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60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60)

1. 傷寒用藥賦

挾痰合二陳湯,食積合平胃散,溺澀合五苓散,便閉合大柴胡,無汗加乾葛、蒼朮,有汗加黃耆、白朮,夜發加桃仁、白芍,日久加常山、檳榔吐之。治瘧之法盡矣。

水乘表而發咳,青龍小劑;

小青龍湯:桂枝、麻黃、芍藥、乾薑各二錢,細辛一錢,半夏一錢半,五味子、甘草各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表不解,因心下有水飲,與寒相搏,氣逆乾嘔,發熱而咳,或喘,或噎,或渴,或大便利,或小便不利,脅痛腹滿等證。蓋寒邪在表,宜桂、麻、甘草辛甘以散之;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燥,宜薑、半、細辛之辛行水氣而潤腎;咳逆而喘,肺氣逆也,宜芍藥、五味之酸以收肺氣。經曰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;肺欲辛,急食酸以收之。

此方發汗所以散邪水,收斂所以固真水。水氣內漬,傳變不一,故有或為之證,宜隨證加減以解化之。如微利,去麻黃加芫花以下水;渴者,去半夏加栝蔞仁以生津;噎者,去麻黃加附子以溫散水寒;小便不利,小腹滿,去麻黃加茯苓所以行下焦蓄水;喘者,去麻黃加杏仁以下氣。凡服此渴者,裡氣溫水欲散也,宜再服之。

或疑小青龍與小柴胡證,皆嘔而發熱,表裡之病,大概彷彿,何二方寒熱不同?蓋傷寒熱未盛而飲水停蓄,非青龍薑桂不能解散;傷寒邪熱傳半表裡,非小柴柴芩無以清解,此二方證治同而用藥殊也。

水入陰而下利,玄武神方。

玄武湯,白朮一錢,白茯、白芍、附子各三錢,姜五片,水煎溫服。治傷寒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大便自利,四肢重痛,或發熱,或溺利,或嘔,或咳,兼治汗後仍熱,心悸頭眩,及陰證身痛脈沉,汗過筋惕肉瞤。此由渴後飲水,停留中脘所至。方意以腎主水,腎病則不能制水,是以用薑、附、芍藥之辛酸以溫腎散濕;茯苓、白朮之甘平以益脾逐水。經曰,寒淫所勝,治以辛熱;濕淫所勝,佐以酸平是也。

如小便利則去茯苓;大便利,去芍藥,加乾薑以散寒;咳,加五味子以散逆氣;水寒相搏而咳,加細辛、乾薑以散之;嘔者,去附子,恐補氣也,倍生薑以散逆氣。

茵陳大黃調五苓,頭汗出而欲疸;

茵陳湯:茵陳蒿一兩,大黃五錢,山梔十枚,水二盞,慢火熬至一盞,溫服,以利為度。甚者再服,當下如爛魚膿血惡物,小便下如金色皂角等汁。或見熱證,但頭汗出,將欲發黃者,用此一劑,分作四服,入五苓散三錢調下,治黃之法,無逾於此。方意以陽明裡熱已極,煩渴引飲,以致濕與熱搏,如得遍身汗出,則濕熱發越於外而不能發黃也。今但頭出汗,劑頸而還,二便不利,渴且不止,則瘀熱鬱內,腹作脹滿而黃疸必矣。

是以用茵陳、山梔之苦寒以除胃燥,大黃之苦寒以下胃熱。一切疫癘、疸、瘧雜病發黃等證,及傷寒因火逼取汗不出。反致邪熱怫鬱於內,上攻頭面紅赤,蒸於肌膚髮黃並宜。茵陳五苓散:茵陳一兩,五苓散五錢為末,每二錢米飲下或煎亦可。治同上。陶氏茵陳湯:大黃、茵陳、山梔、厚朴、枳實、黃芩、甘草,姜一片,燈芯一握,水煎熱服。治同上。

白話文:

傷寒用藥賦

痰飲壅塞,用二陳湯;食積停滯,用平胃散;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;大便秘結,用大柴胡湯;無汗者,加乾葛、蒼朮;有汗者,加黃耆、白朮;夜間發病,加桃仁、白芍;病程久者,加常山、檳榔以催吐。治療瘧疾的方法,都在此中了。

表證兼有水飲,致咳嗽,用青龍湯。

青龍湯:桂枝、麻黃、芍藥、乾薑各二錢,細辛一錢,半夏一錢半,五味子、甘草各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療傷寒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飲,與寒邪相搏,出現氣逆、乾嘔、發熱、咳嗽,或喘息,或呃逆,或口渴,或大便溏瀉,或小便不利,或脅肋疼痛,或腹部脹滿等症狀。寒邪在表,用桂枝、麻黃、甘草辛甘之品以發散;水飲停滯於心下,則腎陰不足,用乾薑、半夏、細辛辛溫之品以行水氣而滋潤腎陰;咳嗽氣逆、喘息,是肺氣逆亂,用芍藥、五味子酸味之品以收斂肺氣。 經書記載:「腎臟怕乾燥,需服用辛味藥物滋潤;肺臟喜辛味,需服用酸味藥物收斂。」

此方發汗以散邪氣和水飲,收斂以固護津液。水飲內停,傳變多端,故症狀各異,需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以化解。例如:微利者,去麻黃加芫花以利水;口渴者,去半夏加栝蔞仁以生津;呃逆者,去麻黃加附子以溫散水寒;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者,去麻黃加茯苓以利小便;喘息者,去麻黃加杏仁以降氣。凡服用此方後口渴者,是裡氣溫熱,水飲欲散的表現,宜再服用。

有人可能疑惑:青龍湯和小柴胡湯的症狀都包括嘔吐和發熱,都是表裡證,症狀很相似,為什麼寒熱性質不同?這是因為:傷寒邪熱尚未盛極,而水飲停滯,非用青龍湯的薑、桂不能解散;傷寒邪熱傳至半表半裡,非用小柴胡湯的柴胡、黃芩不能清解。這兩種方劑的證候雖然相似,但用藥卻不同。

水飲下注,導致下痢,用玄武湯。

玄武湯:白朮一錢,白茯苓、白芍藥、附子各三錢,生薑五片,水煎溫服。治療傷寒病程四五天,出現腹痛,小便不利,大便溏瀉,四肢沉重疼痛,或發熱,或小便頻數,或嘔吐,或咳嗽,以及汗後仍然發熱,心悸頭暈,以及陰證身痛、脈沉,汗出後肌肉抽搐等症狀。這是因為口渴後大量飲水,水停滯於中脘所致。方中以腎主水,腎臟功能失調則不能制約水液,故用生薑、附子、白芍藥辛溫酸斂之品以溫腎散濕;用茯苓、白朮甘平之品以健脾利水。經書記載:「寒邪盛則用辛熱之法治療;濕邪盛則佐以酸平之法。」

小便頻數者,去茯苓;大便溏瀉者,去白芍藥,加乾薑以散寒;咳嗽者,加五味子以止咳平喘;水寒相搏而咳嗽者,加細辛、乾薑以散寒;嘔吐者,去附子,以免助長嘔吐,倍量生薑以散逆氣。

茵陳蒿湯配伍五苓散,治療頭汗出而將要發黃的症狀。

茵陳蒿湯:茵陳蒿一兩,大黃五錢,山梔子十枚,水二盞,慢火煎至一盞,溫服,以通利大便為度。病情嚴重者可再服,大便下利如爛魚膿血等惡物,小便如金色皂角汁樣。或見發熱,但只有頭汗出,將要發黃者,用此一劑,分作四服,每次加入五苓散三錢調服。治療黃疸的方法,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。方中之意是,陽明經熱盛極,煩渴引飲,導致濕熱交搏,如果全身出汗,則濕熱之邪發散於外而不會發黃。現今只有頭汗出,汗液沿頸部而下,二便不利,口渴不止,則濕熱鬱阻於內,腹部脹滿,黃疸必發。

因此用茵陳、山梔苦寒之品清熱除濕,大黃苦寒之品瀉熱通便。一切瘟疫、黃疸、瘧疾等導致發黃的疾病,以及傷寒因火熱逼迫而汗不出,反而導致邪熱鬱積於內,上攻頭面,面紅赤,蒸灼肌膚而發黃者,均可以使用。茵陳五苓散:茵陳一兩,五苓散五錢研末,每次二錢,用米湯送服或煎服。功效同茵陳蒿湯。陶氏茵陳湯:大黃、茵陳、山梔子、厚朴、枳實、黃芩、甘草,生薑一片,燈心草一把,水煎熱服。功效同茵陳蒿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