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92)
外集·卷三 (92)
1. 陽證
陶氏白虎湯,即白虎湯加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山梔、薑、棗、竹葉,煎服。治法同上。如心煩加竹茹;大渴心煩背惡寒,去山梔加天花粉。凡黃芩湯、解毒湯、麥門冬湯,一切平和清解之劑,皆自此三方而變化之也。
抑論無汗煩躁而脈浮緊者,可服青龍;無汗喜渴而脈單浮者,勿投白虎;陽明自汗引飲,則五苓散未可輕進;太陽自汗溺數,則桂枝湯不可妄與,其故何哉?蓋人身以氣液為主,在外則為正汗,以養皮毛而不燥;在內則為津液,以和胃口而不渴;在下則為小便而不澀,是以三者恆宜相固而不相傷也。
小便數則津下脫矣,豈宜桂枝重發其汗?陽明汗多津外泄矣,豈宜五苓復內滲其小便?白虎之名義甚可畏者,性甚寒涼。無汗脈浮,表未全解,猶宜柴胡解肌之藥,豈可純以裡寒藥治之耶?無汗而不煩躁者麻黃湯,有汗而煩躁者桂枝湯,惟無汗而煩躁者,而後可青龍湯。以加石膏性緩,對麻黃而言,故有是善名。
也。噫!用之當者,朝大黃,暮附子,不為悖也;用之不當,小柴雖稍平和,亦貽害也。用藥者,可不知古人立方之意乎!
白話文:
陽證
陶氏白虎湯(白虎湯加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山梔子、生薑、大棗、竹葉)煎服,治療方法同白虎湯。若心煩加竹茹;若口渴心煩、後背發冷,則去掉山梔子,加入天花粉。凡黃芩湯、解毒湯、麥門冬湯等一切平和清熱解毒的藥方,都源於這三方(白虎湯、黃芩湯、解毒湯)的變化。
討論一下:若無汗、煩躁,脈象浮緊,可用青龍湯;若無汗、口渴,脈象單薄浮弱,則不可服用白虎湯;陽明經症狀自汗、引飲(喝水多),則五苓散不可輕易使用;太陽經症狀自汗、小便次數多,則桂枝湯不可亂用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人體以氣血津液為本,氣血津液在外則為汗液,滋養皮膚毛髮而不乾燥;在內則為津液,滋潤腸胃而不口渴;在下則為小便,排泄順暢而不澀滯,所以這三者應該相互協調,互不損傷。
小便次數多,表示津液外洩,怎麼還能用桂枝湯再發汗呢?陽明經汗多,津液已外洩,怎麼還能用五苓散再利小便呢?白虎湯的名字就讓人覺得很可怕,藥性非常寒涼。若無汗、脈象浮弱,表示表症未完全解除,還應該用柴胡等解表藥,怎麼能單用寒涼藥來治療呢?無汗不煩躁者用麻黃湯,有汗而煩躁者用桂枝湯,只有無汗而煩躁者才能用青龍湯。青龍湯因為加入了性情平和的石膏,與麻黃湯相比,所以才有了這麼好的名聲。
唉!用藥得當,早上服用大黃,晚上服用附子,也不會有矛盾;用藥不得當,即使是小柴胡湯這樣比較平和的藥方,也會造成危害。用藥的人,能不知道古人制定藥方的用意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