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89)
外集·卷三 (89)
1. 陽證
三一承氣湯,治傷寒、雜病、內外所傷,一切風熱、風痰、濕熱、燥熱入里之深,大小便閉,或產難死胎不下,小兒斑疹黑陷等證。即大承氣湯加甘草五錢,生薑三片。又能治肝經玉莖中痛。故曰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,故加甘草以調其中,河間得之於仲景也。
陶氏六一順氣湯,治傷寒熱邪傳裡,大便結實,口燥咽乾,怕熱譫語,揭衣狂妄,揚手擲足,斑黃陽厥,潮熱自汗,胸腹滿硬,繞臍疼痛等證。是以代大、小、調胃、三一承氣,大柴胡、大陷胸等湯之神方也。大黃、枳實、厚朴、芒硝、柴胡、黃芩、芍藥、甘草,煎法如前,臨熟入鐵淬水三匙,調服立效。取鐵性沉重,最能墜熱開結故也。凡大柴胡湯。脾約丸。生地芩連湯之類,皆自承氣而變之也。
滲,
傷寒表證忌滲,惟熱近里,未可通利者宜。
豬苓湯,治陽明病,上焦熱脈浮發熱,中焦熱渴欲飲水,下焦熱小便不利,三焦俱熱,宜使熱邪從小便出。兼治少陰挾熱下利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,先嘔後渴,頭痛身痛,胃燥及秋疫發黃等證。惟溺多而渴者不可服。
豬苓,茯苓,阿膠,滑石,澤瀉(各一錢)
水煎去渣,臨熟入阿膠煎烊乃服。方意以茯苓之甘以行小便,澤瀉之咸以瀉伏水,滑石、阿膠之滑以利水道。
五苓散,治太陽病,初無熱,但狂言煩躁不安,精采與人不相當,及汗後胃中乾燥不得眠,尿赤微煩作渴。惟上焦微煩;邪猶在表;唯渴則入里,熱未成實;不能消水,停蓄不散。或傷寒下早,心下痞滿不痛;或太陽少陽同病;及中暍,霍亂煩躁,中濕關節疼痛,濕痹小便不便,大便反快等證。
豬苓,茯苓,白朮,澤瀉(各一錢半),肉桂(五分)
為末,每二錢,白湯調服。生津液,和表裡。如無熱煩躁狂言者,服後以指探吐。方意以傷寒發熱而煩,六七日不解,脈浮者,邪在表也。或汗後亡津,胃干煩躁不眠,不能食,但渴欲水者邪在裡也。然上焦虛躁或飲水不散而反吐出,為水逆證。或飲水雖多而小便不利者,皆裡熱未實,不能化水故耳。
是以用白朮、茯苓、豬苓之甘,潤虛躁而利津液:澤瀉之咸,以瀉伏水;肉桂之辛甘,以和肌表。經曰:甘甚反淡,甘緩而淡滲。淡味滲泄為陽,鹹味湧泄為陰,辛甘發散為陽,是也。
加減法:陽證,去桂熱服,令汗出即愈;陰證加附子;溫熱病加甘草;瘀熱發黃加茵陳;頭目痛加川芎、蔥白;咳嗽加五味子;熱吐加半夏;熱瀉合小柴胡湯加黃連;狂言亂語加辰砂;小便閉加瞿麥、滑石;大便難加黃芩;勞復加桔梗;水氣加葶藶;發虛熱加參、耆、麥門冬,以分陰陽;腹痛加木香;氣塊加三稜、莪朮;鼻衄加茅花;尿血加山梔;身痛加蒼朮;煩躁去桂加人參;心煩不眠加阿膠。
白話文:
陽證
三一承氣湯,用於治療傷寒、各種疾病及內外傷,凡一切風熱、風痰、濕熱、燥熱深入臟腑,導致大小便不通,或產後難產死胎不下,小兒出疹但疹色黑陷等症狀。此方為大承氣湯加甘草五錢,生薑三片而成。也能治療肝經病痛。古人云:「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」,因此加入甘草以調和肝氣,此方為河間先生從張仲景方劑中所得。
陶氏六一順氣湯,用於治療傷寒熱邪深入內臟,大便秘結,口乾舌燥,怕熱神志不清,揭衣露體狂妄,手舞足蹈,面黃發黑,手足厥冷,潮熱自汗,胸腹脹滿堅硬,繞臍疼痛等症狀。此方可替代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三一承氣湯、大柴胡湯、大陷胸湯等方劑,堪稱神方。組成藥物有大黃、枳實、厚朴、芒硝、柴胡、黃芩、芍藥、甘草,煎煮方法如同前述,將要煮熟時加入鐵器淬鍊的水三匙,調勻服用,效果顯著。因鐵性沉重,最能下降體內熱邪,消除便秘。凡大柴胡湯、脾約丸、生地黃芩連翹湯之類,都是從承氣湯變化而來。
滲
傷寒表證忌諱使用利尿滲濕藥物,只有裡熱已深入臟腑,但還不宜通便洩瀉者才可使用。
豬苓湯,用於治療陽明病,上焦出現熱象,脈象浮數,發熱;中焦出現口渴想喝水;下焦出現小便不利,三焦都出現熱象,此方能使熱邪從小便排出。也治療少陰經挾帶熱邪導致下痢,咳嗽並伴有口渴,心煩失眠,先嘔吐後口渴,頭痛身痛,胃燥以及秋季流行性黃疸等症狀。但小便量多而口渴者不宜服用。
方中豬苓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、澤瀉各一錢,水煎去渣,將要煮熟時加入阿膠烊化再服用。方中茯苓甘味能利小便,澤瀉鹹味能瀉伏水,滑石、阿膠能利水道。
五苓散,用於治療太陽病,初期無發熱,但神志不清,煩躁不安,精神狀態與常人不同,以及出汗後胃中乾燥,失眠,尿赤微煩口渴。只有上焦略感煩躁,邪氣仍在體表;只有口渴則邪氣已入裡,熱邪尚未形成實證;水液不能消散,停滯不化。或傷寒病程進展較快,心下痞滿但不痛;或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;以及中暑、霍亂煩躁,感受濕邪導致關節疼痛,濕痺導致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等症狀。
方中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各一錢半,肉桂五分。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開水調服。此方能生津液,調和表裡。如果沒有發熱、煩躁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服用後可用手指探吐。此方在治療傷寒發熱煩躁,六七天不能痊癒,脈象浮的病人,邪氣仍在體表;或出汗後津液耗損,胃中乾燥,煩躁失眠,不能進食,但口渴想喝水者,邪氣已入裡。然而上焦虛弱煩躁,或喝水不能消散反而嘔吐,為水逆證;或喝水很多但小便不利者,都是裡熱尚未形成實證,不能化解水液的緣故。
因此,使用白朮、茯苓、豬苓的甘味,滋潤虛燥,利津液;澤瀉的鹹味,瀉去伏水;肉桂的辛甘,以調和肌表。經書記載:「甘甚反淡,甘緩而淡滲」。淡味滲泄屬陽,鹹味湧泄屬陰,辛甘發散屬陽,此乃其理。
加減法:陽證,去除肉桂再服用,使其出汗即愈;陰證加附子;溫熱病加甘草;瘀熱黃疸加茵陳;頭痛加川芎、蔥白;咳嗽加五味子;嘔吐加半夏;熱瀉合併小柴胡湯加黃連;神志不清加辰砂;小便不利加瞿麥、滑石;大便秘結加黃芩;勞累後復發加桔梗;水腫加葶藶;發熱加人參、黃耆、麥門冬,以區分陰陽;腹痛加木香;氣塊加三稜、莪朮;鼻出血加茅根;尿血加山梔;身痛加蒼朮;煩躁去除肉桂加人參;心煩失眠加阿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