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47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47)

1. 傳陽變陰

取證而不取脈,可汗可下;

脈浮可下,以熱入腑而不大便。借使大便不難,其敢下之乎?脈沉可汗,以熱在表故也,故用溫藥微汗。借使身不發熱,其敢汗之乎?

憑脈而不憑證,似陽似陰。

常法:清高貴客,脈證兩憑;勞苦粗人,多憑外證。又有信一二分證者,又有信一二分脈者,須要臨時參酌。傷寒陽證似陰,陰證似陽,全憑脈斷。

太陽證,裡虛而脈沉,補中宜發;

太陽證,發熱頭疼,脈宜浮而反沉者,裡虛氣衰也。急宜救里,使正氣內強,逼邪自出,四逆湯中用薑、附補中兼發散也。假如里不寒則脈必浮,乃麻黃常證耳。

少陰證,表鬱而反熱,發中宜補。

少陰證,當脈沉,無頭疼,無發熱,今反發熱者,寒邪在表,鬱閉為熱耳。然終無大熱,或下利手足冷為異耳。用麻黃以發表間之熱,熟附以溫少陰之經,加細辛為汗劑之重者,去細辛加甘草為汗劑之輕者。若使寒邪入里,則外必無熱,是四逆證也。噫!太陽、少陰脈沉發熱同,而受病與藥別也,微哉!他如少陰心煩不得眠,或咽瘡聲不出,或咳而嘔渴,或口燥咽乾,腹脹不大便,數證皆熱也,豈可概以溫藥治之耶?

脈伏而必有邪汗當攻,尚非真氣之脫亡;

一手無脈,謂之單伏;兩手無脈;謂之雙伏。雜病得之則危。傷寒表證脈伏,因寒邪鬱閉其脈,冬月麻黃湯,三時羌活沖和湯以汗之,不可誤為陽得陰脈。如里證脈伏,因熱邪陷結而不流通,宜和解,俟病稍減而脈至,乃敢審證輕重下之。

脈無而將欲正汗勿攻,譬如久旱之甘雨。

傷寒病六七日來,別無刑剋證,忽昏昧不省,脈靜或無,此欲作正汗,如久旱將雨之吉兆。喘促無脈者,加味生脈散;中暑脈無者,白虎加參湯;陰躁無脈者,回陽返本湯;下利脈不至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

或因汗下太過無脈者,亦必有正汗,急用四逆湯溫之;脈結者,炙甘草湯;熱厥煩渴無脈者,解毒湯合小柴胡調之;寒厥鬱閉,其脈兩手俱無,亦是好汗相逼,汗出自愈,麻黃附子細辛湯,或麻黃附子甘草湯加人參、五味子,以回陽助汗。諸證服藥,仍前無汗脈不至者皆死;汗出脈續出則愈。

或先溫而後一汗兮身輕,厥陰下利,腹滿身疼,先溫里以四逆湯,後發表以桂枝湯。

或先解而後一攻兮便愈。

太陽證如狂者,表邪未解,熱結膀胱,精采與人不相當,譫語煩躁,先以桂枝湯解其外,後以桃仁承氣攻其里。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滲之。

有表證而反不可汗者焉,必其表之將入於裡;

表證悉具,本可汗也。而發渴脈浮,表將入里,未可汗也。誤汗者,玄武湯救之。

有里證而反不可攻者焉,必其里之未全於腑。

里證悉具,本可下也。若惡寒脈不實,里猶帶表,未可下也。誤下者,理中湯、丸救之。

白話文:

傳陽變陰

不診脈而只看症狀,可以發汗或瀉下。脈象浮而可以瀉下,是因為熱邪進入內臟,導致大便不通。如果大便通暢,就不要瀉下。脈象沉而可以發汗,是因為熱邪在體表,所以用溫和的藥物微微發汗。如果沒有發熱,就不要發汗。

只憑脈象而不看症狀,則難以判斷是陽證還是陰證。

通常情況下,地位高貴的病人,要同時參考脈象和症狀;勞苦的平民,則多參考外在症狀。有些醫生比較相信症狀,有些醫生比較相信脈象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。傷寒病中,陽證類似陰證,陰證類似陽證,完全依靠脈象來判斷。

太陽病,內虛而脈象沉,應補益中焦並使邪氣發散;

太陽病,發熱頭痛,脈象應該浮卻反而沉,這是內虛氣衰。應急救中焦,使正氣內強,逼邪外出,可用四逆湯,其中薑、附子既補益中焦,又能發散。如果裡不寒,脈象必然浮,這是麻黃湯的常見症狀。

少陰病,表邪鬱滯而反而發熱,治療應補益中焦。

少陰病,脈象應沉,沒有頭痛、發熱,現在反而發熱,這是寒邪在體表,鬱結而化熱。但不會有劇烈的高熱,或伴有腹瀉、手腳冰冷等情況。可用麻黃發表散熱,熟附子溫通少陰經,加細辛則為汗劑重方,去掉細辛加甘草則為汗劑輕方。如果寒邪入裡,體表必然沒有發熱,這是四逆病證。唉!太陽病、少陰病脈象都沉而發熱,但致病原因和用藥卻不同,微妙啊!其他像少陰病心煩失眠,或咽喉腫痛聲音嘶啞,或咳嗽並伴有嘔吐口渴,或口乾咽燥,腹脹便秘,這些症狀都是熱證,怎麼能一概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呢?

脈象伏而必有邪氣導致的汗出,這並不是真氣的耗竭;

一隻手無脈,叫做單伏;兩手無脈,叫做雙伏。雜病出現這種情況則很危險。傷寒表證脈象伏,是因為寒邪鬱滯阻塞脈氣,冬天可用麻黃湯,或三時羌活沖和湯發汗,不可誤認為是陽證出現了陰脈。如果裡證脈象伏,是因為熱邪陷結不通,宜用和解的方法,待病情稍減,脈象恢復後,才能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是否瀉下。

脈象無而將要自汗,不要強行攻邪,這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。

傷寒病五六七天後,沒有其他特殊症狀,突然昏迷不醒,脈象平和或無,這是將要自汗的徵兆,如同久旱將雨的吉兆。喘促無脈,加味生脈散;中暑無脈,白虎加參湯;陰虛燥熱無脈,回陽救逆湯;下利無脈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

因汗下過度而無脈者,也必然會自汗,應急用四逆湯溫補;脈象結代,炙甘草湯;熱厥煩渴無脈,解毒湯合小柴胡湯;寒厥鬱閉,兩手無脈,也是好汗將出,汗出則病自愈,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或麻黃附子甘草湯加人參、五味子,以回陽助汗。各種病證服藥後,仍然無汗無脈者都會死亡;汗出脈象恢復則病愈。

有時先溫通後發汗,則身體輕鬆,厥陰下利,腹脹疼痛,先溫補裡證用四逆湯,後發表用桂枝湯。

有時先解表後攻裡則病癒。

太陽病如狂躁者,表邪未解,熱邪結聚膀胱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煩躁不安,先用桂枝湯解表,後用桃仁承氣湯攻裡。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利水。

有表證而反而不能發汗者,一定是表邪將要入裡;

表證俱全,本可以發汗。但如果發渴脈浮,表邪將要入裡,則不能發汗。誤用發汗法,用玄武湯救治。

有裡證而反而不能攻下者,一定是裡證尚未完全到達腑臟。

裡證俱全,本可以攻下。如果惡寒脈象不實,裡證還兼有表證,則不能攻下。誤用攻下法,用理中湯或理中丸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