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87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87)

1. 陽證

加減法:太陽證加羌活、藁本;陽明證加升麻、葛根、白芷;少陽證加柴胡、黃芩、半夏;太陰證加蒼朮、厚朴,枳實;少陰證加桔梗、知母、黃柏;厥陰證加川芎、柴胡;如夏月加石膏、知母;服此湯後不作汗加蘇葉;惡風自汗加桂枝;夏月去桂加芍藥;汗後不解加大黃;嘔逆加薑汁;有痰去地黃加半夏;肌熱加柴胡、葛根;喘而惡寒身熱加杏仁、生地;虛煩加知母、麥門冬、竹茹;胸中飽悶加枳殼、桔梗;中風行經加附子;便閉加大黃;中風兼五痹等證,各隨十二經,內外上下,寒熱溫涼,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,煉蜜為丸尤妙。

羌活沖和湯,治傷寒無汗,脈浮緊。羌活、蒼朮各一錢半,防風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生地、甘草各一錢,細辛五分,水煎熱服取汗。如渴加知母、石膏;濕土司天,倍蒼朮,久雨亦加。

防風沖和湯,治傷風有汗,脈浮緩。防風、白朮、生地各一錢半,羌活、黃芩、白芷、甘草各一錢,川芎五分,水煎溫服。汗未止加黃耆、芍藥;仍未止用柴胡桂枝湯。

川芎湯,治犯房室感寒,頭痛,發熱惡寒,無汗,脈浮緊。川芎、白朮、羌活各等分,水煎熱服。吐,

凡胸中痰實熱鬱;或寒結胸中,鬱而痛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而反有涎唾;或下利,寸口脈滑;或宿食在上;或客氣胸中,脈結,心下煩滿而不能食者,並宜吐之。一服中病即止,不可過也。凡吐時先以布繫腰腹,於無風處空心或半空心時,得天氣清朗為妙。如風痰急病及傷食者不拘,以吐為度,如不吐,含砂糖一塊下藥,涎出不損人,此皆自吐之法,不用手探,但藥但湯皆可吐,雖雜病但宜升提其氣便吐。通用防風、山梔、川芎、桔梗蘆、人參蘆、茶芽、生薑、韭汁之類,加入二陳湯中吐之妙。

瓜蒂散,治寒邪不在表,亦不在裡,而在胸中半表之分。故證如桂枝,但頭不疼,項不強,寸脈微浮或大,胸中痞硬,痰涎壅盛,氣上衝咽不得息,或懊憹煩躁不得眠。不經汗下,謂之實煩,宜用。如諸亡血及諸虛家,不可用。

瓜蒂,赤小豆(各五分)

為末,用豆豉煎湯調服,或以鹽湯一二碗頓服。服後宜臥片時,欲吐且忍之,良久用指探之隨吐,得快乃止。如不吐,飲熱湯一碗以助藥力。如服藥過多者,飲水解之。未吐,次日又服之。

梔豉湯,治太陰病在胸膈,脈大多痰;及汗吐下後,虛煩發躁不得眠;甚則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;及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,或按之軟者。又治陽明證下後,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等證。

山梔(四枚),豆豉(六錢)

水煎服,得吐即止。經曰:酸苦湧泄為陰。其高者越之,胸中痞硬,越以瓜、豉之苦;在上者湧之,痰涎壅盛,湧以赤豆之酸。但瓜蒂性猛,不如梔豉湯更妙,梔豉之苦寒更入酸齏水少許,以吐胸中之邪。如表熱加柴胡;痞滿加黃連;傷食加山楂、神麯;便閉加大黃。但病人微溏者,不可服,裡虛而寒在下也。

白話文:

陽證

加減法:太陽病症加羌活、藁本;陽明病症加升麻、葛根、白芷;少陽病症加柴胡、黃芩、半夏;太陰病症加蒼朮、厚朴、枳實;少陰病症加桔梗、知母、黃柏;厥陰病症加川芎、柴胡;如果是夏天,再加石膏、知母;服用此方後不發汗,加蘇葉;惡風自汗,加桂枝;夏天則去除桂枝,改加芍藥;汗出後症狀未解,加大黃;嘔逆加薑汁;有痰,去除地黃,加半夏;肌膚發熱,加柴胡、葛根;呼吸喘促並伴隨惡寒發熱,加杏仁、生地;虛煩加知母、麥門冬、竹茹;胸中飽脹悶痛,加枳殼、桔梗;中風行經,加附子;便秘,加大黃;中風併發五痹等症,皆應根據十二經脈,內外上下,寒熱溫涼,四季六氣的變化,加減藥物,增減藥量來使用,煉蜜製成藥丸效果更佳。

羌活沖和湯,治療傷寒無汗,脈象浮緊。羌活、蒼朮各一錢半,防風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芷、生地、甘草各一錢,細辛五分,水煎熱服,使其發汗。如果口渴,加知母、石膏;若為濕土司天之年,蒼朮加倍,久雨也需加倍。

防風沖和湯,治療傷風有汗,脈象浮緩。防風、白朮、生地各一錢半,羌活、黃芩、白芷、甘草各一錢,川芎五分,水煎溫服。汗未止住,加黃耆、芍藥;仍未止住,則改用柴胡桂枝湯。

川芎湯,治療房事不節感寒,頭痛,發熱惡寒,無汗,脈象浮緊。川芎、白朮、羌活等量,水煎熱服。若嘔吐,則……

凡是胸中痰濁積聚,熱邪鬱結;或是寒邪阻滯胸中,鬱結疼痛,不能進食,想要讓人按壓,反而有唾液流出;或是下痢,寸口脈滑利;或是宿食停滯在上焦;或是外邪入侵胸中,脈象結代,心下煩滿不能進食者,都應該採用催吐的方法。一劑藥見效即可停止,不可過量。催吐時,先用布綁住腹部,在無風的地方,空腹或半空腹時,天氣晴朗時為佳。如果是風痰急症及傷食者,不拘泥於時辰,以催吐為度,如果吐不出來,含一塊砂糖再服藥,涎液排出不傷人,這些都是自然催吐的方法,不用用手探壓,藥物和湯劑都可以催吐,即使是雜病,只要能提升氣機,就能催吐。常用的藥物有防風、山梔、川芎、桔梗根、人參根、茶葉、生薑、韭菜汁等,加入二陳湯中催吐效果更佳。

瓜蒂散,治療寒邪不在表,也不在裡,而在胸中半表半裡之間。症狀類似桂枝湯證,但頭痛不甚,項強不甚,寸脈微浮或洪大,胸中痞硬,痰涎壅盛,氣逆衝咽喉,呼吸困難,或懊惱煩躁,不能睡眠。沒有經過汗出或下利,稱為實煩,宜用此方。如果各種失血及虛弱體質者,不可使用。

瓜蒂、赤小豆(各五分)

研磨成粉末,用豆豉煎湯調服,或用鹽湯一、二碗頓服。服藥後宜臥床休息一段時間,想吐但先忍住,過很久再用手指探壓,隨意嘔吐,吐得暢快即可停止。如果吐不出來,喝一碗熱湯幫助藥力發揮。如果服藥過多,喝水解毒。若未吐出,次日再服用。

梔豉湯,治療太陰病在胸膈,脈象洪大,痰多;以及汗出、嘔吐、下利之後,虛煩發躁,不能睡眠;嚴重者,反覆輾轉,心中懊惱;以及身熱不退,心中結痛,或按壓時柔軟者。又治療陽明病症下利之後,外有熱象,手足溫暖,不形成胸痛,心中懊惱,飢餓不能進食,只有頭部出汗等症狀。

山梔(四枚),豆豉(六錢)

水煎服,吐出即止。經書記載:酸苦湧泄為陰。病邪在高處則使其下降,胸中痞硬,用瓜蒂、豆豉的苦味使其下降;病邪在上焦則使其上升,痰涎壅盛,用赤豆的酸味使其上升。但瓜蒂性味峻猛,不如梔豉湯更佳,梔豉的苦寒,再加入少許酸鹹之物,以吐出胸中邪氣。如果表有熱象,加柴胡;痞滿,加黃連;傷食,加山楂、神麴;便秘,加大黃。但是病人輕度泄瀉者,不可服用,這是因為裡虛寒邪在下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