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68)
外集·卷三 (68)
1. 傷寒用藥賦
麻黃升麻(湯),目盲鼻衄收功;
麻黃、升麻、芍藥、黃芩、石膏、茯苓、甘草各等分,姜煎熱服微汗。治傷寒太陽不解,血隨氣壅,鼻衄,俗謂紅汗。一方加桂枝、歸尾、天門冬、知母、葳蕤、白朮、乾薑。治傷寒六七日,邪傳厥陰,大下後,寸脈沉遲,尺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吐膿血,手足厥逆,泄不止者難治。方意以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;甚熱之氣,汗以發之。
是用麻黃、升麻之甘以發浮熱,當歸、桂、姜之辛以散寒,知母、黃芩之苦以涼心去熱,茯苓、白朮之甘以緩脾生津;芍藥之酸以收逆氣,葳蕤、門冬、石膏、甘草之甘以潤肺除熱。
升陽散火,叉手冒心是寶。
陶氏升陽散火湯:人參、當歸、柴胡、芍藥、黃芩、甘草、白朮、麥門冬、陳皮、茯神各等分,姜三片,棗一枚,入熟金同煎服。治撮空證。乃肝熱乘肺,元氣虛弱不能主持,以致譫語神昏,不省人事。溺利者可治,不利者死。如有痰加薑汁、半夏,便燥譫渴加大黃,泄漏加升麻、炒白朮。
柴芍枳甘,何憂熱厥似陰;
四逆散:甘草、枳實、柴胡、芍藥各一錢為末,每二錢,米飲下。方意以邪漸入深,則手足漸冷,是以用枳實之苦,佐甘草以瀉裡熱;芍藥之酸,以收陰氣;柴胡之苦,以發表熱。經曰:熱淫於內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是也。
如咳者,肺寒氣逆,下痢者,肺與大腸為表裡,加五味子以收逆氣,乾薑以散肺寒;悸者,氣虛而不能通行,心下築築然悸動,加桂枝以導陽氣;小便不利,加茯苓以淡滲之;裡虛腹痛,加附子以補虛;泄利後重,下焦氣滯也,加韭白以滯氣滯。凡腎病體有熱者,皆可服之。
青布生薑,可洗舌苔裂槁。
擦舌法:凡苔白而滑者,用生薑蘸蜜擦之;苔黃赤燥澀者,用真青布裹指蘸冷水頻頻擦之。熱輕者,其苔易脫;重者,擦而難脫,必大下,津液還而苔退。若下後,依然唇口燥極,身發大熱,苔結不減或黑者,死。
口燥內亡津液,挾火滋陰養榮;
滋陰養榮湯:當歸二錢,人參、生地各一錢半,麥門冬、芍藥、知母、黃柏各一錢,五味子十四粒,甘草四分,水煎溫服。治汗下過多,內亡津液,或病後水虧火炎,口燥咽乾。
氣喘腹有濡滿,屬陰化痰生脈。
汗下後氣虛痰壅者,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,凡喘多痰皆宜。氣虛者,加味生脈散:五味子三錢,人參、麥門冬、杏仁、陳皮各二錢,姜五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手足厥逆,脈伏喘促者危,姑以此救之。氣虛甚者,單人參湯:人參五錢,甚者一兩,水一盞半,煎至半盞服之。
喘定者生,不定者死。治元氣素虛,傷寒汗下後,氣短氣喘,目反脈微,精神困怠。如血虛加當歸,脈不至加麥門冬、五味子,手足厥逆加乾薑,冷甚加附子,兼瀉加白朮。
白話文:
傷寒用藥賦
麻黃升麻湯可以治療目盲和鼻出血。
將麻黃、升麻、芍藥、黃芩、石膏、茯苓、甘草等量,用薑煎煮後溫服,微微出汗即可。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太陽經症狀未解,氣血瘀滯導致鼻出血(俗稱紅汗)的狀況。另一方在此基礎上,加入桂枝、當歸尾、天門冬、知母、葳蕤、白朮、乾薑。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病程六七天,邪氣侵入厥陰經,瀉下後,寸脈沉弱遲緩,尺脈摸不到,咽喉不適,吐出膿血,手腳厥冷,腹瀉不止等難以治療的症狀。方劑的用意是:對於體內陽氣過盛的,用寒涼之物治療;對於熱氣過盛的,用汗法發散。
麻黃、升麻的甘味可以發散浮熱;當歸、桂枝、薑的辛味可以散寒;知母、黃芩的苦味可以清心瀉熱;茯苓、白朮的甘味可以健脾生津;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逆亂的氣息;葳蕤、天門冬、石膏、甘草的甘味可以潤肺清熱。
升陽散火,手足厥冷症狀是此方功效的體現。
陶氏升陽散火湯:人參、當歸、柴胡、芍藥、黃芩、甘草、白朮、麥門冬、陳皮、茯神等量,加薑三片,大棗一枚,與熟地黃一同煎煮服用。此方治療撮空證(精神錯亂)。此症是肝火犯肺,元氣虛弱,不能主宰精神,導致神志不清,昏迷不醒。若能小便,則可治愈;若不能小便,則會死亡。如有痰症,加薑汁、半夏;大便燥結,口渴,加用大黃;腹瀉不止,加升麻、炒白朮。
柴胡、芍藥、枳實、甘草組成的四逆散,不必擔心熱邪厥冷似陰症。
四逆散:甘草、枳實、柴胡、芍藥各一錢研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。此方用意是:邪氣逐漸深入,則手腳逐漸冰冷,因此用枳實的苦味,配合甘草瀉除裡熱;芍藥的酸味,收斂陰氣;柴胡的苦味,發散體表之熱。經書上說:「熱邪在裡,用酸味收斂,用苦味發散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如果咳嗽,是肺寒氣逆;若腹瀉,是肺和大腸經絡表裡關係所致,加五味子收斂逆氣,乾薑散寒;心悸,是氣虛不能暢通,心下有陣陣跳動感,加桂枝引導陽氣;小便不利,加茯苓利尿;裡虛腹痛,加附子溫補;瀉後裡急後重,是下焦氣滯,加韭白行氣。凡是腎臟病但伴有熱證的,都可以服用此方。
用青布包裹生薑,可以擦洗舌苔乾燥裂紋。
擦舌方法:舌苔白滑者,用生薑蘸蜂蜜擦拭;舌苔黃赤乾燥粗糙者,用乾淨青布裹住手指蘸冷水反覆擦拭。熱邪輕者,舌苔易脫落;熱邪重者,擦拭後難以脫落,必須瀉下,津液恢復後舌苔才會退去。如果瀉下後,嘴唇依然乾燥,全身發熱,舌苔依然厚膩或發黑,則預後不良。
口乾舌燥,津液耗損,伴有內熱,需滋陰養榮。
滋陰養榮湯:當歸二錢,人參、生地各一錢半,麥門冬、芍藥、知母、黃柏各一錢,五味子十四粒,甘草四分,水煎溫服。此方用於治療汗下過多,體內津液耗損,或病後津液不足,內熱熾盛,口乾咽燥。
氣喘,腹部脹滿,屬於陰寒導致痰飲,需化痰生脈。
汗下後氣虛痰盛者,可用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,凡是喘息痰多都適合。氣虛者,加味生脈散:五味子三錢,人參、麥門冬、杏仁、陳皮各二錢,薑五片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此方用於治療手腳厥冷,脈象沉微,呼吸急促者,病情危急,可姑且用此方搶救。氣虛嚴重者,單用人參湯:人參五錢,嚴重者用一兩,水一盞半,煎至半盞服用。
喘息平復者可活,喘息不止者死亡。此方用於治療元氣本來就虛弱,傷寒後汗出過多,導致氣短氣喘,眼球內陷,脈象微弱,精神萎靡。若血虛,加當歸;脈象摸不到,加麥門冬、五味子;手腳厥冷,加乾薑;畏寒嚴重,加附子;兼有腹瀉,加白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