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44)
外集·卷三 (44)
1. 傷寒雜證
多眠陰盛,而晝寢不厭;
傷寒邪傳陰則多眠,昏昏閉目者,陰主闔也;默默不欲言者,陰主靜也。有太陽證外已解而神將復者,設若胸滿脅痛鼻乾,得汗者,小柴胡湯;脈浮,羌活沖和湯;冬月,麻黃湯。有陽明熱伏於裡而嗜臥者,小柴胡湯。少陰脈沉細,自利慾吐而渴多眠者,四逆湯加人參、茯苓以益陰回陽。
或熱病得汗後,脈沉細,身冷,初覺安靜,漸次昏沉,喜臥不省,亦急與四逆湯,令四肢溫,不爾,有熟睡而死者。合病目合則汗出,風溫常不了了,狐惑精神恍惚,治見各條。惟汗下後酣睡者,為正氣已復,不必藥也。
不眠陽盛,而夜臥不遑。
或終夜煩擾,或晝夜惺惺不眠。未經汗下而不眠,屬陽明初證者,葛根解肌湯;在裡屬心神不清者,大承氣湯。已經汗下不眠,津液干,熱盛陰虛,胃不和也。太陽發汗過多,躁不得眠,欲飲水者即愈。若脈浮而渴,小便難者,五苓散。汗吐下後,懊憹不眠者,梔豉湯。晝夜不眠者,酸棗仁湯。
錯語乾嘔不眠者,解毒湯。譫語,小便淋澀,煩躁少睡者,白虎湯加山梔。挾瘀血者,犀角地黃湯。少陰下利而渴,或因下後不得眠者,豬苓湯。少陰二三日,心煩不眠者,黃連雞子湯。下後陽虛,脈沉無表證,夜靜晝煩不得眠者,宜古姜附湯,或四逆湯加茯苓。汗多者,小建中湯。
傷寒瘥後不眠者,陰氣未復也,梔子烏梅湯,或溫膽湯加竹茹;虛者,十味溫膽湯。精神恍惚者,朱雀丸,古法不眠者,單熟酸棗散;多眠者,單生酸棗散亦好。
常病常法易知,變病變法難詳。
上一段論傷寒雜證,從面至足及眠,逐一詳審,以便問證云。
白話文:
傷寒雜證
睡眠過多是陰氣盛盛的表現,白天也嗜睡不倦。
傷寒邪氣入侵導致陰盛則睡眠過多,昏昏沉沉閉著眼睛,這是陰氣主宰閉合的緣故;默默不說話,這是陰氣主宰靜止的緣故。如果太陽病的表證已經解除,但精神將要恢復,假如伴有胸部滿悶、脅肋疼痛、鼻乾等症狀,能透過發汗治療則使用小柴胡湯;脈象浮的,用羌活沖和湯;冬天則用麻黃湯。如果陽明經的熱邪潛伏於內而嗜睡,則用小柴胡湯。少陰經脈象沉細,自己腹瀉想嘔吐,口渴又嗜睡,則用四逆湯加人參、茯苓來滋陰回陽。
或者熱病發汗後,脈象沉細,身體發冷,一開始感覺安靜,逐漸昏沉,喜歡臥床不起,也應立即服用四逆湯,讓四肢溫暖起來,否則,有熟睡而亡的危險。合病(指兩種以上的病同時存在)眼睛閉合就出汗,風溫病常常反反覆覆,狐惑病精神恍惚,治療方法見各條文。只有發汗後酣睡的,說明正氣已經恢復,不必服藥。
睡眠不足是陽氣盛盛的表現,夜晚睡不好。
或者整夜煩躁不安,或者晝夜都睡不著。未經發汗而失眠,屬於陽明經初期症狀,用葛根解肌湯;如果熱邪在裡,屬於心神不清,用大承氣湯。已經發汗後仍然失眠,津液乾燥,熱盛陰虛,胃失和調。太陽病發汗過多,煩躁不安睡不著,想喝水就能好轉。如果脈象浮而且口渴,小便困難,用五苓散。汗吐下法之後,懊惱不安睡不著,用梔豉湯。晝夜都睡不著,用酸棗仁湯。
錯說話、乾嘔、失眠,用解毒湯。譫語(胡言亂語)、小便淋澀、煩躁少睡,用白虎湯加山梔子。夾雜瘀血的,用犀角地黃湯。少陰經瀉痢伴口渴,或者因為瀉痢後睡不著,用豬苓湯。少陰病二三日,心煩失眠,用黃連雞子湯。瀉下後陽氣虛弱,脈象沉細沒有表證,夜晚安靜白天煩躁睡不著,宜用古薑附子湯,或者四逆湯加茯苓。汗出過多的,用小建中湯。
傷寒病癒後失眠,是陰氣未復的緣故,用梔子烏梅湯,或溫膽湯加竹茹;虛弱的,用十味溫膽湯。精神恍惚的,用朱雀丸,古方治療失眠的,用單味熟酸棗仁散;睡眠過多的,用單味生酸棗仁散也很好。
常見病的治療方法容易掌握,變證的治療方法難以詳盡說明。
以上論述傷寒雜症,從面部到足部以及睡眠情況,都逐一詳細審察,以便於根據病情詢問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