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39)

1. 傷寒雜證

即以理中湯加陳皮調之,或藿香正氣散加官桂倍枳殼、茯苓、木瓜,吞蘇合香丸。如發熱頭腹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

大便閉本里熱,而帶表屬陰未可攻下;

論云:陽結能食,不大便者,即裡熱證,言陽氣固結於腸胃。蓋病邪在表則大便如常,邪傳入腸胃之裡,謂之正陽明病。潮汗閉澀,滿渴狂譫,尺脈實者,諸承氣湯選用。如脈浮帶嘔,舌上白苔者,知邪未全入腑,猶屬半里,所謂嘔家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,舌上白苔未可攻者是也,宜與小柴胡湯,和其榮衛,通其津液,得微汗而自解。然有數日不大便而煩悶甚者,雖尚有些表證,亦當與大柴胡湯,或小承氣湯微潤之。

又陽明證汗多,小便利而大便硬,或發汗利小便多而大便硬者,皆津液內竭,宜蜜導之。大便硬小便數者,乃為脾約,宜麻子仁丸。大便堅小便少者,未可攻,津液未充,候其小便自如,乃可攻也。當問病人一日小便幾行,若如常,當知氣已下行,大便不久自出。要知古人審用轉藥,若欲行大承氣湯,當先一日用小承氣湯,候其腹中轉矢氣。

轉氣者,腹中響而放屁,知其有燥糞,臭者有宿食,宜攻之。若不轉矢氣者,必先硬後溏,勿攻之。《金匱》云:六七日無所苦,不可攻。下之早,熱氣乘虛入胃,重者必死。又便閉屢下不通者,須吐以提之。陰結脈沉遲,不渴不食,身重如石且冷,大便硬而艱難,非燥糞也,乃陰寒固結於胃,血氣凝滯而閉塞也,宜四物湯、附子湯,或金液丹、古半硫丸、五積散。如久不大便而脈反微澀者,裡虛甚也,急以黃耆建中湯救之。

又有食滯脾及血燥而不大便者,當於雜病傷食及燥門求之。

小便閉本下熱,而亡津屬陰難以滲疏。

傷寒邪在表則小便利,入里下焦有熱,引飲過多,小腹脹硬,小便閉者,脈浮,五苓散;脈沉,豬苓湯。大便乍難乍易而小便不利者,內有燥屎,大承氣湯。若陽明汗多,或發汗,胃中津幹不利者,切忌疏滲,待其津液還而自通可也。汗下後,發熱項強,頭頂心痛,無汗,小便不利者,三白薑棗湯。

半表證,小柴胡湯去芩加茯苓。譫語身重者,柴胡龍骨牡蠣湯。少陰脈沉,小便不利者,玄武湯,或四逆湯加茯苓。少陰腹滿痛,便膿血,小便不利者,桃花散。又陰毒下利,小便不利,囊縮小腹痛欲死者,急與返陰丹暖藥服之。若用寒涼之藥,陰氣伏蓄小腹有至死者。或見小便不利,以炒鹽熨臍下,陰氣不散,被熱物熨之,冷氣衝心,亦有致死者。

凡小便閉而厥逆,頭汗出者,陽脫關格,不治。水證、黃證、風溫小便不利,見前。

水難陰虛,而陽邪湊襲;

小便難者,出不快也。經曰:陽入陰分,則膀胱熱而小便難。惟陰分虛而陽熱乘之,不可強利,必小便黃赤者,乃可萬全,木通湯利之。如太陽汗不止者,桂枝湯加附子。陽明傷風,嗜臥身黃者,小柴胡湯加茯苓。

白話文:

傷寒雜證

若病人以理中湯加陳皮調理,或用藿香正氣散,加倍官桂、枳殼、茯苓、木瓜,並服用蘇合香丸。如果發熱且頭腹疼痛,則使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
大便秘結,若屬裡熱,但兼有表證屬陰,則不可攻下;

古人說:陽氣結聚,能吃東西卻不大便,這是裡熱的表現,意思是陽氣阻塞在腸胃。因為病邪在表,大便通常正常;邪氣傳入腸胃裡,則稱為正陽明病。若出現潮熱、汗少、尿少、口渴、神志不清,尺脈實數,則可選擇各種承氣湯。如果脈浮,並伴有嘔吐,舌苔白,則說明邪氣尚未完全進入腑臟,尚屬半表半裡,所謂「嘔吐的病人即使有陽明證,也不可攻下,舌苔白也不可攻下」,宜用小柴胡湯,調和營衛,通利津液,使其微微出汗而自愈。但若數日不大便,煩悶嚴重,即使尚有些表證,也應使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輕瀉。

此外,陽明證的病人汗多,小便通暢而大便秘結,或發汗利尿後大便秘結,都是體內津液耗竭,宜用蜂蜜潤腸。大便秘結,小便頻數,是脾臟收斂過度,宜用麻子仁丸。大便堅硬,小便量少,則不可攻下,因津液未充盈,需待小便恢復正常後才能攻下。應詢問病人一天小便幾次,如果正常,則知道氣機已下降,大便不久就會自行排出。要知道古人善於運用轉藥法,若要使用大承氣湯,應先一日服用小承氣湯,觀察腹部是否排出氣體。

排出氣體,是指腹部發出響聲並放屁,說明腸中有燥結的糞便,有臭味則表示有宿食,宜攻下。若沒有排出氣體,則必然先硬後軟,不可攻下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六七日沒有任何痛苦,不可攻下。過早攻下,熱邪乘虛而入胃,嚴重者必死。又便秘多次攻下不通者,需要先催吐以提昇陽氣。若脈象沉遲,不渴不食,身體沉重如石且冰冷,大便堅硬難解,這不是燥屎,而是陰寒阻塞於胃,氣血凝滯而閉塞,宜用四物湯、附子湯,或金液丹、古半硫丸、五積散。若久不大便,脈象反而微弱澀滯,這是裡虛嚴重,應急用黃耆建中湯救治。

還有因食滯傷脾或血燥而致便秘者,應參考雜病傷食及燥結的治療方法。

小便不通,本為下焦有熱,但因津液耗損屬陰,難以通利。

傷寒邪氣在表,小便則通暢;邪氣入裡下焦,有熱,飲水過多,小腹脹硬,小便不通,脈浮者,用五苓散;脈沉者,用豬苓湯。大便時通時不通,小便不利,是腸內有燥結的糞便,用大承氣湯。若陽明證汗多,或因發汗,胃中津液乾燥不利,則切忌使用利尿滲濕的藥物,待其津液恢復後自然會通暢。汗下之後,發熱、項強、頭痛,無汗,小便不利,用三白薑棗湯。

半表半裡證,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。神志不清、身體沉重,用柴胡龍骨牡蠣湯。少陰證脈沉,小便不利,用玄武湯,或四逆湯加茯苓。少陰證腹滿疼痛,排膿血,小便不利,用桃花散。又陰寒毒邪引起下痢,小便不利,陰囊縮小,小腹疼痛欲死,應急用返陰丹等溫熱藥物。若使用寒涼藥物,陰氣會蓄積於小腹,嚴重者會死亡。或見小便不利,可用炒鹽熨貼臍下,若陰氣未散,再用熱物熨貼,冷氣衝擊心臟,也會致死。

凡小便不通而厥逆,頭部出汗,是陽氣脫陷,危重症狀,難以治療。水腫、黃疸、風溫導致的小便不利,前面已有論述。

水腫屬於陰虛,而陽邪侵襲;

小便困難,是指排尿不暢。經書說:陽氣進入陰分,則膀胱熱而小便困難。只有陰分虛弱,陽熱乘之,不可強行利尿,必須小便黃赤,才能萬無一失,用木通湯利尿。如果太陽證汗出不止,用桂枝湯加附子。陽明證傷風,嗜睡、身體發黃,用小柴胡湯加茯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