熱。內傷邪氣滯留在血脈中,則不渴,偶爾有渴的,是心火克肺,屬於病情較重的;外傷邪氣深入則會非常口渴。

內傷的症狀主要表現在口部,即使進食也感覺不到味道,唾液多,呼吸不順暢,或有清鼻涕;外傷的症狀則主要表現在鼻部,傷寒則鼻塞,傷風則流涕,雖然不能吃東西,但還能嘗到味道。內傷氣口脈大,外傷人迎脈浮緊。

外感風寒,人迎脈會緩或緊,而且比氣口脈大一倍或兩三倍。內傷飲食不節,則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,病情嚴重者,少陰脈則大兩倍,太陰脈則大三倍,這是內傷飲食的脈象。如果勞累過度,心脈的變化會表現在氣口脈上,這是心火克肺,肝木助長心火,也來侵犯肺金,所以氣口脈急促有力,而且時斷時續。脈澀是肺的本脈受損;脈代是元氣不相連接,脾胃功能不足的脈象;洪大而數是心脈克肺;脈急是肝木助長心火反過來克制肺金。如果沒有過度勞累,只是右關脈數而獨大於其他四脈,數中見緩,時斷時續。

如果飲食不節,寒暑失調,則先右關脈(胃脈)虛弱,嚴重時甚至消失不見,只顯現脾脈大而數且微緩,時斷時續。宿食不消,則獨右關脈沉而滑。

如果內證明顯較多,則內傷較重而外感較輕,宜以補養為主。如果外證明顯較多,則外感較重而內傷較輕,宜以發散為急,這是醫治的關鍵。然而,許多醫生不學習就亂治病,不分內外傷,一味發散,治虛治實都亂來,實在令人嘆息!

2. 內傷辨(新纂)

內傷勞倦飲食之證,固與風寒暑濕之病不同矣,然勞倦傷與飲食傷,又豈無可辨者哉!以勞倦言之,經云:陰虛生內熱。又云: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熏胸中,故內熱,此內傷之原也。然人身陰陽,有以表裡言者,有以上下之分言者,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。

此所謂陰虛之陰,蓋勞過則氣化為火,水穀之味因而少入,是故陽愈盛,陰愈衰也,蓋指身中之陰氣,與水穀之味耳。夫勞倦飲食損傷氣分,既有陰氣陽氣之分,則思慮色欲損傷血分,又豈無有陰血陽血之異乎?以此見,血陰氣陽者,分陰分陽之義也;氣血各自有陰陽者,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。

大法陽氣虛者,宜桂、附、兼參、附峻補;陰氣虛者,參、朮、甘草緩而益之;陰分血虛者,生地、玄參,龜版、知母、黃柏補之;陽分血虛者,茯苓、參、歸、遠志之類補之。論至於此,東垣、丹溪之功大矣哉,或以下焦陰分為言,或以腎水真陰為言,皆非也。夫有所勞倦者,過動屬火也;形氣衰少者,壯火食氣也;穀氣不盛者,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;上焦不行者,清陽不升也;下脘不通者,濁陰不降也。

夫胃受水穀,惟陽升陰降,而後變化出入以滋榮一身,今胃不善納而氣衰少,則清無升濁無降矣。故曰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。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,但比之平人則謂之不行不通耳。上不行下不通則鬱矣,鬱則少火皆成壯火,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,故胃氣熱,熱則上炎,故熏胸中而為內熱也。內傷始病熱中,末傳寒中,陰盛生寒中,多因調治差誤,或妄下之所致。

遇寒則四肢厥冷,心胃絞痛,冷汗自出,乃胃之脾胃虛也,宜辛熱溫藥理中下二焦,勞則氣耗氣短,喘且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矣。氣耗則火旺,火旺則乘其脾土,脾主四肢,煩熱無力,懶於語言,動作喘乏,表熱或表虛惡寒,心煩不眠。

勞役初病,少食,小便赤黃,大便或閉或結或虛坐,只見些少白膿,時有下氣,或泄白或黃如糜,苦心下痞塞,或加胃脘當心而痛如刀割之狀,有時上支兩脅痛,必臍下相火上行,使陽明經氣逆胸中,甚則高喘,但病每互出不並作,與外感異耳。宜安心靜養,心之意即真土,意慮不寧,則脾勞矣,以甘寒瀉其熱火,以酸味收其散氣,以甘溫補其中。經言,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,是也。

平人脈大為勞脈,極虛亦為勞。夫勞之為病,其脈浮大,手足煩熱,春夏劇秋冬瘥。脈大者,熱邪也;極虛者,氣損也;春夏劇者,時助邪也;秋冬瘥者,時勝邪也。以建中補中治之,亦溫之之意也。經曰:濕能除大熱,是也。雖然,勞倦亦有二焉,勞力純乎傷氣而無汗者,補中益氣之旨也。

白話文:

內傷是由於過度勞累、飲食不當引起的,這和外感風寒暑濕的病症不同。但過勞造成的傷害和飲食不當造成的傷害,還是有區別的。

先說勞累方面,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虛會產生內熱。」又說:「過度勞累會導致身體的精氣衰弱、消化功能不好,上焦(胸部以上)的氣機不暢通,下焦(胃部以下)的氣機不協調,胃部的熱氣會向上蒸騰,導致胸中發熱」,這就是內傷的根源。

人體的陰陽,有表裡之分,有上下之分,也有升降呼吸之氣的區別。這裡說的陰虛,是指過勞會導致氣轉化成火,消化吸收功能變差,所以陽氣越來越盛,陰氣越來越衰,這裡的陰氣,指的是身體中的陰氣和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。

過勞和飲食不當會損傷人體氣分,既然氣分有陰氣陽氣之分,那麼思慮過度、縱慾過度會損傷人體血分,難道就沒有陰血陽血的區別嗎?由此可見,血屬陰,氣屬陽,這是陰陽分類的意義;氣血各自有陰陽之分,這是陰陽互為根本的道理。

治療大法是,陽氣虛弱的人,應該用肉桂、附子,搭配人參、附子峻補;陰氣虛弱的人,應該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慢慢調理;陰分血虛的人,應該用生地、玄參、龜板、知母、黃柏來補;陽分血虛的人,應該用茯苓、人參、當歸、遠志等來補。能將這些道理闡釋清楚,李東垣、朱丹溪的貢獻太大了。

有人只從下焦陰分或腎水真陰的角度來談論內傷,這是不全面的。過度勞累屬於動火;形氣衰少是虛火損耗了正氣;消化功能不好是勞累傷了元氣,導致食慾不振、氣虛;上焦不通是清陽之氣不能上升;下焦不通是濁陰之氣不能下降。

胃接收水穀,必須依靠陽氣上升、陰氣下降,才能將食物轉化為營養,滋養全身。現在胃功能不好,氣衰弱,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不能下降。所以說上焦不行,下焦不通。這並不是說完全不運行不通暢,只是比正常人差而已。上焦不通,下焦不通就會導致氣機鬱滯,氣機鬱滯,就會導致虛火變成實火,胃位於上焦和下焦之間,因此胃氣會發熱,熱氣會向上蔓延,熏蒸胸中,形成內熱。

內傷初期發熱,後期可能會出現寒證,這是由於陰氣過盛導致的。寒證多是因為治療不當或濫用瀉藥造成的。如果遇到寒冷,會出現四肢冰冷、心胃絞痛、冷汗直流的症狀,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,應該用辛熱溫性的藥物來調理解理中下二焦。過度勞累會導致氣耗散、氣短、喘氣、出汗,體內外都虛弱,所以說耗氣。氣耗損後會導致火旺,火旺會克制脾土,脾主四肢,所以會出現煩熱無力、懶言少語、活動喘息、表熱或表虛怕冷、心煩失眠等症狀。

勞累剛開始發病時,會出現食慾不振、小便黃赤、大便或閉結或虛弱、時有白色膿液,有時排氣,或拉出像米粥一樣的白色或黃色糞便。患者會感覺心下痞塞,有時胃脘會像刀割一樣疼痛,有時兩脅疼痛,這都是由於相火向上運行,導致陽明經氣逆於胸中所致,嚴重時會出現高聲喘氣。但各種症狀不會同時出現,這與外感病不同。

治療時,應該安心靜養。心念安定時即為真土,如果思慮過度就會導致脾勞。應該用甘寒藥來瀉熱火,用酸味藥來收斂散氣,用甘溫藥來補中。醫書說:「勞則溫之,損則益之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
平時脈象較大的人,如果出現勞損脈,脈象會更加虛弱,這也是勞損的表現。勞損的脈象是浮大,手足煩熱,春夏發病嚴重,秋冬則減輕。脈大是熱邪的表現,極虛是氣損的表現,春夏加重是時令助長邪氣,秋冬減輕是時令抑制邪氣。應該用建中湯或補中益氣湯來治療,這也是溫補的意思。醫書說:「濕能去除大熱」也是這個道理。

雖然如此,勞累也有兩種情況,純粹勞力導致氣虛而沒有出汗的,應該用補中益氣的原則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