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95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95)

1. 內傷(飢飽勞役飲食積聚)

(東垣李先生內傷纂要)

白話文:

(這段文字來自《東垣李氏內傷纂要》)

[內傷(飢飽勞役飲食積聚)]

這部分主要講述因飢餓、過飽、過度勞累、工作過度及飲食不當所導致的內傷。這些因素會導致體內氣血運行不暢,進而影響到臟腑功能,造成各種健康問題。例如,飢餓和過飽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,過度勞累和工作過度則會耗損體力,使身體虛弱,飲食不當則會造成食物在體內積聚,影響消化,甚至形成瘀滯,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。

2. 內外傷辨

人身以胃氣為主,凡言陽氣、元氣、穀氣、榮氣,清氣、衛氣、春升之氣,皆胃氣之別名耳。脾胃一傷,中氣不足,穀氣不能上行以滋養心肺,乃下流而乘肝腎(痿厥氣逆之漸也),腎受脾濕,閉塞其下,致腎間陰火上衝心肺。心肺者,天之氣,是無形之氣受病,故飲食勞役失節,為內傷不足之證。

肝腎者,地之氣,是有形之質受病,故風寒邪侵筋骨(風傷肝筋,寒傷腎骨),為外傷有餘之證。

經曰: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,水穀寒熱感則害人六腑。又曰: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,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。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,兩說似反而實不反也。蓋內外之傷,臟腑皆嘗受之,但隨其所從所發之處而為病耳。經曰:東風入肝,西風入肺,南心北腎,西南則舍於脾。

觀此則天之邪氣,固傷五臟矣。然虛邪中人,從皮膚而入絡脈而經而輸,伏沖之脈以至於腸胃。又曰:東北風傷人,內舍於大腸,西北舍於小腸,東南舍於胃。則天之邪氣,又豈不傷六腑乎?經曰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則水穀寒熱,固傷六腑矣。又曰:形寒飲冷傷肺,飲食勞倦傷脾。

亦未嘗不傷五臟也。至於地濕,亦未必專害皮肉筋脈,而不能害臟腑。邪氣水穀,亦未必專害臟腑,而不能害皮肉筋脈也。但以邪氣無形,臟主藏精氣,故以類相從而多傷臟。水穀有形,腑主傳化物,故因其所由而多傷腑。濕氣浸潤,其性緩慢,故從下而上,從淺而深,而多傷於皮肉筋脈耳,孰謂濕氣全無及於臟腑之理哉!觀此則知傷寒、溫暑、內傷、雜病,陰陽虛實之理一而已矣。仲景、東垣、丹溪、河間,又豈有優劣哉!

有餘者瀉,不足者補,補瀉一差,生死立判。其所以疑而似者,為百病皆起於惡寒、惡風、發熱、頭疼等證。雜病,亦有六經所見之證,外科亦然,所以世俗混而無別,其最易辨者,傷寒惡寒,猛火不除;內傷惡寒,元氣下流,心肺無所稟受,皮膚間無陽以護,但見風寒便惡,非常常有之無間斷也,稍就溫暖即止。傷風惡風,不耐一切風寒:內傷惡風,偏惡些小賊風。

避居密室,則不惡矣,外傷惡熱,無有休歇,日晡轉劇,直待汗下方退;內傷發熱,亦似傷寒及中暍之證,但煩躁時止時作,或自袒裸亦便清涼。凡體弱食少過勞,及常齋胃薄之人,因勞役得疾,皆與陽明中暍相似,誤服白虎必死。但中暍日晡熱甚,或作譫語;內傷日晡病減,為陽明氣旺故耳,外傷筋骨疼痛,不自支持便著床枕;內傷倦怠,有似傷寒及中濕之證,但四肢不收,無力嗜臥而已。間有脾為熱乘,則骨消筋緩,亦非得病即顯是證。

內傷寒熱,間作而不齊;

或因口吸風寒之氣,郁其陰火,使咽膈不通,其吸入之氣欲入也,為膈上衝脈之火所拒,使陰氣不得入,其胸中之氣,為外風寒所遏而不得伸,令人口開眼瞪,極則聲發於內,氣不能上下,塞於咽中而氣欲絕。又或因噦、因嘔、因吐而燥熱發,必有所因,方有此證。

白話文:

人身體的根本在於胃氣,所謂的陽氣、元氣、穀氣、榮氣、清氣、衛氣、春升之氣,其實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。脾胃一旦受損,中氣就會不足,穀氣無法向上運行以滋養心肺,反而會向下流竄,侵犯肝腎(這就是痿軟、厥逆、氣喘的開始)。腎臟受到脾臟濕氣的影響,導致下部閉塞,進而使腎中的陰火向上衝擊心肺。心肺屬於天的氣,是無形之氣,它們的疾病多是因為飲食、勞累過度所致,屬於內傷不足的病症。

肝腎屬於地的氣,是有形的物質,它們的疾病多是因為風寒侵襲筋骨(風邪損傷肝的筋,寒邪損傷腎的骨),屬於外傷有餘的病症。

《內經》說:「天的邪氣侵襲,會傷害人的五臟;水穀寒熱侵襲,會傷害人的六腑。」又說:「觸犯賊風、虛邪等,陽氣會受損;飲食不節制、起居不正常,陰氣會受損。陽氣受損會侵入六腑,陰氣受損會侵入五臟。」這兩種說法看似相反,其實並不矛盾。因為內傷和外傷都會導致臟腑生病,只是根據發病的原因和部位而有所不同。《內經》說:「東風侵入肝臟,西風侵入肺臟,南風侵入心臟,北風侵入腎臟,西南風則停留在脾臟。」

由此看來,天的邪氣確實會傷害五臟。然而,虛邪侵襲人體時,會從皮膚進入絡脈,再到經脈,再到輸脈,然後到達衝脈,最終影響腸胃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東北風傷人,會停留在於大腸;西北風停留在小腸;東南風停留在胃。」可見天的邪氣也會傷害六腑。《內經》說:「飲食過量,就會損傷腸胃。」可見水穀寒熱確實會傷害六腑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身體受寒、飲用冷飲會損傷肺,飲食勞累會損傷脾。」

這也說明水穀寒熱也會傷害五臟。至於地濕,也未必只傷害皮肉筋脈,不能傷害臟腑。邪氣水穀也未必只傷害臟腑,不能傷害皮肉筋脈。只是因為邪氣無形,而臟腑主要儲藏精氣,所以邪氣大多會侵犯臟腑。水穀有形,而腑主要負責傳導消化食物,所以損傷大多從腑開始。濕氣浸潤,其性質緩慢,所以由下而上,由淺入深,大多傷害皮肉筋脈,但是誰又能說濕氣完全不會影響到臟腑呢!由此可知,傷寒、溫暑、內傷、雜病,它們的陰陽虛實的道理都是相同的。張仲景、李東垣、朱丹溪、劉河間,他們的醫學思想又有什麼高下之分呢!

對於有餘的病症,要用瀉法;對於不足的病症,要用補法。補瀉稍有差錯,生死立判。之所以容易混淆,是因為許多疾病都會出現惡寒、惡風、發熱、頭痛等症狀。雜病也可能有類似六經病症的表現,外科疾病也是如此,所以世俗之人容易混淆而無法分辨。其中最容易區分的,是傷寒的惡寒,使用猛火加溫也無法驅除;內傷的惡寒,是因為元氣下流,心肺無法獲得滋養,皮膚缺少陽氣保護,只要吹到風寒就會惡寒,且這種惡寒是持續不斷的,稍微保暖就會停止。傷風的惡風,是無法忍受任何風寒;內傷的惡風,則是特別怕微弱的賊風,只要待在密閉的房間裡,就不會感到惡風。外傷的發熱,會持續不斷,在午後會加重,需要等到出汗後才會退燒;內傷的發熱,也像傷寒和中暑的症狀,但煩躁感時有時無,有時解開衣物反而會覺得涼快。凡是體弱、食量小、過於勞累以及平時腸胃虛弱的人,因為勞累而生病,都與陽明中暑相似,如果誤服白虎湯必定會喪命。中暑在午後發熱會更加嚴重,甚至出現胡言亂語;內傷則在午後病情會減輕,這是因為陽明氣旺的緣故。外傷筋骨疼痛,會無法支撐身體,需要臥床休息;內傷則是倦怠乏力,類似傷寒和中濕的症狀,但四肢無力,只想躺著休息。有時脾臟受到熱邪侵擾,會出現骨骼消瘦、筋脈鬆弛的現象,但這種情況並不是得病後馬上就會顯現出來。

內傷導致的寒熱,會時有時無,沒有規律。

有時是因為口吸風寒之氣,使陰火鬱積,導致咽喉阻塞不通,吸入的氣體因為受到膈上衝脈火的阻礙而無法進入,使陰氣無法進入,胸中的氣機因為受到外風寒的阻礙而無法舒展,導致人睜大眼睛,嚴重時會從內發出聲音,氣無法上下運行,堵塞在咽喉處,感到快要斷氣。有時因為打嗝、嘔吐而導致燥熱,這些症狀一定有其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