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93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93)

1. 陰證

溫補,

溫其中,補其虛,素體虛里寒,及汗吐下後,暴虛寒者用之,中病即止。

理中湯,治太陰腹痛,自利不渴,脈沉無力,手足或溫或冷,及蛔厥、霍亂等證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半)

水煎溫服。如作丸,以前三味俱用五錢,甘草三錢,為末,蜜丸彈子大,每一丸白湯化下。大便澀者用丸,利者用湯。方意以乾薑之辛,溫胃散寒;參、朮、甘草之甘,緩脾氣調中。經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又曰:寒淫於內,平以辛熱是也。

如寒甚腹痛拘急,四肢逆冷,加附子;臍下動氣欲作奔豚,去朮加肉桂;吐多去朮,加生薑;下多還用術;悸者加茯苓;渴者加白朮;腹痛裡虛倍人參;寒者倍乾薑;胃虛則氣壅腹滿,去朮加附子;嘔吐不止減甘草加薑汁;吐蛔去甘草加烏梅;呃逆加丁香、柿蒂;呃逆加木香;霍亂轉筋加石膏;寒濕發黃加茵陳;肺弱泄不止,溺不利,倍參、術,合五苓散;內虛腹痛合小建中湯。

陶氏理中湯,即前方加肉桂、陳皮、茯苓,薑、棗煎,臨服入炒陳壁土一匙,以助胃氣,治法同上。如厥陰消渴,氣上衝心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,腹痛便實,加大黃、蜜少許利之。腹濡滿時減者去甘草,嘔吐加半夏、薑汁;蜷臥沉重利不止,及利後身體痛加附子;自利腹痛加木香磨薑汁。

治中湯,治太陰傷寒,手足溫,自利不渴,咽乾腹滿,痞悶時痛,脈沉細。及食積頭痛,發熱惡寒,身體不痛等證。即理中湯加青皮、陳皮等分,水煎服。

小建中湯,治傷寒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,有汗;及少陰惡寒,手足蜷而溫。凡傷寒初起及過經,當汗吐下,尺脈遲者,宜先服此。又治傷寒二三日,心悸而煩,及諸汗不止等證。

白芍(五錢),肉桂(三錢),甘草(二錢),飴糖(半盞)

姜五片,棗四枚,水煎去渣,入飴糖烊化溫服。如便溏或嘔者去飴糖。經曰:建中者,建脾也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飴棗、甘草之甘以緩中;辛潤散也,榮衛不足,潤而散之。桂枝、生薑之辛以行榮衛;酸收泄也,正氣虛弱,收而行之,芍藥之酸以收正氣。悸者,氣虛也;煩者,血虛也。以氣血內虛,與小建中湯先建其里。

玄武湯,見賦。三白湯、人參三白湯、辛黃三白湯,凡方中以三白為主者,皆自此方而變化之也。

四逆湯,治直中陰證,初病無頭疼,無身熱,無渴,怕寒振慄蜷臥,沉重欲寐,脈來沉遲無力或無;及太陰腹痛,自利不渴,手足厥冷,指甲唇青,嘔吐涎沫;或少陰下利清穀,或咳,或悸,裡寒外熱,脈微欲絕,發躁身反不惡寒,面赤腹痛、或乾嘔咽痛,或嘔吐呃逆,或利止脈不出者,此為陰甚於內,格陽於外,不相通也,急宜此湯散陰通陽。又傷寒表證誤下,自利不止,或表證未除而下利不止,急宜此湯救里。凡三陰脈遲身痛並用,陰毒要藥也。

白話文:

陰證

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,溫暖身體內部,補充身體的虛弱。這種情況適用於原本體質就虛寒,或是因為發汗、嘔吐、腹瀉等原因導致身體突然虛寒的人。只要病情好轉就應該停止用藥。

理中湯:治療太陰病引起的腹痛,腹瀉但不會口渴,脈搏沉弱無力,手腳時而溫暖時而冰冷,以及蛔蟲病、霍亂等症狀。

藥物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二錢,甘草一錢半。

服用方法:用水煎煮,溫服。也可以製成藥丸,將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五錢,甘草三錢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大便乾結的用藥丸,腹瀉的用湯藥。這個藥方的用意是用乾薑的辛辣來溫暖胃部、驅散寒氣;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的甘甜來緩解脾胃的虛弱、調和中焦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「脾臟喜歡緩慢,所以用甘味的藥物來緩解它。」又說:「寒氣侵入體內,要用辛溫的藥物來平復它。」

如果寒氣很重,導致腹痛劇烈、四肢冰冷,可以加入附子;如果臍下有氣往上衝,想發作奔豚,可以去掉白朮加入肉桂;如果嘔吐嚴重,可以去掉白朮加入生薑;如果腹瀉嚴重,仍然要用白朮;如果心悸,可以加入茯苓;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白朮;如果腹痛而身體虛弱,可以加倍使用人參;如果寒氣重,可以加倍使用乾薑;如果胃虛導致氣滯腹脹,可以去掉白朮加入附子;如果嘔吐不止,可以減少甘草的用量,加入薑汁;如果吐出蛔蟲,可以去掉甘草加入烏梅;如果打嗝,可以加入丁香、柿蒂;如果呃逆,可以加入木香;如果霍亂導致腿腳抽筋,可以加入石膏;如果寒濕導致黃疸,可以加入茵陳;如果肺虛導致腹瀉不止、小便不暢,可以加倍使用人參、白朮,再合用五苓散;如果身體內虛導致腹痛,可以合用小建中湯。

陶氏理中湯:就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肉桂、陳皮、茯苓,再用生薑、大棗煎煮,臨服藥時加入一匙炒過的陳年灶心土,以幫助胃氣,治療方法和理中湯相同。如果患有厥陰消渴,氣往上衝到心臟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東西就吐出蛔蟲,腹痛但大便卻乾燥,可以加入大黃、少量蜂蜜來通便。如果腹部脹滿的情況減輕,可以去掉甘草。如果嘔吐,可以加入半夏、薑汁;如果身體蜷縮、感覺沉重、腹瀉不止,以及腹瀉後身體疼痛,可以加入附子;如果腹瀉、腹痛,可以加入木香,再用薑汁磨藥。

治中湯:治療太陰傷寒,手腳溫熱,腹瀉但不口渴,咽喉乾燥、腹部脹滿,悶痛時發作,脈搏沉細。以及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頭痛、發熱、怕冷、身體不痛等症狀。就是理中湯加上青皮、陳皮,用水煎服。

小建中湯:治療傷寒導致陽脈澀、陰脈弦,應該出現腹中急痛、有汗的症狀;以及少陰病引起的怕冷、手腳蜷曲但溫熱。凡是傷寒初期或已經過期的,在應該發汗、催吐、腹瀉的時候,尺脈遲緩的,應該先服用此方。也治療傷寒兩三天後,心悸煩躁,以及各種汗出不止的症狀。

藥物組成:白芍五錢,肉桂三錢,甘草二錢,飴糖半盞。

服用方法:用生薑五片、大棗四枚,用水煎煮後去掉藥渣,加入飴糖融化後溫服。如果大便稀溏或嘔吐,可以去掉飴糖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建中,就是建立脾的功能。」脾臟喜歡緩慢,所以用甘味的飴糖、大棗、甘草來緩解它;辛味具有潤散的作用,當營衛之氣不足時,就要用辛味的藥物來潤澤和疏散,所以用桂枝、生薑的辛味來運行營衛之氣;酸味具有收斂的作用,當正氣虛弱時,就要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它,所以用白芍的酸味來收斂正氣。心悸是氣虛的表現,煩躁是血虛的表現。因為體內氣血虛弱,所以先用小建中湯來建立身體內部的功能。

玄武湯:請參考其他相關文獻。三白湯、人參三白湯、辛黃三白湯,凡是藥方中以三白為主藥的,都是從玄武湯變化而來的。

四逆湯:治療直接侵犯陰經的疾病,初期沒有頭痛、沒有發熱、沒有口渴,怕冷打寒顫,身體蜷縮想睡覺,脈搏沉緩無力甚至摸不到;以及太陰病引起的腹痛,腹瀉但不口渴,手腳冰冷,指甲和嘴唇發青,嘔吐口水;或是少陰病引起的腹瀉不止、腹瀉物清稀,或咳嗽,或心悸,身體內寒外熱,脈搏微弱快要消失,煩躁但身體反而不覺得怕冷,面色發紅、腹痛,或者乾嘔咽痛,或者嘔吐、打嗝,或者腹瀉停止但脈搏摸不到,這種情況是陰寒在內部太嚴重,將陽氣拒於體外,陰陽不相通,要趕緊用這個藥方來驅散陰寒、疏通陽氣。又治療傷寒表證誤用腹瀉藥物,導致腹瀉不止,或者表證還沒解除就腹瀉不止,要趕緊用這個藥方來補救身體內部。凡是三陰經脈遲緩、身體疼痛的,都可以用這個藥方,這是治療陰毒的重要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