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48)
外集·卷三 (48)
1. 傳陽變陰
利半表而溫半里,半表裡極難識,有言身前後者,有言身上下者,有言太陽陽明之間者。小柴胡解少陽之半表裡也,身後為太陽,身前為陽明,少陽居中,或從前,或從後,寒熱莫定,此以身之前後而言也。五苓散分利膀胱之半表裡也,膀胱寒水近陽明燥金,水多則寒,燥多則熱,故亦往來寒熱也,此以太陽陽明之間而言也。理中湯治吐瀉不定,上下之半表裡也,以身之上中下而言。
汗三陰而下三陽。
此皆變法也。三陰不當發汗,常也。然太陰脈浮桂枝湯;厥陰脈浮弦為欲愈,桂麻各半湯以助其勢耳;少陰反發熱脈沉,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;微熱無厥逆諸里證者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之,是三陰未入於臟者,皆可汗之。太陽忌下,常也。有曾汗吐下而小便數大便閉者,太陽陽明,宜大承氣;少陽陽明,小承氣;正陽陽明,調胃承氣,是三陽已入於臟者,皆可下之。胃與大、小腸為三陽,臟乃藏物之臟也。
顛倒六經,非真見不敢;
脈絡貫通故也。《百症》云:均一頭痛身熱也,內實不大便者宜下,外實小便清者宜汗。盡皆不拘常法如此,非真見能如是乎!
反復汗下,有神手何妨。
以表裡邪未淨也。
上一段論傳陽變陰之極,變病變法,推究融會以盡其妙。
白話文:
傳陽變陰
治療半表半裡證,辨證極為困難,有的說病位在身體前後,有的說在上下,有的說在太陽與陽明經之間。小柴胡湯治療少陽半表半裡證,背部屬太陽經,腹部屬陽明經,少陽經居於中間,病邪有時從前,有時從後,寒熱不定,這是從身體前後來辨證。五苓散治療膀胱半表半裡證,膀胱寒水靠近陽明經的燥金之氣,水多則寒,燥多則熱,所以也會出現寒熱往來,這是從太陽與陽明經之間來辨證。理中湯治療嘔吐腹瀉不定,這是指身體上下半表半裡證,從身體上下來辨證。
汗解三陰經,下通三陽經。
這些都是變通的治療方法。一般情況下,三陰經不宜發汗。但是,如果太陰經脈浮,可以用桂枝湯;厥陰經脈浮弦,預示病情將要好轉,可用桂枝與麻黃各半的湯劑來增強療效;少陰經反而是發熱脈沉,則需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;如果只是微熱,沒有厥逆等裡證,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,這些情況都是三陰經病邪尚未深入臟腑,都可以發汗治療。太陽經忌諱下瀉,這是常規。但是,如果已經發汗、吐瀉過,而小便頻數大便閉塞,則太陽陽明經受阻,宜用大承氣湯;少陽陽明經受阻,宜用小承氣湯;正陽陽明經受阻,宜用調胃承氣湯,這些情況都是三陽經病邪已經深入臟腑,都可以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胃和大腸、小腸屬三陽經,臟腑是貯藏五臟之氣的器官。
顛覆六經的治療方法,如果不是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,不敢輕易嘗試;
這是因為經脈是互相貫通的。《百症賦》中說:頭痛發熱,身體疼痛,如果內實大便不通,就應該下瀉;如果外邪實證小便清長,就應該發汗。這些治療方法都不拘泥於常規,如果不是真正懂得其中道理,怎能這樣運用呢!
反覆發汗、下瀉,如果醫者有經驗,也沒有什麼妨礙。
這是因為表裡之邪尚未清除乾淨。
以上是關於傳陽變陰的極端變化,以及針對變證採取的變通治療方法,其精妙之處,需要仔細推敲、融會貫通才能領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