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57)
外集·卷三 (57)
1. 傷寒用藥賦
凡氣虛及夾陰傷寒,俱不可用。
春溫通聖雙解,防風通聖散: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赤芍、大黃、麻黃、薄荷、連翹、芒硝各二分半,石膏、黃芩、桔梗各五分,滑石一錢半,甘草一錢;荊芥、白朮、山梔各一分半,姜三片,水煎溫服。治春夏溫熱,狀如傷寒,表裡俱見者。兼治內科一切風寒燥熱,及飲酒中風,或便閉,或飧泄,或風熱上壅不言等證。
雜科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唇、舌、咽、喉風熱、風痰等證。外科癰、疽、瘡、癤、發斑、打撲跌傷等證。小兒驚疳積熱,諸風潮搐,痘出不快等證。婦人諸疾,合四物湯一料。凡屬風熱之疾,無所不治。如自利去硝黃,自汗去麻黃,名通聖散。雙解散,即防風通聖散合益元散等分,薑蔥豆豉煎服。
欲吐則探吐,欲下則下,欲汗則汗,故名雙解散。治風寒暑濕,飢飽勞役,內外諸邪所傷,以致氣血怫鬱,變成積熱,發為汗病,往來寒熱,癇痙驚悸等證,小兒瘡疹尤妙。如自利去硝黃,自汗去麻黃。
夏熱益元單方。
益元散,又名六一散。取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義也。滑石六兩,甘草一兩,為末,每三錢入蜜少許,沸湯調服,熱者冷水調服,孕婦慣半產者忌服。如傷寒身熱不解加蒼朮末三錢,蔥豉湯調,連進數服,汗出為度。又汗吐下後,餘熱以此解之甚妙。虛煩不臥加辰砂少許。
身熱、霍亂嘔吐、轉筋者,先挖地坑,傾新水一桶在內,攪勻澄清,謂之地漿水,另用井水一碗,入油一匙,浮於水面,將此藥撒在油花上,其藥自沉碗底,去清水,用前地漿水調服,名油墜散。一切風熱上壅,咽喉不利,加青黛、薄荷少許,蜜丸噙化。一切寒證瀉痢,嘔吐反胃,加乾薑五錢,名溫六丸;中寒甚者,再加硫黃少許,用生薑汁浸炊餅丸,又能伐肝邪,一切暑證作渴,新汲水下;感田禾燒氣作渴,用帶泥稻稈煎湯下。
一切濕熱腸癖泄瀉,其滑石用牡丹皮煮過,加紅曲五錢,名清六丸,用陳米飯丸,每五七十丸,白湯下。如產後腹痛自利,用補脾補血藥下,或加五靈脂一兩,能行血止痢,瀉甚加肉豆蔻少許。一切痰熱,吐逆反胃,驚癇癲狂,熱毒瘧痢,腹痛,加黃丹少許,薑汁蒸餅為丸服。
如溫暑輕者,通用九味羌活湯加減,入里加大黃。
梔子升麻(湯)合秋令之晚發,生地(甘寒)三錢,山梔(苦寒)、升麻(甘苦寒)、柴胡(苦寒)各一錢,石膏(甘寒)二錢,姜三片,水煎溫服。治晚發傷寒。太陽證具,不可大汗,宜此清肌解熱。兼治溫熱及虛煩不止。自汗加桂枝,無汗加蘇葉、乾葛,虛煩加知母、麥門冬,渴加天花粉,咳嗽加杏仁。
此方潤燥,深合愚意,以秋為晚發。經曰: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。正此方之謂也。他如張子和六神通解散,用蒼朮、石膏、滑石、黃芩、麻黃、甘草,薑蔥煎服,雖以三月為晚發,亦不甚宜。或疑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晚發乃溫病之遲者。
白話文:
傷寒用藥賦
凡是氣虛或夾雜陰寒的傷寒,都不能使用這些藥方。
春溫通聖雙解方(防風通聖散):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赤芍、大黃、麻黃、薄荷、連翹、芒硝各2.5分,石膏、黃芩、桔梗各5分,滑石1.5錢,甘草1錢;荊芥、白朮、山梔各1.5分,生薑3片,水煎溫服。主治春夏溫熱病,症狀類似傷寒,表裡證候兼見者。也治內科各種風寒燥熱、飲酒中風、便秘、腹瀉、風熱壅盛致語塞等症。
也適用於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唇、舌、咽、喉的風熱、風痰等症;外科癰疽、瘡癤、發斑、跌打損傷等症;小兒驚癇、疳積熱、各種風證抽搐、痘疹發出不暢等症;婦科各種疾病,需配合四物湯一劑使用。凡屬風熱病症,均可治療。如果大便稀溏,則去除芒硝;如果自汗,則去除麻黃,就稱為通聖散。雙解散,就是防風通聖散與益元散等量混合,加薑、蔥、豆豉煎服。
想吐則促其吐,想瀉則助其瀉,想出汗則助其出汗,所以叫做雙解散。主治風寒暑濕、飢飽勞累、內外邪氣侵襲導致氣血鬱滯,化為積熱,發為汗病,往來寒熱,癇證、痙攣、驚悸等症,尤其對小兒瘡疹效果顯著。如果大便稀溏,則去除芒硝;如果自汗,則去除麻黃。
夏熱益元單方:
益元散,又名六一散。取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義。滑石6兩,甘草1兩,研成細末,每次服3錢,加少量蜂蜜,用沸水調服,熱症則用冷水調服,孕婦及習慣性流產者忌服。如果傷寒發熱不解,可加蒼朮末3錢,用蔥豉湯調服,連服數劑,直到出汗為止。汗吐下法之後,可用此方解餘熱,效果極佳。虛煩不得安臥者,可加少量辰砂。
發熱、霍亂嘔吐、轉筋者,先挖地坑,倒入一桶清水攪拌均勻,澄清後取其上清液,稱為地漿水;另取一杯井水,加一匙油,使油浮於水面,將藥撒在油花上,藥粉會自行沉入碗底,倒去清水,用地漿水調服,稱為油墜散。一切風熱壅盛,咽喉不利者,可加少量青黛、薄荷,製成蜜丸含服。一切寒證瀉痢、嘔吐反胃者,加乾薑5錢,稱為溫六丸;寒證嚴重者,再加少量硫黃,用生薑汁浸泡炊餅製成丸藥服用,又能治療肝邪;一切暑證口渴者,用新汲水送服;因田禾焚燒產生熱氣而口渴者,用帶泥稻稈煎湯服用。
一切濕熱腸癖泄瀉,滑石需用牡丹皮煎煮後再用,加紅曲5錢,稱為清六丸,用陳米飯製成丸藥,每次服50-70丸,白湯送服。如果產後腹痛並大便稀溏,需服用補脾補血藥物,或加五靈脂1兩,能行血止痢,瀉下嚴重者可加少量肉豆蔻。一切痰熱、嘔吐反胃、驚癇、癲狂、熱毒瘧痢、腹痛者,加少量黃丹,用薑汁蒸餅製成丸藥服用。
如果溫暑病症較輕,可用九味羌活湯加減,入里證加用大黃。
梔子升麻湯:適用於秋季晚發的傷寒。生地黃(甘寒)3錢,山梔子(苦寒)、升麻(甘苦寒)、柴胡(苦寒)各1錢,石膏(甘寒)2錢,生薑3片,水煎溫服。主治晚發傷寒,太陽經證候具備,不宜大量出汗,此方可清熱解毒。也治溫熱病及虛煩不得安臥。自汗者加桂枝,無汗者加蘇葉、葛根,虛煩者加知母、麥冬,口渴者加天花粉,咳嗽者加杏仁。
此方潤燥,深合我意,用於秋季晚發傷寒。經書說:「燥邪侵犯於內,治療宜用苦溫之藥,佐以甘辛之品。」正符合此方之意。其他如張子和的六神通解散,用蒼朮、石膏、滑石、黃芩、麻黃、甘草,用薑蔥煎服,雖然也用於三月晚發傷寒,但效果並不理想。有人懷疑冬天受寒,春天必發溫病,晚發溫病只是溫病發展較遲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