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65)
外集·卷三 (65)
1. 傷寒用藥賦
如裡寒去芍藥,小便利去桂枝加白朮。
發潮欲疸,麻軺兼以赤豆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:連軺(即連翹根)、麻黃各二錢,生梓白皮三錢,赤小豆半合,甘草一錢,杏仁七個,姜三片,棗二枚,潦水煎溫服,或加山梔、茵陳、黃柏尤妙。治陽明身熱發黃。方意以麻、杏、甘草、薑、棗之甘辛,微發其汗而散表分之寒濕;連軺、梓皮之苦寒,以除內熱;赤豆之甘平,以散在表之濕熱:煎用潦水者,取其味薄而不助濕也。
如天氣暄熱或有汗,去麻黃加柴胡,內熱盛加黃芩、黃連,大便實加枳殼、大黃,口渴加天花粉。
似瘧面赤身癢,桂二麻一各半;
桂枝二麻黃一湯:桂枝、芍藥各二錢,麻黃一錢二分,甘草一錢,杏仁八分,姜五片,棗三枚,水煎溫服。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後,似瘧熱多寒少者,乃邪客榮衛也,脈必洪大,用此發汗必解。桂麻各半湯:麻黃一錢半,桂枝、芍藥、杏仁各一錢,甘草七分,姜三片,棗二枚,煎服。
治傷寒六七日,發熱惡寒,舌不短,囊不縮,脈浮緩,便清,為不傳陰經欲愈,此厥陰似瘧也。如不愈者宜此。又太陽病日久,似瘧寒熱,或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大小便調,里和欲愈。若裡虛脈微,表虛惡寒,表裡俱虛,面色青白,今面反赤色者,表未解也,其身必癢,宜此湯微發其汗,以除表邪。
似瘧熱多寒少,桂二越一合湊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:桂枝、麻黃、芍藥各一錢,石膏二錢,甘草三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脈弱亡陽,熱多寒少。
柴桂柴姜,往來寒熱極驗;
柴胡加桂湯:柴胡三錢,黃芩、桂枝各二錢,半夏一錢,甘草四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半表裡證,盜汗,身熱不欲去衣;及不滿不硬,但心下妨悶,謂之支結。《百證》云:若有頭疼惡寒者,小柴加桂值千金。柴胡桂薑湯:柴胡三錢,桂枝、牡蠣各一錢半,天花粉、黃芩各二錢,乾薑一錢,甘草八分,水煎溫服。
方意以傷寒五六日,已經汗下則邪當解,今胸滿微結,心煩,寒熱往來,邪在半表半裡;凡小便不利而渴者必嘔,今便利渴而不嘔者,里無熱也;傷寒汗出則和,今但頭汗出而他處無者,津液不足而陽虛也。是以用柴、芩之苦以解傳表之邪,桂、甘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,牡蠣之咸以消胸脅之滿,炮姜之辛以收陽虛之汗,天花粉之苦以生津液。
陰旦陽旦,表裡寒熱堪誇。
陰旦湯:黃芩,乾薑各三錢,芍藥、甘草各二錢,桂枝四錢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陰證身大熱欲近衣,肢節痛,口不燥而虛煩者,此為內寒外熱也,陽旦湯: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黃芩二錢,甘草一錢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治裡熱表寒,如夏至後,更加知母、石膏或升麻,不然恐有發黃斑出之變。
白話文:
傷寒用藥賦
內裡寒冷就去除芍藥;小便不暢,就去除桂枝,並加入白朮。
發熱潮紅,想吐黃疸,就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:連翹根(即連翹根)、麻黃各二錢,生梓白皮三錢,赤小豆半合,甘草一錢,杏仁七個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用井水煎煮溫服,也可以加入山梔子、茵陳蒿、黃柏效果更佳。此方主治陽明經發熱黃疸。方中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的辛甘之性,微微發汗,以散發表面的寒濕;連翹、梓白皮的苦寒之性,以清除內熱;赤小豆甘平,以散發表面的濕熱;用井水煎煮,是因為井水味道淡薄,不會助長濕氣。
如果天氣溫熱或已經出汗,就去除麻黃,加入柴胡;內熱盛就加入黃芩、黃連;大便不通就加入枳殼、大黃;口渴就加入天花粉。
類似瘧疾,面紅身癢,就用桂枝二錢、麻黃一錢的比例。
桂枝二麻黃一湯:桂枝、芍藥各二錢,麻黃一錢二分,甘草一錢,杏仁八分,生薑五片,大棗三枚,水煎溫服。主治太陽病服用桂枝湯後,類似瘧疾,發熱多而寒少,這是邪氣侵犯榮衛,脈象一定洪大,用此方發汗就能痊癒。桂麻各半湯:麻黃一錢半,桂枝、芍藥、杏仁各一錢,甘草七分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煎服。
治療傷寒病六七天,發熱惡寒,舌苔不厚,陰囊不縮小,脈象浮緩,大便稀溏,這是邪氣未傳入陰經,將要痊癒的徵兆,這是厥陰經類似瘧疾的表現。如果沒有痊癒,就應該使用此方。又太陽病日久,類似瘧疾寒熱往來,或者發熱多寒少,患者不嘔吐,大小便正常,內裡調和,將要痊癒。如果內裡虛弱,脈象微弱,表虛惡寒,表裡都虛弱,面色青白,但現在面色反而發紅,這是表證未解,身體一定會發癢,應該使用此方微微發汗,以去除表邪。
類似瘧疾,發熱多而寒少,就用桂枝二錢,越婢湯一錢的比例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:桂枝、麻黃、芍藥各一錢,生石膏二錢,甘草三分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主治脈象虛弱,陽氣不足,發熱多寒少。
柴胡、桂枝、柴胡、生薑,治療寒熱往來效果極佳。
柴胡加桂湯:柴胡三錢,黃芩、桂枝各二錢,半夏一錢,甘草四分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主治半表半裡證,盜汗,身體發熱不願脫衣;以及胸悶不舒,但心中感覺悶脹,稱為支結。《百證賦》說:如果伴有頭痛惡寒,小柴胡加桂枝湯價值千金。柴胡桂薑湯:柴胡三錢,桂枝、牡蠣各一錢半,天花粉、黃芩各二錢,乾薑一錢,甘草八分,水煎溫服。
方意:傷寒五六天,已經汗下,邪氣應該消退,現在胸部脹滿略微阻塞,心煩,寒熱往來,邪氣在半表半裡;凡是小便不利而口渴的病人一定會嘔吐,現在小便通暢口渴而不嘔吐,內裡沒有熱邪;傷寒病出汗就痊癒,現在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沒有出汗,這是津液不足,陽氣虛弱。所以用柴胡、黃芩的苦味來解表邪,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來散發表邪,牡蠣的鹹味來消除胸脅的脹滿,乾薑的辛味來收斂陽虛引起的汗出,天花粉的苦味來生津液。
陰證陽證,表裡寒熱都能應對。
陰證湯:黃芩、乾薑各三錢,芍藥、甘草各二錢,桂枝四錢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主治陰證,身體發熱想靠近衣物,肢體關節疼痛,口不乾渴卻心煩,這是內寒外熱;陽證湯:桂枝、芍藥各三錢,黃芩二錢,甘草一錢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主治裡熱表寒,例如夏至之後,還要加知母、生石膏或升麻,不然恐怕會有發黃色斑點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