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40)
外集·卷三 (40)
1. 傷寒雜證
水利偏前,而後便乾枯。
傷寒內熱則小便閉,今反利者,膀胱主津液,而偏滲於前,宜乎後便乾枯。有瘀血證,小腹硬滿,其人如狂者,抵當湯。有少陰證,厥逆脈沉者,四逆湯,或玄武湯去茯苓。有陽明證,自汗小便利而大便雖硬者,不可攻,宜蜜導法,或豬膽汁灌之。有停水心悸者,茯苓桂甘湯。
膀胱移熱,小便雖濁而不痛;
里和則小便清,裡熱則小便濁。膀胱移熱於小腸則尿血,與赤濁相似,導赤散,或玄胡索散、朴硝二味等分水煎服,或加川芎滲利之劑尤妙。此亦瘀血中之一證也。
腎虛協熱,小便雖數而無餘。
惟虛則小便頻數,唯熱則小便澀滯而不快。有宜溫者,太陽自汗小便數者,雖有表證。不可桂枝重亡津液。誤服厥者,陽不足也,甘草乾薑湯;心煩腳蜷者,血不足也,芍藥甘草湯。有宜下者,譫語自汗小便數者,調胃承氣湯少與之。汗吐下後,小便數大便硬者,大柴胡湯。
陽明汗多,小便數大便硬者,胃強脾約,乃約束津液不行,宜脾約丸。餘瀝遺溺,見後危證。
協熱自利而渴曰腸垢(腸間津汁垢膩),熱甚純下清泉;協寒自利不渴曰鴨溏(清白如鴨屎狀),濕毒有如豆汁。
陽證自利,溏泄身熱,臍下亦熱,作渴尿赤,後重泄下黃赤,故曰腸垢。陰證自利,太陰手足溫,少陰、厥陰手足厥冷,臍下亦冷,不渴,利下清白,故曰鴨溏。熱因表邪入里,挾風則所下必暴;寒乃直中陰經。大法熱宜和解,或攻泄,或利小便;寒宜溫中,或固下焦,俱不宜發汗,令胃氣虛而脹滿作。但自利舊分陽證、陰證,又分協熱、協寒,而治法相同。
然陽證自利,亦必裡氣虛而表熱乘之,乃能自利,雖太陽初證下利亦然,與表邪傳裡協熱下利無異。至於陰即協寒,其證尤顯。所以雲陽證下利誤溫,則發黃、斑出而死。此等支離去處,每為詳辨,庶不惑人。大概裡氣協熱,下利黃赤者,黃芩湯最妙。帶表口渴下利者,柴苓湯。
少陰熱證,渴而下利者,白虎湯。少陰熱證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而下利者,豬苓湯。熱甚口燥心痛,下利純清水者,大承氣湯。潮熱譫語脈滑,有宿食者,大柴胡湯,或陶氏黃龍湯。下利脈和者,內實;下利脈滑,或浮大按之反澀,不欲食者,有宿食,並宜下之。又太陽初傷風,下利不惡寒,頭痛乾嘔,心痞腹痛者,桂枝湯加芫花,或十棗湯。
胃不和,腸鳴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。小便澀大便利者,赤石脂丸。下利頻而溺如常者自止,橘皮竹茹湯調之。合病自利及心痞下利,見各條。裡氣協寒,下利清白,太陰不渴者,理中湯、四逆湯。寒毒入胃者,四逆湯加韭白。少陰自利,虛渴脈微者,白通湯。厥逆無脈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、通脈四逆湯。
白話文:
傷寒雜證
小便一開始很多,後來卻乾枯了。
傷寒內熱導致小便閉塞,現在卻反而腹瀉,這是因為膀胱主管體液,但體液卻偏向前面(小便),所以後面(大便)才會乾枯。如果出現瘀血症狀,小腹硬滿,病人神志恍惚像發狂一樣,就用抵當湯。如果是少陰證,手足厥冷,脈象沉弱,就用四逆湯,或者去掉茯苓的玄武湯。如果是陽明證,自汗、小便量多但大便乾燥,就不能攻邪,應該用蜜糖導瀉的方法,或者灌服豬膽汁。如果出現停水(水腫)和心悸,就用茯苓桂甘湯。
膀胱有熱邪,小便雖然混濁卻不疼痛;
內裡調和,小便就清澈;內裡有熱,小便就混濁。膀胱的熱邪移到小腸,就會尿血,和赤色混濁的尿液類似,可以用導赤散,或者玄胡索散、朴硝各半量水煎服,或者加入川芎等利水滲濕的藥物效果更好。這也是瘀血症狀的一種。
腎虛夾雜熱邪,小便雖然次數多,但尿量少。
單純虛弱,小便會頻數;單純有熱,小便則會澀滯不暢。適合溫補的,例如太陽經證候的自汗、小便數,雖然有表證,但不能用桂枝湯,以免耗傷津液。誤服了導致厥逆的藥物,是陽氣不足,用甘草乾薑湯;心煩意亂、腳蜷縮,是血不足,用芍藥甘草湯。適合下瀉的,例如神志不清、自汗、小便數,用調胃承氣湯,但劑量要少。汗、吐、下法之後,小便次數多但大便乾燥,用大柴胡湯。
陽明經證候汗多,小便次數多,大便乾燥,是胃氣強盛,脾氣收斂,導致津液運行受阻,用脾約丸。小便餘瀝遺溺,見於危急證候之後。
夾雜熱邪而腹瀉且口渴,稱為腸垢(腸道津液污穢);夾雜寒邪而腹瀉但不口渴,稱為鴨溏(大便清白像鴨糞一樣),濕毒像豆漿一樣。
陽證腹瀉,大便溏瀉,身體發熱,臍下也發熱,口渴,小便赤色,大便下瀉黃赤色,所以稱為腸垢。陰證腹瀉,四肢溫暖,少陰、厥陰經脈部位四肢厥冷,臍下也發冷,不口渴,大便下瀉清白,所以稱為鴨溏。熱證是因為表邪入裡,夾雜風邪,所以下瀉會很急;寒證是直接侵犯陰經。治療大法是熱證用和解、攻泄或利尿的方法;寒證用溫中、固下焦的方法,都避免發汗,以免耗傷胃氣而導致脹滿。但腹瀉本身就分陽證、陰證,又分夾雜熱邪、夾雜寒邪,治療方法卻是相似的。
然而陽證腹瀉,也一定是裡氣虛弱,表熱乘虛而入,才會腹瀉,太陽經初期證候的腹瀉也是如此,與表邪傳裡夾雜熱邪而腹瀉沒有區別。至於陰證就是夾雜寒邪,其證狀更明顯。所以說陽證腹瀉誤用溫熱藥物,就會發黃、長斑而死亡。這些支離破碎的地方,要仔細辨別,才能避免迷惑人。總的來說,裡氣夾雜熱邪,大便下瀉黃赤,黃芩湯最好。兼有表證、口渴、腹瀉,用柴苓湯。
少陰經熱證,口渴且腹瀉,用白虎湯。少陰經熱證,咳嗽、嘔吐、口渴,心煩失眠且腹瀉,用豬苓湯。熱邪很重,口乾舌燥,心痛,腹瀉清澈的水樣便,用大承氣湯。潮熱、神志不清、脈象滑數,有宿食,用大柴胡湯,或者陶氏黃龍湯。腹瀉,脈象和緩,是內有實邪;腹瀉,脈象滑數,或者浮大而按之反而澀滯,不想吃東西,是有宿食,都應該用下瀉的方法。還有太陽經初期傷風,腹瀉不惡寒,頭痛、乾嘔、心下痞滿、腹痛,用桂枝湯加芫花,或者十棗湯。
胃不和,腸鳴腹瀉,用生薑瀉心湯。小便澀滯,大便通暢,用赤石脂丸。腹瀉頻繁但小便正常,會自行停止,用橘皮竹茹湯調理。合病(兩種以上疾病同時發生)的腹瀉和心下痞滿、腹瀉,見於各條。裡氣夾雜寒邪,大便下瀉清白,不口渴,用理中湯、四逆湯。寒毒入胃,用四逆湯加韭白。少陰經腹瀉,虛弱口渴,脈象微弱,用白通湯。厥逆無脈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、通脈四逆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