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79)
外集·卷三 (79)
1. 傷寒用藥賦
活龍散:活地龍四條,洗淨研爛,入薑汁少許,蜜一匙,薄荷汁少許,新汲水調和,徐徐灌盡,漸次涼快。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,未效再服,自然汗出而解。治陽毒累經藥下不通,結胸硬痛,或稍通而復再結,喘促熱燥狂亂。
返陰止躁,復陽丹宜酒投之。
返陰丹:硫黃五兩,硝石、太陰玄精石各二兩,乾薑、附子、桂心各五錢,為末,用鐵銚先鋪玄精,次鋪硝石各一半,中間鋪硫黃末,又將硝石、玄精余末蓋上,以小盞合著,用炭三斤,燒令得所,勿令煙出,急取瓦盆合著地上,四面灰蓋,勿令煙出,候冷,取出入余藥,同為末,糊丸梧子大,每三十丸,艾湯頓下,汗出為度,治陰毒心煩頭痛,肢冷麵青,腹脹脈伏,及氣虛陽脫無脈,不省人事,傷寒陰厥。
復陽丹:蓽澄茄、木香、乾蠍、附子、硫黃、吳萸各五錢,乾薑一錢,為末,酒糊丸梧子大,每三十丸,薑湯下,復以熱酒投之取汗。治傷寒面青肢冷,心腹脹,脈沉細。
陽盛拒陰,(陶氏)三黃巨勝湯可劫;
即前三黃石膏湯去麻黃、豆豉,加芒硝、大黃,姜一片、棗二枚,水煎,臨熟入泥漿清水二匙調服。治陽毒發斑,狂亂妄言,大渴叫喊,目赤脈數,大便燥實,上氣喘急,舌卷囊縮,難治,姑以此湯劫之。
陰躁回陽,百問霹靂散尤奇。
陶氏回陽返本湯:熟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、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臘茶、陳皮。如面戴陽者,加蔥白七莖,黃連少許,清泥漿二盞煎,臨熟入蜜五匙,頓冷服之,取汗為效。治陰盛格陽,陰極發躁,微渴面赤,欲坐井地,脈無力欲絕。《百問》方:硫黃五錢,艾湯調服,即時安臥,良久睡起,汗出而愈。
治傷寒身冷脈微,手足厥而躁。又方:附子五錢,生薑三錢,糯米一撮,水一大盞,煎至六分,溫服取汗,切不可與冷水飲之,如發渴,並渣服之甚效。治陰毒傷寒,煩躁渴悶。霹靂散:附子一枚,炮過取出,用冷灰焙半時,切半枚,入真臘茶一錢,水一盞,煎六分,去渣入熟蜜半匙,調勻頓冷服之,須臾躁止得睡,汗出乃瘥。
治陰盛格陽,身冷反躁,欲投井中,肢體沉重,唇青面黑,渴欲水復吐,大便自利黑水,六脈沉細而疾或無。
瘥後水腫,牡蠣澤瀉(湯)以利便;
牡蠣、澤瀉、栝蔞根、蜀漆、葶藶、商陸、海藻各等為分末,每方寸匕,白湯調服,小便得利即止。治大病瘥後,從腰以下水腫。方意以牡蠣、澤瀉、海藻之咸以瀉水氣,漆、葶、瓜、商之辛酸苦以導濕腫。
瘥後神昏,(陶氏)導赤各半(湯)以醒迷。
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、犀角、麥門冬、滑石、山梔、茯神、知母、人參、薑棗煎,加燈芯一握,煎沸熱服。治傷寒後,心下不硬,腹中不滿,二便如常,身無寒熱,漸變神昏不語,或睡中獨語,目赤唇焦,舌乾不飲水,稀粥與之則咽,不與則不思,形如醉人,乃熱傳手少陰火也,心火上逼肺,所以神昏,名越經證。
白話文:
傷寒用藥賦
活龍散:取活地龍四條,洗淨磨成泥狀,加入少量薑汁、一匙蜂蜜和少量薄荷汁,用清水調和,慢慢服用完畢,待其藥效漸漸減退。如果病情熱重,可加入少量冰片。若第一次服用無效,可再次服用,自然會出汗而痊癒。此方主治陽毒循經脈傳播,藥物難以下行,導致胸部結塊堅硬疼痛,或雖稍有通暢,但又再次阻塞,伴有呼吸急促、煩躁不安、神志不清等症狀。
返陰止躁,則宜用復陽丹配酒服用。
返陰丹:硫磺五兩,硝石、太陰玄精石各二兩,乾薑、附子、桂心各五錢,研磨成粉末。用鐵鍋先鋪一半玄精石,再鋪一半硝石,中間鋪上硫磺粉末,然後再將剩下的硝石、玄精石粉末覆蓋其上。用小碗扣住,用三斤炭火加熱至藥物煉製完成,但不可使其冒煙。迅速取來瓦盆扣在藥物上方,四周用灰封住,防止冒煙,待其冷卻後,取出加入其餘藥物,混合研磨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艾葉水送服,直到出汗為止。此方主治陰毒引起的煩躁不安、頭痛、四肢冰冷、面色青紫、腹部脹滿、脈象沉細或無脈,神志不清,以及傷寒陰厥等症狀。
復陽丹:蓽澄茄、木香、乾蠍、附子、硫磺、吳茱萸各五錢,乾薑一錢,研磨成粉末,用酒做糊劑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薑湯送服,再用熱酒送服,以促進出汗。此方主治傷寒引起的臉色青紫、四肢冰冷、心腹部脹滿、脈象沉細等症狀。
陽盛格拒陰,(陶弘景)三黃巨勝湯可攻邪;
即前三黃石膏湯去麻黃、豆豉,加入芒硝、大黃,生薑一片、大棗二枚,水煎。將要煮熟時加入二匙調和好的泥漿水服用。此方主治陽毒引起的發斑、神志狂亂、胡言亂語、口渴呼叫、眼睛紅赤、脈搏頻數、大便秘結、呼吸急促、舌頭卷縮、難以治療等嚴重症狀,姑且用此方攻邪。
陰躁欲回陽,百問霹靂散尤為奇效。
陶弘景回陽返本湯:熟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、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臘茶、陳皮。如果患者面色發紅,則需加入蔥白七莖、少量黃連,用兩盞清水煎煮,將要煮熟時加入五匙蜂蜜,趁溫服下,直到出汗為止。此方主治陰盛格陽,陰寒極盛而導致煩躁,輕微口渴,面色發紅,想要坐到井邊,脈象虛弱,瀕臨死亡等症狀。《百問》方:硫磺五錢,用艾葉水送服,立即臥床休息,不久入睡,醒來後出汗而痊癒。
治療傷寒引起的肢體冰冷、脈象微弱、手足厥冷伴有煩躁等症狀。另一方:附子五錢,生薑三錢,糯米少許,加一大碗水煎至六分,溫服以促使出汗,切勿服用冷水,若口渴,可連藥渣一起服用,效果甚佳。此方主治陰毒傷寒引起的煩躁、口渴、胸悶等症狀。霹靂散:附子一枚,炮制後取出,用冷灰焙半個時辰,切成半枚,加入真臘茶一錢,水一碗,煎至六分,去渣後加入半匙熟蜂蜜,調勻後趁溫服下,片刻即可止躁安睡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
主治陰盛格陽,身體冰冷反而煩躁,想跳井,肢體沉重,嘴唇青紫,面色黑,口渴想喝水又吐出來,大便溏瀉黑色水樣便,脈象沉細而快速或無脈等症狀。
病癒後水腫,可用牡蠣澤瀉湯利水消腫;
牡蠣、澤瀉、栝樓根、蜀漆、葶藶、商陸、海藻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白開水送服,小便通暢即可停止服用。此方主治大病痊癒後,從腰部以下水腫的症狀。方中牡蠣、澤瀉、海藻的鹹味以瀉水氣,蜀漆、葶藶、栝樓根、商陸的辛酸苦味以導除濕腫。
病癒後神昏,(陶弘景)導赤散半量湯以醒神;
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、犀角、麥門冬、滑石、山梔、茯神、知母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水煎,加入燈芯草一把,煎沸後熱服。此方主治傷寒痊癒後,心下不硬,腹部不滿,二便正常,身體無寒熱,逐漸出現神志昏迷不語,或睡夢中獨語,眼睛紅赤,嘴唇乾燥,舌頭乾燥不願喝水,若給稀粥則能吞咽,不給則不想吃,形狀如同醉酒之人,這是熱邪傳至手少陰經(心經)所致,心火上炎逼迫肺臟,故而神志昏迷,稱為越經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