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94)
外集·卷三 (94)
1. 陰證
乾薑(五錢),附子(生二錢半),甘草(一兩)
水煎溫服。方意以甘草、薑、附相合,辛甘大熱之劑,散陰復陽。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。又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是也。如利止脈不出,加人參;無脈加豬膽汁;面赤加連須蔥白;腹痛加芍藥;陰毒心硬肢冷,加麝香、皂莢少許。
陶氏四逆湯,即四逆湯加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肉桂、五味子,姜煎,臨熟入麝三釐調服,中病手足溫和即止。治法同上。如嘔吐涎沫,或小腹痛,加鹽炒吳萸;嘔吐不止加薑汁,瀉不止加升麻、黃耆;咽痛加桔梗。
當歸四逆湯,治厥陰病氣弱,手足厥逆,小腹疼痛,或嘔噦,或囊縮,血虛則脈細欲絕,亦陰毒要藥也。當歸、芍藥各二錢,肉桂一錢半,細辛、通草、甘草各一錢,姜五片,棗二枚。水煎溫服。經曰:脈者,血之府也。諸血皆屬於心。通脈者,必先補心益血。苦先入心,當歸之苦以助心血;心苦緩,急食甘以緩之,通草、甘、棗之甘以緩陰血。如素有寒氣加吳萸,倍生薑;寒甚加附子;脈不至加人參。
三味參萸湯,治厥陰病,乾嘔吐涎,頭痛甚極;及少陰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;陽明食谷欲嘔,得湯反劇,屬上焦寒等證尤妙。吳萸三錢,人參二錢,生薑四錢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。吳萸、生薑之辛以溫胃,人參、大棗之甘以暖脾。如陰逆厥冷,唇青面黑,舌卷卵縮,加附子、細辛。
十全大補湯、十四味建中湯,一切峻補之劑,皆自理中、建中、四逆等湯而變化之也。
炙甘草湯,治傷寒脈代結,心動悸。
甘草(三錢),人參(二錢二分),生地,桂枝,麻仁,麥門冬(各二錢半),阿膠(二錢)
姜三片,棗二枚,酒七分,水一盞三分,煎,至三分服。方意以脈代結者,血氣虛弱不能相續也;心動悸者,真氣虛也。是用參、草、大棗之甘以補不足;桂、姜之辛以益正氣。本草云:補可去弱是也。麻仁、阿膠、生地、門冬之甘以潤經益血,復脈通心。經曰:津耗散則為枯。
五臟痿,當榮衛涸,溫劑所以潤之也。單甘草湯、滋陰降火湯、補陰丸、生脈散、補中益氣湯,一切滋補之劑,皆自此方而變化之也。
白話文:
陰證
乾薑、附子、甘草組成的方劑,用辛甘大熱的藥物來散寒回陽。經典醫書記載:內有寒邪,應以甘熱之品治療;寒邪盛行,則用辛熱之品來調和。如果患者小便通暢但脈搏微弱,就加人參;沒有脈搏則加豬膽汁;臉紅就加蔥白;腹痛就加芍藥;陰寒毒邪,心硬肢冷,就加麝香、皂莢少許。
陶氏四逆湯是在四逆湯的基礎上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肉桂、五味子,用薑煎煮,快熟時加入麝香少許服用,手腳溫暖即可停止服用。治療方法同上。如果患者嘔吐涎沫,或小腹疼痛,就加鹽炒吳萸;嘔吐不止就加薑汁;瀉痢不止就加升麻、黃耆;咽喉疼痛就加桔梗。
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厥陰病氣虛,手腳厥冷,小腹疼痛,或嘔吐,或陰囊收縮,血虛脈細欲絕等症,也是治療陰寒毒邪的重要藥物。方中包括當歸、芍藥、肉桂、細辛、通草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經典醫書記載:脈是血的住所,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。要使脈絡通暢,必須先補益心血。苦味先入心,當歸的苦味可以益助心血;心氣虛弱,應吃甘味來緩解,通草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可以緩解陰血不足。如果患者平素有寒氣,就加吳萸,並加倍生薑用量;寒邪很重就加附子;脈搏摸不到就加人參。
三味參萸湯用於治療厥陰病,乾嘔吐涎沫,頭痛劇烈;以及少陰病的吐瀉,手腳厥冷,煩躁欲死;陽明病的食慾不振想嘔吐,服藥後病情反而加重,屬於上焦寒證的,療效尤佳。方中包括吳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。經典醫書記載:內有寒邪,應以甘熱之品治療,並佐以苦辛之品。吳萸、生薑的辛味可以溫暖胃陽,人參、大棗的甘味可以溫暖脾陽。如果陰邪逆盛,厥冷,嘴唇青紫,面色黑,舌頭卷縮,就加附子、細辛。
十全大補湯、十四味建中湯等峻補藥方,都是從理中湯、建中湯、四逆湯等方劑演變而來的。
炙甘草湯用於治療傷寒導致脈搏代數,心悸。方中包括甘草、人參、生地黃、桂枝、麻仁、麥門冬、阿膠、生薑、大棗。方劑的用意是:脈搏代數是因為血氣虛弱,不能互相連續;心悸是因為元氣虛弱。因此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來補益不足;桂枝、生薑的辛味來益助正氣。本草書記載:補益可以去除虛弱。麻仁、阿膠、生地黃、麥門冬的甘味可以滋潤經絡,益血,恢復脈搏,通利心脈。經典醫書記載:津液耗損散失就會導致枯竭。五臟衰弱,當是營衛虧虛,溫熱藥物可以用來滋潤。單味甘草湯、滋陰降火湯、補陰丸、生脈散、補中益氣湯等滋補藥物,都是從這個方劑演變而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