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61)
外集·卷三 (61)
1. 傷寒用藥賦
如大便利,去大黃、厚朴,加大腹皮,以小便清利為度。
茵陳梔子皆三物,大便利而發黃。
茵陳三物湯:茵陳三錢,山梔、黃連各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同上。梔子柏皮湯:山梔四枚,黃柏四錢,甘草二錢半,水煎服。治濕家發黃,及傷寒發黃。但大便不利者,茵陳湯;二便不利者,茵陳湯調五苓散;大便利小便不利者,茵陳五苓散、茵陳三物湯、梔子柏皮湯。正所謂小熱之氣,涼以和之;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。
虛煩竹葉石膏,既濟三白稱奇;
竹葉石膏湯:石膏五錢,人參二錢,麥門冬一錢半,半夏一錢,甘草七分,淡竹葉十四片,粳米一大撮,水煎,入薑汁二匙調服。治傷寒解後,餘熱未淨,津液不足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;及陽明汗多而渴,衄而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;並瘥後下後,虛煩汗多等證。經曰:辛甘發散而除熱。
竹葉、石膏、甘草之甘辛以發散除熱,甘緩脾而益氣;門冬、參、米之甘以補不足;辛者,散也,半夏之辛以散逆氣。如氣弱大渴,倍人參;汗多,加黃耆;陰虛夜煩,加知、柏、生地、芍藥;嘔吐,去石膏加陳皮、茯苓;痰加貝母;泄加白朮、澤瀉。又本方去參、石、半夏,名麥門冬湯,治勞復發熱。
既濟湯,即竹葉石膏湯去石膏,加附子二錢,治虛煩上盛下虛,煩躁自利,手足冷。三白湯:白芍、白朮、白茯苓各一錢,甘草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虛煩或泄、或渴,實調理內傷外感之奇方也。
腳氣檳榔越婢,續命千金難贖。
檳榔散:橘葉、杉木各一握,童便、酒各半盞,煎數沸去渣,入檳榔末二錢,調服。治腳氣風腫痛。越婢湯:石膏三錢,白朮三兩,附子一錢半,麻黃二錢,甘草一錢二分,薑棗煎服。治風痹腳弱。方意以脾為卑臟,主行津液,是湯所以名婢者,以其能發越脾氣,通行津液也。
千金續命湯:防風、芍藥、白朮各一錢,川芎、防己、桂枝、麻黃、羌活各八分,蒼朮一錢半,甘草五分,姜三片,棗二枚,燈芯二十莖水煎,入薑汁二匙,調服。治腳氣外證全類傷寒,但初起腳膝屈弱軟痛,加之嘔吐喘急,宜此救之。如暑中三陽,所患必熱,脈洪數者去桂、麻,加芩、連、柴胡、黃柏;寒中三陰,所患必冷,脈遲澀者加附子。
起於濕者,則行起忽倒,足脛或腫,膝或枯細,加木瓜、檳榔、牛膝;起於風者,則脈浮弦,無汗加獨活,氣虛加人參,便閉去麻黃、白朮,加大黃。
導痰醫痰,陶氏加以芩連參朮梗栝蔞;
陶氏導痰湯:茯苓、南星、枳實各八分,半夏一錢,陳皮、黃芩、白朮、黃連、栝蔞仁各五分,桔梗四分,人參三分,甘草二分,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,臨服入竹瀝、薑汁調下。年力壯盛者,先吐去痰,次服此藥。治內傷七情,痰迷心竅,神不守舍,神出舍空則痰生,以致憎寒壯熱,頭痛昏迷,上氣喘急,口出涎沫等證。如鬼祟痰證類傷寒者亦宜。
白話文:
傷寒用藥賦
如果大便通暢,就去除大黃、厚朴,增加大腹皮,以小便清利為標準。
茵陳、梔子各用三錢,如果大便通暢但發黃。
茵陳三物湯:茵陳三錢,山梔子、黃連各二錢,水煎溫服。治療方法同上。梔子柏皮湯:山梔子四枚,黃柏四錢,甘草二錢半,水煎服。治療濕熱導致發黃,以及傷寒發黃。但是如果大便不通,用茵陳湯;大小便都不通,用茵陳湯加上五苓散;大便通暢小便不通,則用茵陳五苓散、茵陳三物湯、梔子柏皮湯。正所謂小熱用涼藥調和,大熱用寒藥治療。
虛煩可用竹葉石膏湯,既濟湯、三白湯也各有妙用;
竹葉石膏湯:石膏五錢,人參二錢,麥門冬一錢半,半夏一錢,甘草七分,淡竹葉十四片,粳米一大撮,水煎,加入薑汁兩匙調服。治療傷寒痊癒後,餘熱未清,津液不足,身體虛弱氣短,氣逆想吐;以及陽明經發汗過多而口渴,鼻出血且口渴想喝水,喝水就吐;以及病癒後大便溏瀉,虛煩汗多等症狀。經書說:辛甘藥物可以發散除熱。
竹葉、石膏、甘草的甘辛之性可以發散除熱,甘緩脾胃並益氣;麥門冬、人參、米飯的甘味可以補益不足;辛味可以散邪,半夏的辛味可以散去逆氣。如果氣虛口渴嚴重,人參的劑量加倍;汗多,加黃耆;陰虛夜間煩躁,加知母、黃柏、生地黃、芍藥;嘔吐,去掉石膏加入陳皮、茯苓;痰多加貝母;腹瀉加白朮、澤瀉。此外,本方去掉人參、石膏、半夏,就叫做麥門冬湯,治療勞累後再次發熱。
既濟湯,就是竹葉石膏湯去掉石膏,加入附子二錢,治療虛煩上盛下虛,煩躁自利,手腳冰冷。三白湯:白芍藥、白朮、白茯苓各一錢,甘草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療虛煩,或腹瀉,或口渴,是治療內傷和外感兼顧的奇方。
腳氣可用檳榔散、越婢湯,千金續命湯更是珍貴。
檳榔散:橘葉、杉木各一把,童子尿、酒各半杯,煎煮幾沸去除藥渣,加入檳榔末二錢,調服。治療腳氣腫痛。越婢湯:石膏三錢,白朮三兩,附子一錢半,麻黃二錢,甘草一錢二分,用薑棗煎服。治療風痺腳弱。方劑的用意是脾為卑臟,主司運化水液,所以此湯名為越婢,因為它能發越脾氣,通行水液。
千金續命湯:防風、芍藥、白朮各一錢,川芎、防己、桂枝、麻黃、羌活各八分,蒼朮一錢半,甘草五分,薑三片,棗兩枚,燈芯二十莖水煎,加入薑汁兩匙調服。治療腳氣外證,類似傷寒,但初期腳膝屈弱軟痛,伴有嘔吐喘急,宜用此方急救。如果是暑熱中三陽經受邪,病情必然發熱,脈象洪數,就去除桂枝、麻黃,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、黃柏;如果是寒邪中三陰經受邪,病情必然寒冷,脈象遲澀,就加入附子。
如果腳氣是由於濕邪引起,則行走時突然跌倒,足脛腫脹或膝部枯瘦,就加入木瓜、檳榔、牛膝;如果腳氣是由於風邪引起,則脈象浮弦,無汗,就加入獨活,氣虛就加人參,大便秘結就去除麻黃、白朮,加入大黃。
治療痰證,陶氏導痰湯加入黃芩、黃連、人參、白朮、桔梗、栝樓仁;
陶氏導痰湯:茯苓、南星、枳實各八分,半夏一錢,陳皮、黃芩、白朮、黃連、栝蔞仁各五分,桔梗四分,人參三分,甘草二分,薑三片,棗兩枚,水煎,服用前加入竹瀝、薑汁調服。年輕力壯者,先用其他方法催吐去痰,然後服用此藥。治療內傷七情,痰迷心竅,神志不清,神志離散則痰生,導致憎寒壯熱,頭痛昏迷,上氣喘急,口吐涎沫等症狀。如果是類似傷寒的鬼祟痰證也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