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90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90)

1. 陽證

陶氏五苓散,即五苓散用桂枝,加甘草、滑石、山梔、燈芯,臨熟入鹽一字調服。如中濕身目黃加茵陳;水結胸加燈芯、木通。凡導赤、八正散之類,皆自此二方而變化之也。

和解,

和其內熱,解其外邪,傷寒方之王道也。

小柴胡湯,又名三禁湯,禁發汗利大小便者宜此。本治少陽半表裡證,頭痛項強,耳前後腫或聾,筋脈拘急,身疼脅痛,寒熱往來,或嘔,或渴,或咳,或悸,胸膈痞滿,煩悶硬痛,或汗下前後不解。及瘟疫兩感,太陽陽明初證,不敢汗吐與下,過經不解,熱入血室等證。雜病蒸熱,肌體羸瘦,為用最多。但其間有五證尤為的當,傷寒五六日,胸滿,心煩喜嘔,身熱心中咳逆,不欲食,或嘔,或不嘔者,一可服,若因渴欲飲水者,不可服;寒熱往來而心悸者,二可服;脅下滿硬而痛,耳聾胸痞,小便不利,或渴或不渴者,三可服;發潮熱者,四可服;瘥後發熱者,五可服。要知無熱證者,不可服,為藥性頗寒耳。

柴胡(三錢),黃芩(二錢),人參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甘草(四分)

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去渣,澄清溫服,則能入膽,此方內有柴胡、半夏,能利能汗,以解半表裡之邪。然本氣分藥也,而血病每用之者,以柴、芩專能調血故也。況傷寒日稍久不解者,熱必傷血,故表惡寒發熱而里未實者,加桂以溫血;表熱汗里又燥渴糞硬者,加大黃以清血。

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加栝蔞仁;渴者去半夏加人參、栝蔞根;腹痛去芩加芍藥;脅下痞悶去棗加牡蠣、枳實;脅痛加青皮;未經下而心中飽悶加枳、梗;心悸,小便不利去芩加茯苓;不渴,外有微熱,去參加桂;咳嗽去參、棗,加五味子、炮乾薑;嘔加薑汁、竹茹;虛煩加竹葉、粳米;鼻衄加生地、茅花;痰盛或喘加桑白皮、烏梅;熱盛錯語不眠,加山梔、黃連、黃柏;少陽陽明合病,口燥目疼,加芍藥、乾葛;壞證加鱉甲;過經不解,晡熱已而微利,加芒硝;自汗惡熱,譫語煩渴,去半夏合白虎湯;自汗惡風腹痛,或寒多熱少脈弱,去芩合桂枝湯;血虛發夜熱,合四物湯,去芎加麥門冬;舌乾口燥,去半夏加天花粉或貝母;齒燥無津液加石膏;脈弦虛無力,先因房勞夢遺感寒,或病後血氣未固,以致咳嗽吐痰,晝輕夜重,發熱不止,合四物湯去芎,加麥門冬、知母、黃柏;脈弦虛無力,或浮散,發熱煩躁,口渴不飲水,此為虛熱,去半夏、黃芩,合生脈散;熱入血室,小腹痛,晝明夜昏妄見,或寒熱不定似瘧,合四物湯加牡丹皮;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;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、紅花。

陶氏小柴胡湯,即小柴胡湯加陳皮、芍藥、川芎,臨熟入生艾汁三匙調服。治法、加減亦同。

白話文:

陽證

陶弘景改良的五苓散,是在原五苓散的基礎上,加入桂枝、甘草、滑石、山梔子和燈芯草,快煮好時加入少許鹽調味服用。如果因為濕邪入侵導致身體發黃、眼睛發黃,可以加入茵陳;如果水濕停留在胸腔,則可以加入燈芯草和木通。許多導赤散、八正散等方劑,都是從這兩種方劑變化而來的。

和解

調和體內的熱邪,解除體外的外邪,這是傷寒治療的根本方法。

小柴胡湯,也叫三禁湯,禁止發汗、瀉利大小便的人適用此方。主治少陽半表半裡證,症狀包括頭痛、項部僵硬、耳前後腫脹或耳聾、筋脈拘緊、身體疼痛、脅肋部疼痛、寒熱交替、嘔吐、口渴、咳嗽、心悸、胸膈痞悶、煩悶疼痛,以及瘟疫引起的兩感,太陽經和陽明經初期症狀,不敢發汗、吐瀉或瀉下,病程延誤,熱邪入血等症狀。各種雜病引起的蒸熱、身體消瘦,都常用此方。但其中有五種情況尤其適合:傷寒五六天,胸悶、心煩想嘔吐、發熱、咳嗽、不想吃東西,或嘔吐或不嘔吐,可以用;因口渴想喝水者,則不可服用;寒熱交替且心悸者,可以用;脅肋下滿脹疼痛,耳聾、胸悶、小便不利,或口渴或不口渴者,可以用;發熱出汗者,可以用;病癒後再次發熱者,可以用。要知道,沒有熱證的人不能服用,因為此藥性偏寒。

藥物組成:柴胡(三錢)、黃芩(二錢)、人參(一錢)、半夏(一錢)、甘草(四分)

生姜三片,大棗兩枚,水煎去渣,取澄清的藥汁溫服,這樣藥物才能入膽經。此方中含有柴胡和半夏,能利水又能發汗,用來解除半表半裡的邪氣。然而,它本是治療氣分病的藥,但血病也常使用,因為柴胡、黃芩特別能調和血液。況且,傷寒病程較長而未痊癒,熱邪必然傷及血液,所以,表證見惡寒發熱而裡證未實者,加桂枝溫煦血液;表證見發熱出汗而裡證又見口乾舌燥、大便秘結者,加大黃以清熱涼血。

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去掉半夏、人參,加入栝蔞仁;口渴者去掉半夏,加入人參、栝蔞根;腹痛去掉黃芩,加入芍藥;脅肋下痞悶去掉大棗,加入牡蠣、枳實;脅肋痛加青皮;病程中未曾瀉下而胸中飽脹加枳實、梗米;心悸、小便不利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;不口渴,體表微熱,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;咳嗽去掉人參、大棗,加入五味子、炮乾薑;嘔吐加薑汁、竹茹;虛煩加竹葉、粳米;鼻出血加生地黃、茅根;痰多或喘息加桑白皮、烏梅;熱盛神志錯亂、失眠加山梔子、黃連、黃柏;少陽和陽明經合病,口乾眼痛,加芍藥、葛根;病情危急加鱉甲;病程延誤,下午發熱而略微腹瀉,加芒硝;自汗、惡熱、神志不清、煩渴,去掉半夏,合用白虎湯;自汗、惡風、腹痛,或寒多熱少、脈象虛弱,去掉黃芩,合用桂枝湯;血虛導致夜間發熱,合用四物湯,去掉川芎,加入麥門冬;舌乾口燥,去掉半夏,加入天花粉或貝母;牙齒乾燥、缺乏津液加石膏;脈象弦細而無力,之前因房事過度、遺精而感受寒邪,或病後氣血未復,導致咳嗽、咳痰,白天輕晚上重,發熱不止,合用四物湯去掉川芎,加入麥門冬、知母、黃柏;脈象弦細而無力,或浮散,發熱煩躁,口渴而不願喝水,這是虛熱,去掉半夏、黃芩,合用生脈散;熱邪入血,小腹疼痛,白天清醒晚上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或寒熱不定像瘧疾一樣,合用四物湯加牡丹皮;男子熱邪入血加生地黃;女子熱邪入血加當歸、紅花。

陶弘景改良的小柴胡湯,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陳皮、芍藥、川芎,快煮好時加入三匙新鮮艾葉汁調味服用。治療方法和加減方法與小柴胡湯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