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83)
外集·卷三 (83)
1. 傷寒用藥賦
和補與男相共。
婦人傷寒,傳經、直中及諸類證、雜證與男子相同,但胎前陰證,只宜理中湯加芎、歸暫服,不可用烏、附犯胎。其餘和解之劑,量病多服,以平為期。
抑論:辛甘需棗,氣分假之以發散;
桂枝、薑、附、甘草之類,能復陽氣。凡傷寒發散藥,多用棗煎者,以其能和藥也,惟中滿嘔吐者不宜。
酸苦忌姜,血分賴之以湧泄。
芍藥、苦酒、葶藶、青黛、苦參之類,能補陰血,斂津益榮,故不用姜。
山梔無豉吐不宣,麻黃無蔥汗不發,大黃非枳實不通,附子無姜不熱。竹瀝非薑汁何以行經?蜜導非皂角何以通結?利藥不嫌生,尤便於清肌;補湯須用熟,最宜於養血。主乎病者先煎,病在下者早啜。(詳見二卷本草。)籲!與其方多而效少,莫若方少而意深。疾各有因,通於彼者塞於此;
即如傷寒初證,其人素有食積痰火,及素虛素實,或酒後房室後,或惱怒後,各各不同,如此豈可執一試效之方,而均治彼此之疾乎?
藥不可執,宜於古者泥於今。
古人治病之方雖存,而受病之因豈能知其悉乎?況古今風氣不同,人情亦異。即如男女之欲,古人二三十歲而後動,今才十四五而真元已漏矣。若謂無古今之異,則是三代之禮至今可盡行矣。其不可改者,表裡虛實之法,寒熱溫涼之性耳。許氏謂讀仲景書,須守仲景法;得仲景心,不泥仲景方者是也。
陶氏所立三十六方,似於傷寒加一疣贅,然古法已湮,亦正欠此一番活動,故備載之。
證自我識,方自我立。草木鳥獸資乎生,固有讀醫書而不知醫者,未有不讀醫書而知醫者。
神明變化存乎心。
四大家之書,既理會又能通於儒,而後可以神明變化,故曰不知《易》者不可以言醫。
白話文:
傷寒用藥賦
婦女傷寒的傳經、直中及其他各種症狀,與男子相同,只是懷孕初期陰證,僅宜用理中湯加川芎、當歸暫時服用,不可使用烏頭、附子,以免傷及胎兒。其他和解的藥劑,要根據病情多服用,以病情平復為目標。
辛甘藥物需要大棗,因為它能幫助藥物發散表邪;桂枝、生薑、附子、甘草等,能恢復陽氣。凡是傷寒發散的藥物,多用大棗煎煮,因為它能調和藥性,唯獨腹部脹滿、嘔吐者不宜使用。
酸苦藥物忌用生薑,因為它能幫助藥物瀉血;芍藥、苦酒、葶藶、青黛、苦參等,能滋補陰血,收斂津液,滋養榮衛,所以不用生薑。
山梔子若無豉汁則嘔吐難解,麻黃若無蔥白則汗不出,大黃若無枳實則不通,附子若無生薑則不溫,竹瀝若無薑汁則難以運行經脈,蜂蜜導瀉若無皂角則難以通利大便。利水藥不必拘泥於藥物是否新鮮,尤其利於清除體內邪氣;滋補藥湯則需用熟藥,最適合於滋養血液。主治疾病的藥物要先煎,病在下焦的藥物要趁熱服用。(詳見二卷本草)唉!与其用很多藥效果卻不好,不如用少量的藥,卻能深刻體會藥理。疾病各有其原因,在某一方面通暢,而在另一方面則阻塞;
比如傷寒初期,患者本身就可能有飲食積滯、痰火,或者體質虛弱或強盛,或是飲酒、房事或惱怒之後,這些情況各有不同,怎麼可以用單一的驗方,來治療所有這些不同的疾病呢?
用藥不能死搬硬套,要能活學活用古人的經驗,但不能墨守成規。
古人治療疾病的藥方雖然存在,但他們能完全了解致病原因嗎?況且古今風氣不同,人情也異。就拿男女情慾來說,古人二十七八歲以後才開始有性行為,而現在十四五歲真元就已損耗。如果說古今沒有差別,那麼三代的禮儀至今都應該可以遵守。不應該改變的是表裡虛實的辨證方法,以及寒熱溫涼的藥性。許氏說讀仲景的書,必須遵守仲景的方法;領悟到仲景的精髓,而不是拘泥於仲景的藥方。
陶氏所立的三十六方,好像在傷寒論上增加了一些贅述,但是古法已經失傳,也正需要這樣的創新,所以把它們都記錄下來。
要自己辨證,自己制定藥方。草木鳥獸各有其生機,當然也有讀醫書卻不懂醫的人,也有沒讀醫書卻懂得醫的人。
神妙變化存在於心中。
四大名家的醫書,既能理解又能與儒家思想相通,然後才能體會神妙變化,所以說不懂《易經》就不能談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