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91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91)

1. 陽證

和解散,尋常感冒,用此等分。柴胡二錢,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各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如嘔逆倍生薑加陳皮,頭痛加羌活、防風,寒熱間作加桂枝,中暑發熱頭痛加黃連,春溫時行加生地、升麻,溫瘧加常山、檳榔。

火邪湯,即小柴胡湯加黑豆一撮煎服。治火邪諸證。

大柴胡湯,專治少陽病,或因發汗、利小便轉屬陽明,此為少陽陽明。蓋少陽變證陽明,故以小柴變為大柴。兼治里證內熱,目不了了,睛不和,口渴煩躁黃斑,狂妄譫語,大便堅閉,小便赤澀,繞臍刺痛,脈洪數沉實,身熱不惡寒反惡熱。及老人素虛,或過經不解熱未除,或下後仍發潮熱,或腹中余垢欠淨,胸中脹滿而潮者最穩。若身體疼痛,是表未解,不可服之。柴胡三錢,黃芩、芍藥、枳殼各一錢,半夏一錢半,大黃三錢(壯實者倍之,怯弱者減之)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,臨熟入大黃煎二三沸,溫服取通快則止,未利再服。經曰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。柴、芩之苦以發傳經之熱。里不足者,以甘緩之,參、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。邪半入里,則裡氣逆而嘔,半夏之辛以散之;邪半在表,則榮衛爭為寒熱,薑、棗之辛甘以和之。此小柴胡治半表裡證也。經曰:酸苦湧泄為陰,是以大柴胡湯用枳、芍之酸,大黃之苦,以泄上滿除中熱;去參、草之甘者,恐補中也;仍用柴、芩、半夏、薑、棗者,邪未全入於裡也。加減法:昏亂譫語加黃連、山梔;痞滿加枳、梗、厚朴;舌苔黃赤,口燥渴飲水,加栝蔞仁;夏月熱病,煩躁,脈洪大,加知母、麥門冬、石膏;發斑加生地、牡丹皮、玄參;發黃加茵陳、黃柏;鼻衄加犀角;大便不通加芒硝。

白虎湯,白虎西方之神,應秋而歸於肺,故夏近秋令,中暑煩渴妙藥。主治傷寒汗後,脈洪大而渴,中外俱熱,未全入里,宜此和解。或吐下後,邪未除,熱結在裡,心胸煩,渴甚欲飲水,自汗,不惡寒反惡熱,大便不閉。及三陽合病,頭痛面垢,譫語遺尿,身重難以轉側。一切時氣瘟疫,雜病胃熱咳嗽、發斑,及小兒瘡疱癮疹伏熱等證。

知母(二錢),石膏(五錢,熱甚七錢),甘草(六錢),粳米(小半合)

水煎溫服。方意以脈浮為在表,兼滑為在裡。表有熱,里有寒,宜知母、石膏之苦甘,以解內外之邪熱;熱則傷氣,宜粳米、甘草之甘緩以益氣。經曰:熱淫所勝,佐以苦甘是也。或問:白虎性寒,熱病裡虛,誤服多成結胸,夏月陰盛體薄忌之。《百問》云:太陽病汗後,脈洪大者宜。

此云裡寒者,傷寒邪未入腑言寒,已入腑言熱,非寒冷之寒,與瓜蒂散客寒上焦例同。如虛煩甚加麥門冬;裡熱大渴煩躁,表熱微惡寒脈浮,並加人參;尺寸俱長而疾,自汗大出,身表如冰,乃陽明傳少陰,宜加桂枝;虛煩譫語,小便淋澀,起臥不安,加山梔。

白話文:

陽證

和解散:適用於一般感冒。柴胡2錢,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各1錢,生薑3片,大棗2枚,水煎服。若嘔吐加倍生薑並加陳皮;頭痛加羌活、防風;寒熱交替加桂枝;中暑發熱頭痛加黃連;春溫流行性感冒加生地、升麻;溫瘧加常山、檳榔。

火邪湯:即小柴胡湯加黑豆少許水煎服,治療火邪引起的各種症狀。

大柴胡湯:專治少陽病,或因發汗、利尿而轉變為陽明症(少陽陽明合病)。因少陽病轉化為陽明病,故以小柴胡湯加減而成大柴胡湯。也治療裡證內熱,眼睛模糊不清,眼白不潔,口渴煩躁,皮膚發黃,神志不清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澀痛,繞臍部刺痛,脈象洪數有力沉實,發熱但不惡寒反而惡熱等症狀。尤其適合老人體虛,或月經期後餘熱未消,或產後仍發潮熱,或腹中污穢未盡,胸悶脹滿兼有潮熱者最為適宜。但若身體疼痛,表示表證未解,則不可服用。組成:柴胡3錢,黃芩、芍藥、枳殼各1錢,半夏1錢半,大黃3錢(體壯者加倍,體弱者減半),生薑3片,大棗2枚,水煎,將熟時加入大黃再煎煮二三沸,溫服,通暢則停藥,未通則再服。 藥理分析:經書記載:「熱邪侵犯內臟,用苦味藥物瀉之。」柴胡、黃芩的苦味可以發散經絡之熱;內裡不足者,用甘味藥物緩解,人參、甘草的甘味可以緩和中氣;邪氣半入裡,則裡氣逆而嘔吐,半夏的辛味可以散之;邪氣半在表,則表裡寒熱交替,生薑、大棗的辛甘可以調和。小柴胡湯治療半表半裡證。經書記載:「酸苦味藥物能瀉下,」因此大柴胡湯用枳殼、芍藥的酸味,大黃的苦味,以瀉上焦之滿,除中焦之熱;去掉人參、甘草的甘味,是擔心補益過度;仍然使用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,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入裡。加減法:神志不清加黃連、山梔子;胸腹痞滿加枳實、梗米、厚朴;舌苔黃赤,口乾渴,加栝樓仁;夏季熱病,煩躁,脈洪大,加知母、麥冬、石膏;發斑加生地、牡丹皮、玄參;黃疸加茵陳、黃柏;鼻出血加犀角;大便秘結加芒硝。

白虎湯:白虎為西方之神,應秋而歸於肺,因此在夏季將近秋季時,治療中暑煩渴效果極佳。主治傷寒病發汗後,脈象洪大且口渴,表裡俱熱,邪氣尚未完全入裡者,可用此方和解。或吐瀉後,邪氣未除,熱邪結聚於裡,心胸煩悶,口渴欲飲,自汗,不惡寒反惡熱,大便不閉塞者。以及三陽合病,頭痛、面容憔悴,神志不清,遺尿,身體沉重難以翻身。一切時行瘟疫,雜病胃熱咳嗽、發斑,以及小兒瘡瘍、癮疹、伏熱等症狀。

組成:知母(2錢),石膏(5錢,熱盛加至7錢),甘草(6錢),粳米(半合)。

水煎溫服。方義:脈象浮大,說明邪氣在表,滑脈說明邪氣在裡。表有熱邪,裡有寒邪,因此使用知母、石膏的苦甘味,以解表裡邪熱;熱邪傷氣,因此使用粳米、甘草的甘味以益氣。經書記載:「熱邪盛行,可用苦甘藥物治療。」有人會問:白虎湯性寒,熱病裡虛,誤服容易造成胸中結塊,夏季陰盛體質虛弱者忌用。《百問》記載:太陽病發汗後,脈洪大者適用。所謂裡寒,是指傷寒邪氣尚未入裡,故言寒,已入裡則言熱,這並不是真正的寒邪,與瓜蒂散治療寒邪上犯上焦的原理相同。如果虛煩嚴重,加麥冬;裡熱口渴煩躁,表熱微惡寒,脈象浮大,加人參;脈象寸口俱長且疾,自汗多,身體冰冷,是陽明轉入少陰,加桂枝;虛煩神志不清,小便淋澀,起臥不安,加山梔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