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66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66)

1. 傷寒用藥賦

反發熱,麻附甘辛有趣;

麻黃附子甘草湯,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
真裡寒,白通(湯)蔥附無差。

蔥白四莖,生附子一枚,乾薑一兩,水煎溫服。治少陰客寒,不能制水,脈微自利不止。方意以蔥白之辛通陽氣,姜附之辛散陰寒。經云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是也。

煩躁厥逆自利,或無汗而不眠兮,黃連雞子(湯)攪勻;

黃連一錢半,黃芩、阿膠、芍藥各一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乘熱入阿膠令溶化,少溫入雞子半枚,攪勻溫服。《脈經》曰:風傷陽,寒傷陰,少陰受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寒極變熱,為陽入陰也。脈沉,無大熱,心中煩躁不臥,厥逆自利不得汗。方意以陽有餘以苦除之,芩、連之苦以除熱;陰不足以甘補之,雞子、阿膠之甘以補血;酸收也、瀉也,芍藥之酸收陰氣而瀉邪熱。所謂宜瀉必以苦,宜補必以甘,此方兼之。

煩躁厥逆欲吐,或溲難而腳蜷兮,乾薑甘芍簡易。

甘草乾薑湯:甘草四錢,乾薑二錢,水煎服。芍藥甘草湯:白芍、甘草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方意以傷寒脈浮自汗,小便數而微惡寒者,陽氣不足也;心煩足蜷者,陰氣不足也。陰陽俱虛,若誤用桂枝發表,則便厥咽乾,煩躁吐逆。是以先宜甘草乾姜,辛甘發散以復陽氣;而厥愈足溫心煩者,更作芍藥、甘草,酸甘相合以補陰血,其腳脛自伸。

諸汗不止者,防術牡蠣湯,外用米粉撲干;

防術牡蠣湯:防風、白朮、牡蠣各等分為末,每一錢,米飲或酒下,日三服。汗止服小建中湯。治煩躁惡風,不得臥,汗出不止及火邪汗多煩躁者尤妙。撲汗法:白朮、藁本、川芎、白芷各二錢半為末,入米粉一兩半,和勻以絹袋盛貯,周身撲之。治汗出多不得止。

取汗不得者,陶氏再造散,外用麩糠鋪地。

陶氏再造散: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甘草、附子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煨生薑,夏月加黃芩、石膏、棗二枚煎,再加炒芍藥一撮,煎三沸,溫服。治亡陽證。陽虛不能作汗,誤用重湯,火劫取汗者,死。

蒸汗法:先須燒地令熱,以水灑之,取蠶砂、柏葉、桃葉、糠麩,皆鋪燒地上,令側掌許,然後鋪席,令病人當臥其上,以被覆之,移時汗出周身至足心,用藁本末撲之,上床而睡。此法取汗雖易,《百問》載範云用之,後二年卒死。

夜睡盜汗,小柴去半滋陰乎:

傷寒盜汗責表熱,雜病責陰虛。古法柴胡加桂湯主之,王氏以小柴去半夏,加當歸、生地、芍藥、麥門冬、知母、黃柏、酸棗仁亦好。

冬病陽明,黃芩等芍蜜導耳。

盜汗本居少陽半表裡病。冬月陽明證,潮熱發作有時,脈但浮者,為有風宜有汗,而天寒無汗,夜睡必有盜汗,黃芩湯主之:黃芩三錢,芍藥二錢,甘草五分,棗二枚,煎服。有嘔者,去棗加生薑、半夏以下逆氣。此方本治太陽少陽合病自利,兼治一切失血。經曰:虛而不實者,以苦堅之,以酸收之。

白話文:

傷寒用藥賦

發熱,可用麻黃、附子、甘草等辛甘藥物治療;麻黃附子甘草湯、麻黃附子細辛湯便是常用方劑。

治療裡寒,可用蔥白、附子、乾薑等藥物;蔥白四莖,生附子一枚,乾薑一兩,水煎溫服,可治少陰寒邪入侵,導致不能正常排尿、自利不止等症狀。此方利用蔥白的辛味通達陽氣,乾薑、附子的辛味散寒。正如經書所云:「腎臟怕乾燥,應急食辛辣食物滋潤它。」

煩躁、厥逆、自利,或無汗而失眠,可用黃連雞子湯;黃連一錢半,黃芩、阿膠、芍藥各一錢,水煎後加入溶化的阿膠,再加入半個雞蛋攪勻溫服。《脈經》記載:風邪傷陽,寒邪傷陰,少陰受病二三日以上,寒極化熱,這是陽氣入陰的表現。脈象沉弱,無明顯發熱,但心中煩躁難眠,手足厥冷、自利、不出汗,可用此方。此方用苦味藥物黃連、黃芩清熱,用甘味藥物雞蛋、阿膠補益陰血,芍藥酸味收斂陰氣,瀉除邪熱。藥物應用需遵循「宜瀉必以苦,宜補必以甘」的原則,此方兼具瀉熱和補血功效。

煩躁、厥逆、欲吐,或小便困難、腳蜷曲,可用乾薑甘草湯或芍藥甘草湯;甘草乾薑湯:甘草四錢,乾薑二錢,水煎服。芍藥甘草湯:白芍、甘草各三錢,水煎溫服。傷寒脈浮、自汗、小便次數多、略感惡寒,表示陽氣不足;心煩、足蜷曲則表示陰氣不足。陰陽俱虛,若誤用桂枝發表,則會導致厥逆、咽喉乾燥、煩躁、嘔吐。因此,應先用甘草乾薑湯,辛甘溫藥發散以恢復陽氣;若厥逆已止、足部溫暖,但心煩依然,則改用芍藥甘草湯,酸甘藥物合用以補益陰血,使腳脛伸直。

汗出不止,可用防風牡蠣湯,並配合米粉外敷止汗;防風、白朮、牡蠣等分研末,每次一錢,米湯或酒送服,一日三次。汗止後服用小建中湯。此方治煩躁惡風、不能臥睡、汗出不止,尤其對火邪導致汗多煩躁者療效更佳。米粉外敷法:白朮、藁本、川芎、白芷各二錢半研末,加入米粉一兩半,混合均勻,用絹袋盛裝,全身外敷,治療汗出不止。

汗出不得,可用陶氏再造散,並配合麩糠鋪地;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甘草、附子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煨生薑,夏季加黃芩、石膏、大棗二枚,再加炒芍藥少許,水煎服。治亡陽證,陽虛不能出汗,誤用溫熱藥物強行發汗,則會危及生命。

蒸汗法:先燒熱地面,灑水,鋪上蠶砂、柏葉、桃葉、麩糠,鋪上席子讓病人臥於其上,蓋上被子,待汗出周身至足心,用藁本末外敷,然後上床睡覺。此法雖然容易出汗,但古籍記載曾有人用此法後兩年去世。

夜間盜汗,可用小柴胡湯去半夏,並加其他滋陰藥物;傷寒盜汗是表熱,其他疾病盜汗是陰虛。古方柴胡加桂湯可用於治療,王氏方劑以小柴胡湯去半夏,加當歸、生地、芍藥、麥門冬、知母、黃柏、酸棗仁亦可。

冬季陽明經病證,可用黃芩芍藥甘草湯等方劑治療盜汗;盜汗本是少陽經半表半裡之病。冬月陽明經證,潮熱發作有時,脈象浮,表示有風邪,應該出汗,但天寒不出汗,夜睡必盜汗,可用黃芩湯:黃芩三錢,芍藥二錢,甘草五分,大棗二枚,水煎服。若有嘔吐,去掉大棗,加入生薑、半夏以止嘔逆。此方原治太陽少陽合病自利,兼治一切失血。經書記載:「虛而不實者,以苦味藥物堅固之,以酸味藥物收斂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