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85)
外集·卷三 (85)
1. 陽證
麻黃附子甘草湯,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發熱脈沉細,邪猶在表,無吐利厥逆諸里證,宜此湯微汗以緩散之。即前方去細辛,加甘草二錢,煎服。凡方以麻黃為主者,皆自麻黃湯而變之也。
解肌,
微汗也。風傷衛,衛強則榮弱,故以補榮。不可大汗傷血,須半空心時,密室加衣靜坐,宜熱服藥,得黏汗即止。
桂枝湯,治太陽傷風,衛實榮虛,自汗頭痛,鼻鳴項強幹嘔,嗇嗇惡寒,洒洒惡風,翕翕發熱,或熱多寒少,面色光而不慘,煩躁身痛,手足不冷,脈浮緩,寸大尺弱者宜。如無汗溺數,手足冷,不惡寒者忌用。夏月誤服麻、桂,必發黃、發斑、狂悶而死。
桂枝(三錢),白芍(三錢),甘草(一錢)
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熱服微汗。方意以風傷衛,則衛盛而榮虛,衛脈外風邪盛,則發熱自汗,氣逆鼻鳴乾嘔,宜桂、姜之辛以散之;榮虛宜惡寒而又惡風者,因自汗腠理疏也,宜芍藥之酸以斂之;衛盛榮虛則爭為寒熱,故用甘、棗之甘以和之。經曰: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辛散之,以酸收之,以甘緩之是也。
或問《傷寒論》云:陽虛陰盛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。又云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。桂枝包麻黃而言,然則桂枝亦發汗藥乎?蓋表陽虛而後風邪得以乘之,客於榮衛之中,榮衛亦屬皮毛表分也,非發散何由得愈?且桂枝雖能止汗,亦能和血而令汗自出也。對肉桂而言,實為發汗;對麻黃而言,則為止汗。
要之麻、桂皆表藥也,一則大汗,一則解肌,但有汗不得用麻黃,無汗不得用桂枝,實仲景格言也。
陶氏桂枝湯,即前方加防風、川芎、羌活、藁本,薑、棗煎,臨熟入飴糖二匙,溫服。治法同前。如汗多加白朮,汗不止加黃耆,喘加柴胡、杏仁,胸中飽悶加枳、梗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太陽表證外見,復有里證便閉溺澀,腹痛或瀉赤水,謂之有表復有里,桂枝湯主之。隨各臟見證,加藥同麻黃湯,但更加大黃以微利之。
附:六經傷風方,
太陽,桂枝湯;少陽,柴胡桂枝湯;太陰,桂枝加芍藥湯。
杏子湯,治足陽明傷風,惡食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自汗嗜臥,身重溺難,潮熱而噦,脈浮弦數。桂枝、芍藥:甘草、細辛、乾薑、大黃各六分,杏仁、半夏、五味子各七分,茯苓八分,水煎溫服。
九味桂附湯,治足少陰傷風,胸滿心煩,咽痛自汗,腰連脛骨痠痛,嘔吐涎沫,頭痛,脈沉而弦。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乾薑、生附、茯苓、桃仁各五分,水煎溫服。如咽痛,加桔梗二分半。
八物散,治足厥陰傷風,惡風而倦,自汗,小腹急痛,寒熱如瘧,骨節煩疼,脈尺寸俱微而遲。桂枝、當歸、川芎、柴胡、防風各三分,芍藥一錢半,甘草、茯苓各五分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方論見傷風條下。
白話文:
陽證
麻黃附子甘草湯,用於治療少陰病,發病二三日,發熱但脈象沉細,邪氣仍在肌表,沒有嘔吐、腹瀉、厥逆等內臟症狀的患者。此方能微微發汗,緩緩散邪。方中去掉細辛,增加甘草兩錢。凡是以麻黃為主的方劑,都是由麻黃湯變化而來的。
解肌,是指微微出汗。風邪侵犯衛氣,衛氣強盛則營氣虛弱,所以要補益營氣。不可大汗傷血,應在半空腹時,關好門窗,多穿衣服,靜坐服藥,微微出汗即可。
桂枝湯,用於治療太陽經傷風,衛氣實而營氣虛,自汗、頭痛、鼻塞、頸項強硬、乾嘔、畏寒、怕風、發熱,或發熱較多畏寒較少,面色紅潤不蒼白,煩躁、渾身疼痛,手腳不冰冷,脈象浮緩,寸關脈有力而尺脈虛弱的患者。如果沒有汗、小便次數多、手腳冰冷、不畏寒,則忌用此方。夏季誤服麻黃、桂枝,會引起黃疸、皮疹、神志不清而死亡。
桂枝(三錢)、白芍(三錢)、甘草(一錢)、生薑三片、大棗兩枚,水煎熱服,微微出汗。此方用意是:風邪傷及衛氣,則衛氣盛而營氣虛,衛氣的脈象顯示外邪盛,則發熱自汗,氣逆導致鼻塞、乾嘔,因此用桂枝、生薑的辛味來散邪;營氣虛弱則畏寒又怕風,因自汗導致腠理疏鬆,所以用白芍藥的酸味來收斂;衛氣盛而營氣虛則寒熱交替,所以用甘草、大棗的甘味來調和。經書說:「風邪盛行,治療應以辛涼為主,佐以苦甘,用辛味散邪,用酸味收斂,用甘味緩和」,此方正符合此理。
有人問,《傷寒論》說:「陽虛陰盛,發汗則愈,下瀉則死。」又說:「桂枝下咽,陽盛則死。」桂枝包含在麻黃湯中,那麼桂枝也是發汗藥嗎?其實,表陽虛弱後,風邪才能乘虛而入,侵犯榮衛之間,榮衛也屬於肌膚表層,不發散邪氣,怎能痊癒?而且,桂枝雖然能止汗,也能調和氣血,使汗液自然排出。與肉桂相比,它確實是發汗藥;與麻黃相比,它則是止汗藥。
總而言之,麻黃和桂枝都是治療表證的藥物,一個是大汗,一個是解肌。但有汗就不能用麻黃,無汗就不能用桂枝,這是仲景的格言。
陶氏桂枝湯,就是在原方基礎上,加入防風、川芎、羌活、藁本,煎好後臨服時加入飴糖兩匙,溫服。治療方法與前同。如果汗多,加白朮;汗出不止,加黃耆;喘息,加柴胡、杏仁;胸悶,加枳實、厚朴。《活人全書》說:太陽表證在外明顯,又有裡證,如便秘、小便澀痛、腹痛或瀉出赤色水樣便,稱為表裡同病,用桂枝湯主治。根據各臟腑的症狀,加藥如同麻黃湯,但要增加大黃以微微通便。
附:六經傷風方:
太陽:桂枝湯;少陽:柴胡桂枝湯;太陰:桂枝加芍藥湯。
杏子湯,用於治療足陽明經傷風,惡心、口苦、咽乾、腹部脹滿、輕微喘息、發熱、畏寒、自汗、嗜睡、身體沉重、小便困難、潮熱並呃逆,脈象浮弦數的患者。桂枝、白芍藥、甘草、細辛、乾薑、大黃各六分,杏仁、半夏、五味子各七分,茯苓八分,水煎溫服。
九味桂附湯,用於治療足少陰經傷風,胸悶、心煩、咽痛、自汗、腰部及脛骨痠痛、嘔吐涎沫、頭痛,脈象沉而弦的患者。桂枝、白芍藥、甘草、乾薑、生附子、茯苓、桃仁各五分,水煎溫服。如果咽痛,加桔梗二分半。
八物散,用於治療足厥陰經傷風,怕風又疲倦,自汗,小腹疼痛,寒熱如瘧疾,骨節疼痛,脈象寸關尺三部都細弱遲緩的患者。桂枝、當歸、川芎、柴胡、防風各三分,白芍藥一錢半,甘草、茯苓各五分,生薑五片,大棗兩枚,水煎溫服。方義詳見傷風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