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84)
外集·卷三 (84)
1. 汗吐下滲和解溫補總方
2. 陽證
大汗,
寒氣入人肌膚,久則侵骨,頭痛如劈,身熱如火,浮熱甚者,俱宜午時前發汗,午後陰分不宜。故曰:汗不太早,汗不厭早,緊急不拘晨夜。以衣被覆首裹足,向火服藥,緩緩得汗,令手足澉遍為佳。如難汗,將渣再服;或汗後不解,又可再汗;若急汗如水淋瀝,則病邪不除而真陽脫亡。丸、散亦可發汗,不如湯藥為驗。
麻黃湯,治太陽證,頭疼發熱惡寒,脊強身痛無汗,脈浮緊而喘。又治太陽八九日不解,以此發汗,必衄乃解,及不得汗發衄。又治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,腹不滿,邪在表分不可下者。又治陽明脈浮,無汗而喘。凡脈起浮,無餘證者,皆宜服之。
麻黃(三錢),桂枝(二錢),杏仁(十粒),甘草(六分),
姜三片,蔥二莖,水煎熱服取汗。凡發汗藥,一服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。如感寒深重,服湯不得汗,宜再服之。半日連進二三劑而汗不出者,死。方意以寒傷榮,則榮盛而衛虛,榮脈中寒邪盛,則血脈滯而頭項背腰強痛,是用桂、杏之辛甘以散之;衛虛則惡寒無汗,氣逆而喘,宜麻黃、甘草之甘以大發之,充其衛分之陽。或疑無汗用桂枝者,蓋榮行脈中,並衛氣而犯之。
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。又曰:辛甘發散為陽。凡寒淫者皆此例也。
陶氏麻黃湯,即前方加升麻、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薑、蔥、豆豉,煎熱服。治法同上。如本經寒熱頭痛,無汗而喘,去升麻加葛根;本經寒熱身痛,去杏仁加蒼朮、芍藥;本經寒熱身癢,面赤不得小汗者,去杏、芷、升麻加柴胡、芍藥;本經寒熱頭痛,胸中飽悶,加枳殼、桔梗。凡陶氏方原無等分,以意酌量可也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太陽證,脈浮無汗,當以急汗,麻黃湯主之。肝之表見證者,加防風、羌活;心之表見證者,加黃芩、石膏;脾之表見證者,加防己、白朮;肺之表見證者,加桂枝、生薑;腎之表見證者,加熟附子、生薑。
追魂湯,治卒厥暴死及客忤鬼擊飛屍,奄忽氣絕,口噤。麻黃三錢,杏仁二十五粒,甘草二錢,水煎,䐄口灌服。若更不下,分病人發,左右提搦肩引之,藥下漸蘇。一方有桂枝二錢。服後身和汗出則愈。若入臟,唇青身冷即死。
三拗湯,治感冒風邪寒冷,鼻塞聲重,語音不出,咳嗽多痰,胸滿短氣喘急。麻黃、杏仁、甘草各一錢,姜三片,水煎溫服,得汗為度。如胸緊加枳實,有痰加半夏,頭痛加石膏、細茶。
五拗湯,即前方加荊芥、桔梗等分。如咽痛甚者,臨服入芒硝少許。一方去荊芥、桔梗,用枳實、半夏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,麻黃、細辛各二錢,熟附半枚,寒甚者一枚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,取汗至足乃愈。如嘔吐去細辛,倍生薑。方意以傷寒無熱惡寒者,陰經病也。今少陰病始得之,當無熱而反發熱,但頭不痛為異耳,乃邪在表也;脈雖沉以始得邪氣未深,尤當溫劑發汗以散之。是用附子、細辛之辛以溫少陰之經,麻黃之甘以散少陰之寒。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辛潤之是也。凡房欲後傷寒者,多患此證。《活人大全》云:少陰證脈沉欲寐,始得之發熱,肢厥無汗,為表病里和,當以此湯緩以汗之。隨各臟見證加藥,同麻黃湯。若少陰外顯前證,內見二便閉澀,或瀉赤水,謂之有表復有里,宜本方去麻黃,名附子細辛湯。隨各臟見證,加藥同麻黃湯,但更加大黃以微利之。
白話文:
[陽證]
大量出汗,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,時間久了會深入骨頭,導致頭痛像被劈開一樣,身體發熱如火。如果體表發熱嚴重,應該在中午之前發汗,下午陰氣旺盛就不適合發汗了。所以說,發汗不是越早越好,但也不要太晚,情況緊急時,不必拘泥於早晚。發汗時,用被子蓋住頭部和腳部,靠近火源並服用藥物,慢慢出汗,讓手腳都感到溫熱最好。如果難以出汗,可以把藥渣再煎一次服用;或者出汗後症狀沒有緩解,可以再次發汗。但如果發汗太過,像水淋一樣,會導致病邪沒有清除,反而耗損真陽。丸藥和散劑也可以發汗,但不如湯藥效果好。
麻黃湯,可以治療太陽病,症狀有頭痛發熱、怕冷、脊背僵硬、身體疼痛、沒有汗,脈象浮而緊,並且有喘息。也可用於治療太陽病八九天沒有好轉,用此方發汗,一定會流鼻血才能痊癒,或是沒有汗,反而流鼻血。還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,症狀是喘息胸悶,腹部不脹,邪氣在體表,不宜使用攻下藥。也可用於治療陽明脈浮,沒有汗而喘。凡是脈象浮,沒有其他症狀的,都適合服用此方。
麻黃(三錢)、桂枝(二錢)、杏仁(十粒)、甘草(六分),加生薑三片、蔥白兩段,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,以發汗為目的。所有發汗的藥物,服用一次見效就應該停止,不必把整劑都服完。如果感受寒邪很深,服用湯藥後不出汗,應該再服一次。如果半天連續服用兩三次藥還不出汗,就危險了。這個方子的用意是,寒邪傷及榮血,導致榮血旺盛而衛氣虛弱,榮脈中寒邪過盛,就會血脈瘀滯,導致頭、頸、背、腰強痛。所以使用桂枝和杏仁的辛甘之性來發散寒邪;衛氣虛弱就會怕冷不出汗,氣逆而喘,所以用麻黃和甘草的甘味來大發衛氣之陽。有人可能會疑惑,沒有汗為什麼要用桂枝,這是因為榮血運行在脈中,連帶著衛氣也受到影響。
醫書說:「寒邪侵入體內,應該用甘溫的藥物治療,輔以苦辛之藥。」又說:「辛甘之味可以發散陽氣。」凡是寒邪侵入體內的,都可以這樣治療。
陶氏麻黃湯,就是麻黃湯加上升麻、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生薑、蔥白、豆豉,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。治療方法同麻黃湯。如果屬於本經寒熱引起的頭痛,不出汗且喘息,就去掉升麻加入葛根;如果屬於本經寒熱引起的身體疼痛,就去掉杏仁加入蒼朮、芍藥;如果屬於本經寒熱引起的身體發癢,面色潮紅,不出汗,就去掉杏仁、白芷、升麻加入柴胡、芍藥;如果屬於本經寒熱引起的頭痛,胸部飽悶,就加入枳殼、桔梗。陶氏的方子原本沒有固定的藥量,可以根據情況酌情增減。《活人大全》說:太陽病,脈象浮,沒有汗,應該用急汗的藥物,麻黃湯主治。如果肝臟的表證明顯,就加入防風、羌活;如果心臟的表證明顯,就加入黃芩、石膏;如果脾臟的表證明顯,就加入防己、白朮;如果肺臟的表證明顯,就加入桂枝、生薑;如果腎臟的表證明顯,就加入熟附子、生薑。
追魂湯,可以治療突然昏厥暴斃,以及外邪侵襲,鬼怪打擊,或者遇到飛屍等導致突然氣絕、口噤的症狀。使用麻黃三錢、杏仁二十五粒、甘草二錢,用水煎煮,撬開牙關灌服。如果藥物仍然無法進入,就分開病人的頭髮,左右提拉他的肩膀,引導藥物下咽,病人會逐漸甦醒。有一個方子加了桂枝二錢。服藥後身體恢復,出汗就會痊癒。如果病邪進入臟腑,出現嘴唇發青、身體冰冷的症狀,就危險了。
三拗湯,可以治療因感受風邪寒冷引起的感冒,症狀有鼻塞、說話聲音沉重、發不出聲音、咳嗽多痰、胸悶氣短喘急。使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各一錢,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溫服,以出汗為度。如果胸悶加枳實,有痰加半夏,頭痛加石膏、細茶。
五拗湯,就是三拗湯加上荊芥、桔梗,各藥等份。如果咽喉疼痛嚴重,服用藥物時加入少量芒硝。有一個方子去掉了荊芥、桔梗,而使用枳實、半夏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,使用麻黃、細辛各二錢,熟附子半枚,寒邪嚴重者使用一枚,生薑五片,大棗兩枚,用水煎煮後溫服,出汗至腳部溫熱才能痊癒。如果出現嘔吐,就去掉細辛,加倍生薑的用量。這個方子的用意是,傷寒沒有發熱反而怕冷,是陰經的病症。現在是少陰病剛發病,應該沒有發熱卻反而發熱,只是沒有頭痛,這點與其他病症不同,是因為邪氣在體表。雖然脈象沉,但因為剛開始得病,邪氣還不深,仍然可以用溫熱的藥物發汗來驅散寒邪。所以使用附子和細辛的辛熱之性來溫補少陰經,使用麻黃的甘味來驅散少陰經的寒邪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寒邪侵入體內,應該用甘溫的藥物治療,輔以苦辛之藥」,用辛味來滋潤就是這個道理。凡是房事後感受寒邪的,大多會患此病。《活人大全》說:少陰病,脈象沉而想睡,剛開始發病就發熱,四肢冰冷,沒有汗,是表病但裡氣平和,應該用此方緩慢地發汗治療。根據各臟腑出現的症狀加減藥物,和麻黃湯的加減方法相同。如果少陰病外證明顯,但內有二便閉塞或者腹瀉赤水的症狀,說明既有表證又有裡證,應該用本方去掉麻黃,改名為附子細辛湯。根據各臟腑出現的症狀加減藥物,和麻黃湯的加減方法相同,但要更加大黃來稍微通利大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