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42)
外集·卷三 (42)
1. 傷寒雜證
俗云搐也。瘛則筋脈急而縮短,瘲則筋脈緩而弛長,急緩之間,筋脈牽引伸縮不定,狀如風癇可畏。多因汗下脾土受傷,木旺風熱熾盛,故手足動搖搐搦。必平木降火,以柴胡、山梔滌熱,防風、羌活祛風,兼佐和血化痰之藥治之,與痓大同,如聖餅子、引風湯、陶氏如聖飲選用。結胸失下有此證者,大承氣湯。
風溫被火瘛瘲,葳蕤湯、火邪湯。經曰:太陽終者,戴眼反折瘛瘲,汗出不流者死。
邪氣勝則心寒而慄也,屬陰;正氣勝則身振而戰也,屬陽。
戰者,身振而動;慄者,心戰而惕。邪氣外與正爭,正氣勝則戰;邪氣內與正爭,邪氣勝則慄。戰則病欲愈,慄則病欲甚。戰屬陽,故一戰搖之間而真陽鼓動,大汗以解,不必藥也。慄屬陰,陰無勝陽之理,故恐懼不戰而承乎陽,於是陽反為陰所制,心寒足蜷,鼓頷厥冷,便溺妄出,不知人事,純乎陰而陽敗,遂成寒證。宜理中、四逆,甚則養正丹,並灸關元穴。
若復躁極而不得臥者,不治。若原系傳經熱證,口燥咬牙,雖厥冷有時溫和,脈大而數,表證慄者,羌活沖和湯;里證慄者,大柴胡湯。
蛔厥卻緣多飢,蟲攻咽及攻胃;
蚘即蛔也。謂之厥者,病屬厥陰,又手足厥逆義也。其人素有食蛔,或因病過飢,蟲逆上咽膈而出。妄發其汗,以致胃冷,長蟲上攻咽膈,胃氣困乏,雖飢不能食,食即吐蛔者,蟲聞食臭氣而出也。外證乍靜乍煩者,蟲或上或止也。又或下利臟寒,則蛔亦上入於膈。然上焦熱而中下焦寒,故雖煩熱消渴便硬,不可遽投涼藥,當先以烏梅丸、理中湯安蛔,然後隨證調之。或煩熱不退者,小柴胡湯。
或熱甚昏瞶,腹脹便閉,或蛔不得安,從大便而出者,大柴胡湯。
狐惑蓋緣失汗,蟲食臟及食肛。
此亦蟲證也,如狐聽冰,猶豫不決之義。初起狀如傷寒,或因傷寒變成。其候四肢沉重,欲食惡聞食氣,欲眠目不能閉,舌白齒晦,面目色變無常。蟲食下部為狐,下唇有瘡,其咽乾;蟲食其喉為惑,上唇有瘡,其聲啞。殺人甚急,皆因汗下失宜,邪熱入腹,以致飲食少而腸胃虛,虛甚則三蟲舉而食人五臟。
食上部者,三黃瀉心湯主之;食下部者,單苦參煎湯淹洗之;食肛門外者,用生艾汁調雄黃末,燒煙燻之,通用黃連犀角湯。治䘌,桃仁湯、金液丹、雄黃銳散。又濕䘌蟲證,與狐惑證同,但專食其臟為異耳。
陰陽發斑總是火,誰知溫毒時毒?
傷寒陽證發斑,謂之陽毒;春溫發斑,謂之溫毒;夏熱發斑,謂之熱毒;時行與暴溫發斑,謂之時毒。名雖不同,同歸於熱。或因當汗不汗,及已汗而熱氣不散,表虛里實而發者;或因當下不下,熱蓄於胃而發者;或因下早熱邪乘虛入胃,傷血不散而發者;或因誤服溫藥,胃熱焦爛而發者。然皆心火入肺,故見紅點於皮毛之間。
白話文:
傷寒雜證
民間俗稱抽搐。瘛瘲(痙攣)時,筋脈緊繃縮短;瘲(抽搐)時,筋脈鬆弛延長。兩種症狀之間急緩不定,筋脈牽引伸縮無常,狀似風癇,令人害怕。多因汗出過多傷及脾土,肝木旺盛,風熱熾盛,導致手足抽搐。治療必須平抑肝木,瀉降心火,可用柴胡、山梔子清熱,防風、羌活祛風,並佐以和血化痰的藥物,與癲癇的治療大體相同,可參考如聖餅子、引風湯、陶氏如聖飲等方劑。若有結胸不通,大便秘結而出現此症者,可用大承氣湯。
風溫夾雜火邪引起的瘛瘲,可用葳蕤湯、火邪湯治療。經書記載:太陽經病症結束時,若出現戴眼反折(眼瞼反轉)和瘛瘲,且汗出不暢,則會危及生命。
邪氣盛則心寒而發慄,屬陰;正氣盛則身體顫抖,屬陽。
顫抖是指身體顫動;發慄是指心中害怕而顫抖。邪氣從外與正氣爭鬥,正氣勝則顫抖;邪氣從內與正氣爭鬥,邪氣勝則發慄。顫抖表示病情將好轉,發慄表示病情將加重。顫抖屬陽,因此一陣顫抖之後,真陽鼓動,大汗淋漓而解,不必服藥。發慄屬陰,陰氣無法戰勝陽氣,因此恐懼不安而不能顫抖,反而被陰氣所制,出現心寒、足蜷縮、頷下厥冷、大小便失禁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純屬陰氣盛而陽氣衰敗,形成寒證。此時應服用理中湯、四逆湯,病情嚴重者則服用養正丹,並灸關元穴。
若病情極度躁擾,無法臥床休息者,則難以治療。若原是經絡傳熱的症狀,口乾舌燥,咬牙,雖然有厥冷但有時又溫和,脈搏有力而頻數,表證發慄者,可用羌活沖和湯;裡證發慄者,可用大柴胡湯。
蛔厥大多由於飢餓所致,蟲體侵犯咽喉及胃部;
蚘就是蛔蟲。所謂厥,是指病症屬厥陰,也是手足厥逆的意思。患者平素有蛔蟲病史,或因疾病導致飢餓,蟲體逆行上犯咽喉,妄自發汗,導致胃寒,蛔蟲上攻咽喉,胃氣虛弱,即使飢餓也不能進食,進食則嘔吐蛔蟲,這是因為蟲體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來。外在症狀時而安靜時而煩躁,是蟲體時而上犯時而停止的緣故。又或者下痢導致臟腑寒冷,蛔蟲也會上犯膈肌。然而上焦熱而中下焦寒,所以即使有煩熱、口渴、便秘等症狀,也不可立即服用寒涼藥物,應先用烏梅丸、理中湯安蛔,然後再根據病情調整治療。若煩熱不退,可用小柴胡湯。
若熱甚昏迷,腹脹便秘,或蛔蟲不能安靜,從大便排出者,可用大柴胡湯。
狐惑症多因汗出過多所致,蟲體侵犯臟腑及肛門。
這也是蟲證,如同狐狸聽見冰塊的聲音,猶豫不決的意思。初期症狀類似傷寒,或因傷寒轉變而來。其症狀為四肢沉重,想吃東西卻聞不得食物的氣味,想睡覺卻不能閉眼,舌苔白膩,齒垢晦暗,面色變化無常。蟲體侵犯下部稱為狐,下唇有瘡,咽喉乾燥;蟲體侵犯喉嚨稱為惑,上唇有瘡,聲音嘶啞。此症危急,多因汗出失宜,邪熱入腹,導致飲食減少,腸胃虛弱,虛弱到極點,則三種蟲子都會出來侵犯五臟。
蟲體侵犯上部者,用三黃瀉心湯治療;蟲體侵犯下部者,用單味苦參煎湯熏洗;蟲體侵犯肛門外部者,用生艾汁調和雄黃末,燒煙熏之,並服用黃連犀角湯。治療䘌(一種皮膚病),可用桃仁湯、金液丹、雄黃銳散。又濕䘌蟲證與狐惑證相似,只是專門侵犯臟腑有所不同。
陰陽發斑都是火熱所致,然而溫毒、時毒又有所不同?
傷寒陽證發斑,稱為陽毒;春溫發斑,稱為溫毒;夏熱發斑,稱為熱毒;時行疫病和暴發溫病發斑,稱為時毒。名稱雖然不同,但都歸屬於熱證。可能是因為該出汗卻不出汗,或已經出汗但熱氣不能散發,導致表虛里實而發斑;或因為該瀉下卻不瀉下,熱邪蓄積於胃而發斑;或因為瀉下過早,熱邪乘虛而入胃,損傷血液不能散發而發斑;或因為誤服溫熱藥物,胃熱焦灼而發斑。但都是心火入肺,因此在皮膚表面出現紅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