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82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82)

1. 傷寒用藥賦

產前表以前胡芎蘇,入里柴殼罩胎兒;

前胡七物湯:前胡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各一錢,石膏、大青各二錢,竹茹一彈丸,蔥白煎服。治孕婦傷寒,頭疼壯熱,肢節煩疼。芎蘇散: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白朮各八分,蘇葉六分,乾葛五分,黃芩、前胡、麥門冬各一錢,甘草三分,薑蔥煎服。治孕婦傷寒,寒熱頭疼,身痛項背強,加減由人。

如傷風咳嗽寒熱,痰喘不臥,以參蘇飲去參加芩、朮、栝蔞、杏仁最妙。柴胡枳殼湯:柴胡一錢半,枳殼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、麥門冬、乾葛各一錢,大青、生地、石膏各二錢,升麻八分,甘草四分,水煎溫服。治孕婦傷寒,邪傳於裡,口渴煩熱,腹滿便閉譫語,或發斑,晝夜不安。

大便閉甚,量加大黃。柴胡石膏湯:柴胡二錢,石膏四錢,甘草一錢,姜煎服。治孕婦傷暑,惡寒頭痛,壯熱躁悶,四肢煩疼,背項拘急,口乾舌燥。如氣虛加人參。秦艽散:秦艽、柴胡、石膏,前胡、赤茯苓、甘草、犀角、升麻、乾葛、黃芩各等分,竹茹減半,姜煎,入薑汁調服。治孕婦時氣,五六日不得汗,口渴狂言嘔逆。

蘆根湯:蘆根二錢,麥門冬一錢半,人參、乾葛、知母各一錢,竹茹一彈丸,蔥白煎服。治孕婦熱病,頭疼壯熱,嘔吐食不下,心煩。梔子大青湯:梔子、大青、黃芩各一錢半,升麻一錢,杏仁八分,蔥白煎服。治孕婦傷寒,發斑變黑或尿血。蘇木湯:蘇木、赤芍、陳皮、黃芩、黃連各一錢,甘草四分,水煎服取汗。

治孕婦傷寒,或中時行疫癘,淅淅作寒慄而悸。罩胎散:嫩卷荷葉一兩,焙蛤粉五錢,為末,每二錢蜜水調服。治孕婦傷寒,大熱悶亂,燥渴或發痘疹,恐傷胎臟。

產後表以柴胡防歸,近里旋竹破瘀壅。

柴胡防歸湯:柴胡、人參各一錢,當歸三錢,川芎一錢半,半夏、陳皮、防風各八分,甘草五分,薑、棗煎服。治產後發熱,不因難產傷力及亡血過多,惡寒未盡,無子蒸乳四證,果系外感風寒表證,脈實,挾食積瘀血,量體加減。旋覆花湯:旋覆花、赤芍、前胡、半夏、茯苓、麻黃、杏仁各一錢,五味子十四粒,甘草五分,姜煎服。治產後傷風寒暑,咳喘痰盛,坐臥不安。

竹葉防風湯:淡竹葉二十四片,防風、人參、桂枝、桔梗、前胡、陳皮、茯苓各一錢,薑、棗煎服。治產後傷風,發熱頭疼,面赤氣喘。柴胡破瘀湯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赤芍、當歸、生地各等分,五靈脂、桃仁各減半,姜煎服。治蓄血證,及熱入血室。如大便閉加大黃一片,然非瘀血證,不可輕用。

汗下暫爾從權,孕婦傷寒,雖冬月忌用麻、桂、硝、黃。表急芎、蘇、蔥自疏散,厚朴、枳實消導。萬不得已,暫用汗下,即宜古芩術湯加阿膠、人參安之,《百問》云:婦人大病藥有序,產前安胎產後補;然後用藥療傷寒,病稍退時藥即去。又云:氣口緊盛下為宜,人迎緊盛汗乃是;左手關脈若浮緊,當救血室和榮衛;只宜發汗不宜下,汗則液通病去矣。但傷寒藥皆不必盡劑,與雜病不同。

白話文:

傷寒用藥賦

孕期感冒初期,可用前胡、芎藭、蘇葉等藥材,內裡則用柴胡、枳殼來保護胎兒。

前胡七物湯:前胡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各一錢,石膏、大青各二錢,竹茹一彈丸,蔥白水煎服。適用於孕婦傷寒,頭痛發熱,關節疼痛。芎蘇散: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白朮各八分,蘇葉六分,葛根五分,黃芩、前胡、麥門冬各一錢,甘草三分,生薑蔥白水煎服。適用於孕婦傷寒,寒熱頭痛,全身疼痛,頸項僵硬,可根據病情加減藥量。

若傷風咳嗽伴隨寒熱、痰喘,難以平臥,可服用參蘇飲,去除參、芩、朮、栝蔞、杏仁效果最佳。柴胡枳殼湯:柴胡一錢半,枳殼、黃芩、山梔、知母、麥門冬、葛根各一錢,大青、生地、石膏各二錢,升麻八分,甘草四分,水煎溫服。適用於孕婦傷寒,邪氣入侵內裡,口渴煩熱,腹部脹滿便秘,神志不清,或出現皮疹,晝夜不安寧。大便嚴重便秘者,可酌情加大黃用量。柴胡石膏湯:柴胡二錢,石膏四錢,甘草一錢,生薑水煎服。適用於孕婦中暑,惡寒頭痛,發熱煩躁,四肢疼痛,背部僵硬,口乾舌燥。氣虛者可加入人參。秦艽散:秦艽、柴胡、石膏、前胡、赤茯苓、甘草、犀角、升麻、葛根各等分,竹茹減半,生薑水煎,加入薑汁調服。適用於孕婦感冒,五六天未出汗,口渴胡言亂語,嘔吐。

蘆根湯:蘆根二錢,麥冬一錢半,人參、葛根、知母各一錢,竹茹一彈丸,蔥白水煎服。適用於孕婦熱病,頭痛發熱,嘔吐,食慾不振,心煩。梔子大青湯:梔子、大青、黃芩各一錢半,升麻一錢,杏仁八分,蔥白水煎服。適用於孕婦傷寒,出現皮疹變黑或尿血。蘇木湯:蘇木、赤芍、陳皮、黃芩、黃連各一錢,甘草四分,水煎服至出汗。適用於孕婦傷寒,或感染流行性疾病,畏寒發抖伴心悸。罩胎散:嫩荷葉一兩,煅牡蠣粉五錢,研末,每次二錢,用蜜水調服。適用於孕婦傷寒,高熱煩躁,口渴,或出疹子,擔心損傷胎兒。

產後初期,可用柴胡、防風、當歸等藥材,針對內裡瘀血則用旋覆花、竹葉等藥材來疏通。

柴胡防歸湯:柴胡、人參各一錢,當歸三錢,川芎一錢半,半夏、陳皮、防風各八分,甘草五分,生薑、大棗水煎服。適用於產後發熱,非因難產、失血過多引起,惡寒未盡,無乳汁分泌等症狀,屬外感風寒表證,脈象實證,伴有食積瘀血,需根據體質加減藥量。旋覆花湯:旋覆花、赤芍、前胡、半夏、茯苓、麻黃、杏仁各一錢,五味子十四粒,甘草五分,生薑水煎服。適用於產後傷風寒暑,咳嗽氣喘,痰多,坐臥不安。

竹葉防風湯:淡竹葉二十四片,防風、人參、桂枝、桔梗、前胡、陳皮、茯苓各一錢,生薑、大棗水煎服。適用於產後傷風,發熱頭痛,面紅氣喘。柴胡破瘀湯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赤芍、當歸、生地各等分,五靈脂、桃仁各減半,生薑水煎服。適用於瘀血證,以及熱入血室。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黃一片,但非瘀血證,不可輕易使用。

發汗治療僅作暫時應對,孕婦傷寒,即使在冬天,也應忌用麻黃、桂枝、硝石、大黃等藥物。表證急者,可用芎藭、蘇葉、蔥白等疏散風寒;厚朴、枳實則可消導。萬不得已需發汗,則宜在古芩朮湯中加入阿膠、人參。 《百問》云:婦女大病用藥需有次序,產前安胎,產後補益;然後再用藥治療傷寒,病情稍退,藥物即停。又云:氣口脈象強盛宜下瀉,人迎脈象強盛宜發汗;左手關脈浮緊,則需救治血室,調和營衛;只宜發汗不宜下瀉,發汗則津液通暢,疾病自除。但傷寒藥不必每次都用足劑量,與其他雜病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