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67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67)

1. 傷寒用藥賦

是用芩、芍之苦酸,以堅斂腸胃之氣;弱而不足者,以甘補之,甘草、大棗之甘,以補固腸胃之弱。蜜導法:用白蜜半盞,於銅杓內微火熬令滴水不散,入皂角末二錢,攪勻捻成小棗大,長寸,兩頭銳,蘸香油推入穀道中,大便即急而去。如不通,再易一條,外以布掩肛門,須忍住蜜,待糞至,方放開布。

治陽明自汗溺利,不可攻。

小柴加栝(湯),汗後嘔而渴煩;

即小柴胡湯去半夏,倍人參,加栝蔞根。

大柴去黃,汗後嘔而自利。

大柴胡湯去大黃。

下後熱,葶藶苦酒(湯)清肌;

生艾一合,無生艾,以干艾水浸搗汁,葶藶五錢,苦酒五合,煎至三合,分三次服。治大下後傷陰血,脈澀,發熱不休。兼治發狂煩躁,面赤咽痛。

下後寒,芍藥附子補髓。

芍藥附子甘草湯:三味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方意以傷寒汗下後則解,今反惡寒者,下過傷榮也;或撮空耳聾者,汗過亡陽也。是以用芍藥之酸,斂津液而益榮;附子辛熱,固陽氣而補胃;甘草調和辛酸,以安正氣。

風熱咳嗽,金沸草散能除;

旋覆花四分,荊芥八分,麻黃、前胡各六分,甘草、赤芍、半夏各二分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。用細絹濾過,免毛射肺,咳嗽不已。治肺受風寒,頸項強急,肢體煩疼,寒熱往來,頭目昏痛,咳嗽聲重,涕唾稠黏,胸膈痞悶喘滿,及時行寒疫,壯熱惡風。又治一切風熱,及風痰壅盛,痰涎不利等證。

如諸風及大腑風秘,左脅刺痛加枳殼;風熱臟腑煩躁,氣壅腹痛,大便閉加硝、黃、薄荷;妊婦傷寒,頭痛壯熱心煩加參、朮、黃芩、石膏;熱嗽加葶藶、兜鈴、薄荷、桑白皮、烏梅;喉中焦燥加朴硝。牙疼熟煎灌漱。

汗後身痛,桂枝加參(湯)作主。

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人參二錢,甘草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汗後及霍亂後,身痛脈沉。

黑奴丸,渴比常而倍加;

黃芩、釜底煤、芒硝、灶突墨、梁上塵、小麥奴、麻黃、大黃各等分為末,蜜丸彈子大。每一丸,新汲水化服,須臾發寒汗出而瘥,未汗再服,須見微利。如不大渴,不可輕用。治陽毒發斑,煩躁大渴倍常,脈洪大數實。

豬苓湯,渴後嘔而不止。

怫鬱汗下胃虛,桂枝參苓;

桂枝參苓湯: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人參、茯苓各二錢,甘草一錢,薑、棗煎溫服。治汗吐下後,胃虛而噦,怫鬱面赤。

戴陽陰火躁悶,益元附草。

陶氏益元湯:甘草二錢,附子、炮乾薑、人參各一錢,五味子二十粒,麥門冬、黃連、知母各七分,艾三分,蔥三莖,姜一片,棗二枚,水煎,臨熟入童便三匙,頓冷服。治無頭疼,有身熱,躁悶面赤,飲水不得入口,乃氣弱無根虛火泛上,名曰戴陽證,是以用附子之咸補腎,薑、蔥之辛潤腎,甘草、參、麥甘以緩之,五味酸以收之,連、艾、知母苦以發之。經曰:火淫於內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甘緩之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、降之是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用藥賦

使用黃芩、芍藥的苦酸之性,來收斂腸胃之氣;如果體質虛弱不足,則用甘味補益,以甘草、大棗的甘味來補益腸胃的虛弱。蜜導法:用半碗白蜜,在銅勺內用小火熬製至滴水不散,加入二錢皂角末,攪拌均勻搓成棗核大小、長約一寸、兩頭尖銳的小丸,蘸上香油推入肛門,大便就會很快排出。如果仍不通,再換一個小丸,外面用布捂住肛門,必須忍住蜜丸的刺激,等到糞便排出後再放開布。

治療陽明經的自行發汗、小便頻多,不可使用攻邪之法。

小柴胡湯加栝蔞根:汗出後嘔吐且口渴煩躁,則在小柴胡湯中去半夏,加倍人參,再加栝蔞根。

大柴胡湯去大黃:汗出後嘔吐且腹瀉。則在大柴胡湯中去掉大黃。

瀉下後出現發熱,用葶藶苦酒湯來清熱瀉火;取生艾一合(沒有生艾,可用乾艾用水浸泡後搗汁),葶藶五錢,苦酒五合,煎至三合,分三次服用。治療大瀉後傷陰血,脈象澀滯,發熱不止。也治療發狂煩躁,面紅咽痛。

瀉下後出現畏寒,用芍藥附子湯來溫補元氣。

芍藥附子甘草湯:三味藥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方劑的用意是:傷寒發汗或瀉下後一般會痊癒,現在反而惡寒,是因為瀉下過度傷及營氣;或出現耳鳴耳聾,是因為發汗過度損傷陽氣。所以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津液,益補營氣;用附子辛熱之性來溫固陽氣,補益脾胃;甘草調和辛酸之味,以安定正氣。

風熱咳嗽,用金沸草散來治療;旋覆花四分,荊芥八分,麻黃、前胡各六分,甘草、赤芍、半夏各二分,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煎。用細絹過濾,避免毛髮進入肺部,導致咳嗽不止。治療肺部受風寒,頸項僵硬,肢體酸痛,寒熱往來,頭目昏痛,咳嗽聲重,痰涕稠黏,胸膈痞悶喘滿,以及流行性感冒,壯熱惡風。也治療一切風熱病,以及風痰壅盛,痰涎不利等症。

如果各種風邪或大腸腑氣秘結,左脅疼痛,則加枳殼;風熱導致臟腑煩躁,氣機阻滯腹痛,大便秘結,則加硝石、黃連、薄荷;孕婦患傷寒,頭痛壯熱心煩,則加人參、蒼朮、黃芩、石膏;熱咳則加葶藶子、兜鈴、薄荷、桑白皮、烏梅;喉嚨乾燥則加朴硝。牙痛則煎煮後含漱。

汗出後身痛,以桂枝加人參湯為主。

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人參二錢,甘草一錢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療汗出後以及霍亂後,身痛脈象沉弱。

黑奴丸:口渴比平常加倍,則加服此丸;黃芩、釜底煤、芒硝、灶突墨、梁上塵、小麥奴、麻黃、大黃等量研末,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新汲取的水送服,很快就會發汗出汗而痊癒,如果汗不出則再服一丸,必須看到大便略通。如果不太口渴,不可輕易服用。治療陽毒引起的斑疹,煩躁口渴加劇,脈象洪大有力。

豬苓湯:口渴後嘔吐不止。

汗出、瀉下後胃氣虛弱,用桂枝加參苓湯;

桂枝加參苓湯: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人參、茯苓各二錢,甘草一錢,生薑、大棗水煎溫服。治療汗出、嘔吐、瀉下後,胃氣虛弱而呃逆,煩悶面紅。

陰虛火旺,煩躁悶熱,用益元附草湯。

陶氏益元湯:甘草二錢,附子、炮乾薑、人參各一錢,五味子二十粒,麥門冬、黃連、知母各七分,艾葉三分,蔥三莖,生薑一片,大棗二枚,水煎,將要熟的時候加入三匙童尿,趁熱服用。治療無頭痛而有身熱,煩躁悶熱面紅,喝水都喝不下去,這是由於氣虛無根,虛火上炎,稱為戴陽證,所以用附子的鹹味來補腎,薑、蔥的辛味來潤腎,甘草、人參、麥門冬的甘味來緩和,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,黃連、艾葉、知母的苦味來泄熱。經書說:陰虛火旺,用鹹寒之品治療,輔以苦辛之品,用甘味緩和,用酸味收斂,用苦味泄熱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