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50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50)

1. 瘥危死證及婦人傷寒

陰易、陽易,陰陽交者命危。

男子新瘥,婦人與之交而反得病,曰陽易;婦人新瘥,男子與之交而反得病,曰陰易。言陰陽感動,其毒著人如換易也。其病狀身熱,熱沖胸,頭重不能舉,眼內生花,乃所易之毒上衝也。四肢拘急,小腹腰胯皆痛,陰腫,手足攣卷,陰氣已極,卵縮入腹,痛引陰中,吐舌數寸,而脈離經者,即死。

縱不死,百節解散,經脈緩弱,氣血骨髓空竭,恍惚,呼吸氣力轉少,不能著床,起居仰人,牽引歲月。仲景有燒褌散、赤衣散、猳鼠糞湯,可救其失。囊縮腹引陰痛欲絕者,單青竹皮水煎服之。陰火上衝,面赤如烘熱,心胸煩悶者,八物湯、竹皮逍遙散。四肢拘急不伸者,當歸白朮湯,或單幹姜四兩水煎溫服。

汗出手足自伸,挾痰惡寒嘔逆者,橘皮竹茹湯。有不因易而自病復者,名曰女勞復證,治亦相同,但多憎寒發熱,用猳鼠屎、竹皮、燒褌之類。虛弱者,兼用人參逍遙散。小腹急痛厥冷者,當歸四逆湯加吳萸、附子。論云:余勞尚可,女勞即死。陰陽交者,凡發汗後,脈躁疾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謂之陰陽交。

言交合陰陽之氣為邪所傷,不可分別,此死證也。

一病百合,經絡將何以識?

病後未甚平復,失於調理,餘證在陽,醫反下之以攻陰;餘證在陰,醫反汗之以攻陽。以此百脈一宗,各不得解,無復經絡傳次,似寒又無寒,似熱又無熱,欲食不能食,欲臥不能臥,欲行不能行,有時又或強健,但能睡臥不能行,口作苦味,藥入即吐,有如邪祟,治以百合為主,以其能和百脈也。分汗吐下後加減,及陶氏柴胡百合湯。

渴者,栝蔞牡蠣湯。又百合洗法,洗後淡食將養,勿用鹽豉。頭痛者,六十日愈;不痛者,四十日愈;頭眩者,二十日愈。

遍身不仁,針火頑然無知。

不仁者,頑麻不知痛癢。汗下氣血俱虛。不能周流一身,或為寒襲,經絡凝滯。經曰: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,精血少,寒氣上奔,血結心下,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,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,是為屍厥。甘草乾薑湯,桂枝湯加芍藥、乾薑,補中益氣湯,駱龍升麻湯,桂麻各半湯選用。此不仁,與前鬱冒不仁同。

四般壞證犯何逆,傷寒病邪未退,或重感寒,變為溫瘧;或重感風,變為風溫;或再感濕熱,變為溫毒;或重感疫氣,變為溫疫。又太陽病三日,已汗吐下及溫針不解者,此為壞病。言正氣已虛而邪氣留滯,及過經不解,瘥後虛羸少氣,皆名壞證。疾候變易不常,必視其犯何逆以治之。

表證多者,知母麻黃湯;半表者,小柴胡湯、溫膽湯;餘熱不解者,參胡芍藥湯;大渴者,黑奴丸;虛煩者,竹葉石膏湯;諸藥不效者,鱉甲散。

五臟死候巧莫施。

白話文:

陰陽虛實變化,陰陽交合則性命堪虞。

男子痊癒後與女子性交,女子因此生病,稱為陽易;女子痊癒後與男子性交,男子因此生病,稱為陰易。這是指陰陽之氣互相影響,其毒性如同互相傳染一樣。病症表現為身熱,熱氣衝擊胸部,頭昏沉抬不起頭,眼睛佈滿血絲,這是陰陽交感後毒氣上衝的表現。四肢拘緊,下腹部、腰部、胯部疼痛,陰部腫脹,手腳抽搐,陰氣極度衰竭,睪丸縮回腹內,疼痛牽引到陰部,舌頭吐出數寸,脈象離經,則必死無疑。

即使不死,也會百節鬆弛,經脈衰弱,氣血骨髓耗竭,精神恍惚,呼吸和氣力日漸衰弱,無法下床,起居都需他人照料,受病痛折磨多年。張仲景的燒褌散、赤衣散、猳鼠糞湯可以救治此症。陰囊縮回腹內,伴隨陰部劇痛難忍者,單用青竹皮水煎服即可。陰火上衝,面紅如火燒,心煩意悶者,可用八物湯、竹皮逍遙散。四肢拘緊不能伸展者,可用當歸白朮湯,或單用乾薑四兩水煎溫服。

汗出,手足自然伸展,伴有痰涎、惡寒、嘔吐者,可用橘皮竹茹湯。若非因房事而病情復發者,稱為女勞復證,治療方法相同,但多伴有畏寒發熱,可用猳鼠屎、竹皮、燒褌等藥物。體虛者,再加用人參逍遙散。小腹劇痛,厥冷者,可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萸、附子。古書記載:男子勞累尚可恢復,女子勞累則容易致死。陰陽交合後,若發汗後脈搏跳動急促,卻沒有汗液減少,胡言亂語,不能進食,則稱為陰陽交感。

指因性交而陰陽之氣受邪氣侵害,難以區分病情,這是死症。

一次患病百日,經絡如何辨識?

病後未完全康復,調理失當,餘症仍在陽分,醫生卻用瀉下方法攻治陰分;餘症仍在陰分,醫生卻用發汗方法攻治陽分。因此,全身經脈阻塞不通,各個經絡之間失去聯繫,既不像寒證,也不像熱證,想吃吃不下,想睡睡不着,想走走不動,有時又會暫時好轉,但只能睡卧不能行走,口中發苦,服藥即吐,如同邪祟作怪,治療以百合為主,因其能調和百脈。根據汗、吐、下三法加減藥物,或用陶氏柴胡百合湯。

口渴者,可用栝蔞牡蠣湯。百合可用洗淨後再食用,飲食清淡,忌用鹽和醬。頭痛者,六十天痊癒;不痛者,四十天痊癒;頭暈者,二十天痊癒。

全身麻木,針灸火灸均無知覺。

麻木不仁,指對痛癢沒有感覺。發汗後氣血兩虛,不能周流全身,可能是寒邪侵襲,經絡阻塞。經書記載:少陰經脈不通,腎氣虛弱,精血不足,寒氣上衝,血液凝結在心下,陽氣下降,熱氣歸於陰部,與陰氣相互影響,導致全身麻木,稱為屍厥。可用甘草乾薑湯、桂枝湯加芍藥、乾薑、補中益氣湯、駱龍升麻湯、桂枝麻黃各半湯等選用。這種麻木不仁,與先前所述的鬱冒導致的麻木不仁相同。

四種危重病症的辨證施治:傷寒病邪未退,或再次感受寒邪,轉變為溫瘧;或再次感受風邪,轉變為風溫;或再次感受濕熱,轉變為溫毒;或再次感受疫氣,轉變為溫疫。太陽病三日,已用發汗、吐瀉、溫針等方法治療仍無效,這是病症嚴重惡化的表現。指正氣已虛,邪氣留滯,或經絡不通,痊癒後體虛乏力,都稱為危重病症。病情變化無常,必須根據其病症的發展變化來治療。

表證較多者,用知母麻黃湯;半表半里者,用小柴胡湯、溫膽湯;餘熱未解者,用參胡芍藥湯;口渴嚴重者,用黑奴丸;虛煩者,用竹葉石膏湯;各種藥物均無效者,用鱉甲散。

五臟衰竭,巧妙的治療方法也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