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88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88)

1. 陽證

經云:先泄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,必且調之,後乃治其他。治痰火於此而悟焉,其神乎!凡方以梔子為主者,皆自梔豉湯而變之也。

下,

凡下積聚、癲狂,須五鼓或平旦空心服藥。傷寒潮熱,不納飲食者,巳時以後尤好。故曰:下無太晚,下不厭晚。雜病皆同。如不可通,用蜜導法。凡下藥,用湯勝丸,水淨萬物故也。一服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,通三五次後,以稀粥止之。

大承氣湯,治陽明病,脈實身重,汗出不惡寒,譫語煩躁,五六日不大便,臍腹脹滿硬痛,煩渴而喘,手足心並腋下濈濈汗出,少陰口燥咽乾。晡熱胃熱當消穀引飲,今反不能食者,內必有燥屎,若能食者,但便硬耳。又脈滑而數者有宿食。凡病大熱大實大滿者宜。

大黃,厚朴,芒硝,枳實(各二錢半)

水一盞,先煎枳、樸,減三分,下大黃煎二三沸,去渣,下芒硝煎一二沸,溫服。得利即止,未利再服。其大黃鬚用酒煨,若生用峻下,則必為邪熱於至高之分,是以愈後多患頭目等疾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里證脈沉宜急下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肝之裡見證者,加柴胡、黃芩;心之裡見證者,加黃連、麥門冬;脾之裡見證者,加白芍、生地;肺之裡見證者,加黃芩、石膏;腎之裡見證者,加知母、黃柏。

小承氣湯,治里證已見三四,臍腹脹滿而不甚堅硬,或胸滿潮熱不惡寒,狂言而喘。視其病之小熱小實小滿者,宜大黃五錢,厚朴、枳實各二錢,煎服同前,得利即止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里證脈浮宜緩下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肝之裡見證者,加柴胡、連翹;心之裡見證者,加赤茯、木通;脾之裡見證者,加葛根、炒山梔;肺之裡見證者,加連翹、黃芩;腎之裡見證者,加滑石、黃柏。

調胃承氣湯,治傷寒二三日不解,蒸蒸熱而不滿,腹如仰瓦,腹中轉矢氣,必有燥屎。及太陽邪熱入於陽明裡之裡,故不惡寒反惡熱,大便硬,小便赤,譫語而嘔,日晡潮熱,狂斑煩亂,脈來洪實者,宜大黃四錢,芒硝三錢,甘草一錢,煎服同前。如發狂走罵者,陰不足也,宜加當歸。經曰:微者逆之,順者從之是也。方意承者,須也。本草云:通可去滯,瀉可去壅。塞而不利,閉而不通,可以盪滌,使正氣得以順暢,是以承氣名之。經曰:燥淫所勝,以苦下之;熱淫所勝,治以鹹寒。又曰: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。是以三承氣湯,宜分三焦受病而用之。若三焦傷者,痞滿燥實堅俱全,是以大承氣湯用大黃、枳實之苦,泄滿實以滌熱;厚朴之苦溫,消痞下氣;芒硝之鹹寒,潤燥軟堅。上焦傷者,有痞滿實而無燥堅,是以小承氣湯用枳、樸除痞滿,大黃泄實熱。不用芒硝,因不甚燥,恐傷下焦血分真陰,謂下伐其根也。中焦傷者,無痞滿而有燥實堅,是以調胃承氣湯,用甘草和中,芒硝潤燥,大黃泄實。不用枳、樸,恐傷上焦虛無之氣。

白話文:

陽證

古籍記載:疾病初期先出現洩瀉,之後才產生其他病症的,治療要先治其根本,調和其根本,然後再治療其他病症。從治療痰火這個角度就能明白這個道理,真是神奇!所有以梔子為主要藥材的方劑,都是由梔豉湯變化而來的。

下積聚、癲癇等病症,需在五更或平旦(清晨)空腹服藥。傷寒引起的潮熱,患者不能進食的,巳時(上午九點到十一点)以後服用藥效更好。所以說,下藥沒有太晚,下藥晚些更好。其他雜病也一樣。如果藥物無法通暢,可以使用蜂蜜導藥法。所有下藥,湯劑優於丸劑,因為水能洗淨萬物。一服藥後病情好轉就停止,不必服用完所有藥劑,通暢三五次後,改用稀粥來調理。

大承氣湯,治療陽明病,脈象實數,身體沉重,出汗但不惡寒,神志不清、煩躁不安,五六天沒有大便,肚臍和腹部脹滿堅硬疼痛,口渴氣喘,手心、腳心和腋下都冒汗,少陰(腎經)口乾咽燥。傍晚發熱,胃部發熱應該能消化食物並飲水,但現在卻不能進食,內部一定有燥結的糞便;如果還能進食,只是大便乾燥而已。又如果脈象滑數,則是有宿食。凡是病情發熱嚴重、實證嚴重、腹部脹滿嚴重的都適合使用。

藥方:大黃、厚朴、芒硝、枳實(各二錢半)

用水一盞,先煎枳實、厚朴,煎至三分之一時,加入大黃煎煮二三沸,去渣,再加入芒硝煎煮一二沸,溫服。通便後即停止服用,若未通便可再次服用。大黃需用酒煨,如果生用則峻下過猛,邪熱會到達人體最上部位,因此痊癒後容易患頭目等疾病。《活人大全》說:裏證脈沉而病情緊急需要迅速通便的,用大承氣湯。若肝臟出現裏證,加柴胡、黃芩;心臟出現裏證,加黃連、麥門冬;脾臟出現裏證,加白芍、生地;肺臟出現裏證,加黃芩、石膏;腎臟出現裏證,加知母、黃柏。

小承氣湯,治療裏證已出現三四天,臍腹脹滿但不很堅硬,或胸部滿悶,潮熱但不惡寒,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並氣喘。視其病情發熱、實證、脹滿程度較輕的,可用大黃五錢,厚朴、枳實各二錢,煎服方法同前,通便後即停止。《活人大全》說:裏證脈浮而病情需要緩慢通便的,用小承氣湯。若肝臟出現裏證,加柴胡、連翹;心臟出現裏證,加赤茯苓、木通;脾臟出現裏證,加葛根、炒梔子;肺臟出現裏證,加連翹、黃芩;腎臟出現裏證,加滑石、黃柏。

調胃承氣湯,治療傷寒二三日未愈,身體發熱但不滿,腹部像仰臥的瓦片,腹中翻滾有矢氣,內必有燥結的糞便。以及太陽經邪熱入侵陽明經裏證,所以不惡寒反而惡熱,大便乾燥,小便赤澀,神志不清並嘔吐,午後潮熱,出現斑疹,煩躁不安,脈象洪實的,可用大黃四錢,芒硝三錢,甘草一錢,煎服方法同前。如果出現發狂奔跑、辱罵等症狀,是陰氣不足,宜加當歸。經書說:輕微的疾病要逆治,順利的則要順治。這個方子的含義是承接的意思,必須這樣。本草書說:通可以去滯,瀉可以去壅。阻塞不通的,可以用來滌盪,使正氣得以順暢,所以叫做承氣湯。經書說:燥邪過盛,用苦寒之藥瀉下;熱邪過盛,用鹹寒之藥治療。又說:燥邪在內,用苦溫之藥治療。所以三承氣湯,要根據三焦受病的情況而選用。如果三焦都受損,痞滿、燥熱、堅硬等症狀俱全,所以大承氣湯用大黃、枳實的苦味瀉下滿實之邪,滌除熱邪;用厚朴的苦溫,消痞下氣;用芒硝的鹹寒,潤燥軟堅。上焦受損,有痞滿、實證而無燥結堅硬,所以小承氣湯用枳實、厚朴除痞滿,大黃瀉實熱,不用芒硝,因為不很燥熱,擔心傷及下焦血分的真陰,謂之傷及根本。中焦受損,沒有痞滿,但有燥熱、堅硬,所以調胃承氣湯,用甘草和中,芒硝潤燥,大黃瀉實,不用枳實、厚朴,擔心傷及上焦虛弱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