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58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58)

1. 傷寒用藥賦

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豈可以秋病為晚發耶?殊不知瘧有一日一發,或熱多寒少者其邪淺,夏傷於暑而然也;有三日一發,或寒多熱少者其邪深,結成瘧母,非隔冬寒邪鬱伏,後再感暑而後發動,若本夏所感之邪,安能遂成痞塊耶?所以秋病多於四時者此也,推之痢、疸亦然。

白芍生地斂冬月之愆陽。

加減調中湯:白芍一錢半,茯苓、白朮各八分,麥門冬四分,生地五分,陳皮三分,桔梗、烏梅、甘草各二分,水煎溫服。治冬溫及春月暴暖,煩躁眠食不安,或掀脫欲作傷風狀者。如體盛加黃芩,有痰加貝母。

中暑中暍白虎或加參朮;

白虎加參湯:石膏五錢,知母、人參各二錢,甘草五分,粳米一大撮,水煎溫服。虛煩不止,加麥門冬尤妙。治動中暍傷氣,身熱,脈洪或遲,煩渴口燥,小便已灑然毛聳,口開前板齒燥黑。兼治發斑,故又名化斑湯。白虎加蒼湯:石膏四錢,知母三錢,蒼朮二錢,甘草五分,粳米一大撮,水煎溫服。

自汗不止,加桂枝尤妙。治靜中暑傷濕,惡寒脈沉,汗出身熱,妄言,名濕溫。兼治疫癘及秋感熱。

暴寒暴溫,調中(湯)或去大黃。

葛根、黃芩、芍藥、藁本、白朮、桔梗、茯苓、甘草各五分,水煎溫服。治夏秋暴寒疫癘折於盛熱,熱結於四肢,則壯熱頭疼及肚腹不和等證。如暴溫肌熱煩渴,加麥門冬。如暴寒傷胃,表裡邪盛,或便閉,或協熱下利血水,脈數,及年久臟毒下血不止者,俱加大黃七錢下之,移時再服,得利壯熱自止。

風溫汗渴,葳蕤兼以栝蔞;

葳蕤湯:葳蕤二錢半,石膏三錢,葛根二錢,羌活、白薇、杏仁、青木香、川芎、甘草各一錢,麻黃一錢二分,水煎溫服。治風溫喘急,頭痛身熱多睡,語言謇澀,自汗,四肢不收,甚者如癇,內煩躁擾。冬溫、春溫亦宜。如汗後身猶熱,加黃芩、知母、赤芍;汗多去麻黃,加桂枝、防風;氣弱加人參;有痰、目睛不了者,加南星;渴甚加天花粉;肝火熱加龍膽草。栝蔞根湯:石膏三錢,栝蔞根、葛根各二錢,人參、防風各一錢,甘草五分,水煎溫服。

治風溫渴甚,身熱汗出。

濕溫汗多,茯苓和以桂術。

茯苓白朮湯:茯苓、乾薑各一錢,白朮一錢半,桂枝七分,甘草五分,水煎溫服。方意以濕溫寒熱,頭目疼痛,胸滿妄言,多汗,兩脛逆冷者,皆因暑浴冷,坐石眠地,為濕氣所傷,復感暑搏而為病。是以藥品盡皆治濕,而非治暑也。所以名家亦有未詳此意而不敢用,故以白虎湯加蒼朮、官桂,其意更明。

然二方亦皆難用,輕者但以二香等湯去暑,除濕等湯去濕。

風濕腫痛,勝濕表以麻杏四般;

羌活勝濕湯:羌活、獨活各一錢,藁本、防風、甘草各五分,蔓荊子、川芎各二分,水煎溫服。治脊痛項強,腰似折,項似拔,此足太陽經氣不通行;肩背痛不可回顧,此手太陽經氣鬱不行。如身重腰沉沉然者,乃經中有濕熱也,加附子、黃柏、蒼朮。麻杏薏甘湯:麻黃、薏苡仁各二錢,杏仁、甘草各一錢,水煎服取微汗。

白話文:

傷寒用藥賦

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必定會生病瘧疾,難道可以認為瘧疾是秋天才發病的嗎?殊不知瘧疾有的每天發作一次,或者發熱多寒少,這是暑邪入侵較淺的表現;有的三天發作一次,或者寒冷多發熱少,這是暑邪入侵較深,已經形成了瘧疾的根本病灶,並非隔年的寒邪鬱結在體內,再次感受暑邪才發作。如果只是當年夏天感受的邪氣,怎麼可能形成腫塊呢?所以秋天疾病比其他季節多,就是這個道理,痢疾、黃疸也是如此。

白芍藥和生地黃能收斂冬月裡過盛的陽氣。

加減調中湯:白芍藥一錢半,茯苓、白朮各八分,麥門冬四分,生地黃五分,陳皮三分,桔梗、烏梅、甘草各二分,水煎服溫熱。治療冬季溫病和春天突然變暖導致的煩躁不安、睡眠飲食不好,或想脫衣服像要感冒一樣的症狀。如果體質強盛,加黃芩;如有痰,加貝母。

中暑昏迷,白虎湯可以加人參和白朮;

白虎加參湯:石膏五錢,知母、人參各二錢,甘草五分,粳米一大撮,水煎服溫熱。虛煩不止,加麥門冬效果更好。治療因動態活動中暑傷氣,身體發熱,脈搏洪大或遲緩,煩渴口乾,小便已經排出來,但是仍然毛髮聳立,嘴巴張開,牙齒乾燥發黑。也治療發斑,所以也叫化斑湯。白虎加蒼湯:石膏四錢,知母三錢,蒼朮二錢,甘草五分,粳米一大撮,水煎服溫熱。

自汗不止,加桂枝效果更好。治療靜態中暑傷濕,惡寒脈沉,出汗身體發熱,胡言亂語,稱為濕溫。也治療瘟疫和秋天感受熱邪。

暴寒暴熱,調中湯可以去除大黃。

葛根、黃芩、芍藥、藁本、白朮、桔梗、茯苓、甘草各五分,水煎服溫熱。治療夏秋季節暴寒瘟疫導致盛熱,熱邪結聚在四肢,出現壯熱頭痛及腹部不適等症狀。如果暴熱肌膚發熱口渴,加麥門冬;如果暴寒傷及胃部,表裡邪氣盛,或者便秘,或者瀉下熱利血水,脈搏數,以及多年臟腑毒素導致出血不止,都加大黃七錢服用,過一段時間再服用,瀉下後壯熱自然停止。

風溫汗多口渴,葳蕤湯加栝蔞根湯;

葳蕤湯:葳蕤二錢半,石膏三錢,葛根二錢,羌活、白薇、杏仁、青木香、川芎、甘草各一錢,麻黃一錢二分,水煎服溫熱。治療風溫喘促,頭痛身熱嗜睡,說話不清,自汗,四肢不收斂,嚴重者像癲癇一樣,內心煩躁不安。冬季溫病、春季溫病也適用。如果汗後身體仍然發熱,加黃芩、知母、赤芍;汗多去除麻黃,加桂枝、防風;氣虛加人參;如有痰、眼睛看不清,加南星;口渴加天花粉;肝火旺盛加龍膽草。栝蔞根湯:石膏三錢,栝蔞根、葛根各二錢,人參、防風各一錢,甘草五分,水煎服溫熱。

治療風溫口渴嚴重,身體發熱出汗。

濕溫汗多,茯苓湯加桂枝和蒼朮。

茯苓白朮湯:茯苓、乾薑各一錢,白朮一錢半,桂枝七分,甘草五分,水煎服溫熱。此方治療濕溫寒熱交雜,頭痛頭昏,胸悶胡言亂語,多汗,小腿冰冷,都是因為暑熱後又冷水沐浴,或者睡在冰冷的石頭或地上,受寒濕之邪所傷,又感受暑邪而致病。所以藥物都治濕邪,而不是治暑邪。因此名醫也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敢使用,所以用白虎湯加蒼朮、官桂,這樣用意更清楚。

但是這兩種方子都很難使用,輕症者只用二香湯等去暑,除濕湯等去濕。

風濕腫痛,用羌活勝濕湯或麻杏薏甘湯;

羌活勝濕湯:羌活、獨活各一錢,藁本、防風、甘草各五分,蔓荊子、川芎各二分,水煎服溫熱。治療脊背疼痛、頸項僵硬,腰部像折斷一樣,頸項像被拉扯一樣,這是足太陽經氣不通暢;肩背疼痛不能回頭,這是手太陽經氣鬱結不通暢。如果身體沉重腰部沉甸甸的,那是經絡中有濕熱,加附子、黃柏、蒼朮。麻杏薏甘湯:麻黃、薏苡仁各二錢,杏仁、甘草各一錢,水煎服,服用到微微出汗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