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37)
外集·卷三 (37)
1. 傷寒雜證
悸,動也。心膈間客邪乘之,築築然觸動。如人將捕,即怔忡意也。有水停心下,頭眩身搖,厥而悸者,滲其水而悸厥自定。有神氣素虛,心中空耗不能自持者。有汗下後內虛而悸者,比之素虛者尤甚,須先定其氣,而後治其悸。大約先煩後悸者為虛,小建中湯、玄武湯、脈代者,炙甘草湯入酒少許;汗後冒眩者,桂枝甘草湯。
先悸後煩者為熱,小柴胡湯;喜嘔,譫語,大便難看,小柴胡湯加大黃、或加芒硝少許;譫語,小便不利者,柴胡龍骨牡蠣湯;小便赤者,五苓散。
胸滿多帶表肌證,胸滿者,未經下而胸膈氣寒滿悶,非心下痞氣,亦非結胸也。蓋外邪自皮毛傳入胸中,少陽所屬,半表裡證也,柴梗湯主之。譫語身痛者,柴胡龍骨牡蠣湯。有痰氣逆上搶心者,梔豉湯,或加甘草、生薑。誤下脈促者,桂枝湯去芍藥。喘者,麻杏甘石湯。胃虛者,半夏瀉心湯。
滿硬便閉屬臟者,方可議下。尋常胸膈不利,多挾痰氣食積者,柴陳湯、枳梗湯調之。
脅滿半居表裡間。
脅滿,非腹中滿也,乃脅肋下脹滿,半表半裡之間,多耳聾乾嘔,寒熱往來,默默不欲食,少陽所主,小柴胡湯和之。如太陽未罷,項強者,小柴胡加乾葛。陽明便閉舌苔者,柴梗湯。挾痰熱者,柴梗半夏湯。有水證及臟結脅滿者,見各條。
腹脹里有邪,陽閉潮而陰利厥;腹脹里未淨,吐下實而汗後虛。
傷寒外邪,自表分皮膚肌肉,而入於胸膈脅肋,為半表裡,直至傳入胃腑,乃為入里。是腹脹雖屬太陰,而里證尚淺,未全入腑,猶宜和之。惟腹滿硬不減,咽乾口燥,便閉者,乃陽邪入里,方可下之。若腹滿濡時減,吐利厥冷者,乃里寒陰證,速宜溫之。又汗後滿者,外已解而里亦不實,乃脾胃津液不足,氣澀不通,壅而為滿,宜厚朴半夏甘參湯以溫散之。
吐下後滿者,表邪未淨,乘虛入里,以致上下氣不通和,宜大柴胡湯加厚朴量下之,或梔子厚朴湯量吐之。合病脹者,身重痛,口頑麻,白虎湯加減。通用,柴梗湯、柴梗半夏湯。凡脹滿,忌用白朮閉氣。如腹脹,喘而不尿;脈澀者死。
腹痛熱閉冷利,皆邪入里相搏;
寒熱邪氣入里,與正氣相搏則腹痛。陽證不可按揉,大便閉者為熱。表證誤下,表裡俱病者,桂枝加芍藥湯,甚者加大黃。半表裡證者,小柴胡湯去芩加白芍。表裡俱熱者,大柴胡湯。繞臍腹痛滿實,手不可近而便閉者,內有燥屎也,大承氣湯。經曰:痛隨利減是也。熱厥泄瀉者,四逆散。
上熱下寒欲吐者,黃連湯。虛煩者,梔豉湯加厚朴、枳實。陰證可按與揉,痛無休息,腸鳴而大便利者為冷。太陰理中湯、黃耆建中湯;少陰四逆湯、玄武湯;厥陰正陽散、當歸四逆湯。太陰連小腹痛甚,自利不止者難治。又大腹屬太陰,臍腹屬少陰,臍下屬厥陰,多有挾食積與痰火者。
白話文:
傷寒雜證
心悸是心臟跳動不安。心膈之間受到外邪侵犯,會感到心臟撲通撲通地跳動,像要被人抓住一樣,這就是怔忡。如果心下有水停滯,導致頭暈、身體搖晃、手腳厥冷並伴隨心悸,就要先去除積水,心悸和厥冷自然就會好轉。有些人天生氣血虛弱,心中空虛無力,無法自行調控;也有些人汗出後體內虛弱而心悸,這種情況比先天虛弱者更嚴重,必須先調理元氣,然後再治療心悸。總體來說,先煩躁後心悸是氣虛,可用小建中湯、玄武湯治療;脈象遲緩者,用炙甘草湯加少許酒;汗出後頭暈目眩者,用桂枝甘草湯。
先心悸後煩躁是熱證,可用小柴胡湯;如果伴有嘔吐、神志不清、大便困難,可在小柴胡湯中加些大黃或芒硝;如果伴有神志不清、小便不利,用柴胡龍骨牡蠣湯;小便赤黃者,用五苓散。
胸悶多伴有表證,胸悶者,如果尚未發汗而胸膈因為寒邪入侵而氣機阻滯、悶脹,這不是心下痞滿,也不是結胸,而是外邪從皮膚毛髮入侵胸中,屬於少陽經的病症,是半表半裡的證候,用柴梗湯治療。神志不清、全身疼痛者,用柴胡龍骨牡蠣湯;痰氣逆上,衝擊心臟者,用梔子豉湯,或加些甘草、生薑。如果誤用下瀉藥物導致脈象快速者,用桂枝湯去芍藥。呼吸困難者,用麻杏甘石湯;胃氣虛弱者,用半夏瀉心湯。
腹部脹滿堅硬、大便秘結屬於臟腑病變,才可以考慮瀉下。一般的胸膈不適,多半夾雜痰氣、食積,可用柴胡陳皮湯、枳實薤白湯調理。
脅肋部脹滿介於表裡之間。
脅肋脹滿,不是指腹部脹滿,而是指脅肋下方脹滿,屬於半表半裡,常伴有耳聾、乾嘔、寒熱往來、默默不語、不想吃東西等症狀,屬於少陽經的病症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太陽經的病證尚未痊癒,且伴有項強(頸項僵硬),可在小柴胡湯中加入葛根;如果屬於陽明經的大便秘結,舌苔厚膩,可用柴梗湯;如果伴有痰熱,用柴梗半夏湯。如有水腫或臟腑結塊導致脅肋脹滿,則參考其他條文。
腹部脹滿,裡邊有邪氣,陽氣閉塞而陰寒泄瀉,手腳厥冷;腹部脹滿,裡邊邪氣未清,嘔吐瀉下,之後又因出汗而虛弱。
傷寒外邪先從皮膚肌肉侵入,再進入胸膈、脅肋,屬於半表半裡;如果繼續發展,侵入胃腑,則為入裡。因此,腹部脹滿雖然屬於太陰經,但裡證尚淺,尚未完全進入腑臟,還應該採取調和的治療方法。只有腹部脹滿堅硬不減輕,咽喉乾燥口渴,大便秘結時,才是陽邪入裡,才能考慮瀉下。如果腹部脹滿,有時減輕,伴有嘔吐、腹瀉、厥冷,這是裡寒陰證,應該迅速溫暖治療。另外,汗出後腹部脹滿,是表證已解而裡證也不實,而是脾胃津液不足,氣機阻滯不通,壅塞而致脹滿,應該用厚朴半夏甘草湯溫散治療。
嘔吐瀉下後腹部脹滿,是表邪未淨,乘虛而入裡,導致上下氣機不通,應當用大柴胡湯加厚朴瀉下,或用梔子厚朴湯促使嘔吐。如果同時伴有腹部脹滿,身體沉重疼痛,口唇麻木,可用白虎湯加減。一般情況下,可用柴梗湯、柴梗半夏湯治療。各種脹滿,都忌用白朮,以免閉塞氣機。如果腹部脹滿,呼吸困難而不排尿,脈象澀滯,則預後不良。
腹痛伴有裡熱便秘或裡寒泄瀉,都是邪氣入裡互相搏結。
寒熱邪氣入裡,與正氣相搏就會腹痛。陽證不能按揉,大便閉結是熱證。表證誤用瀉下藥物,表裡俱病者,用桂枝加芍藥湯,病情嚴重者加大黃。半表半裡證候,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白芍;表裡俱熱,用大柴胡湯。繞臍腹痛,脹滿堅實,手不能觸摸,大便閉結,是腸道內有乾燥糞便,用大承氣湯。經書上說:疼痛隨著通利而減輕。熱證引起的厥冷和腹瀉,用四逆散。
上焦熱下焦寒,想嘔吐者,用黃連湯。虛煩者,用梔子豉湯加厚朴、枳實。陰證可以按揉,疼痛不止,腸鳴音響亮,大便通暢者是寒證。用太陰經的理中湯、黃耆建中湯;少陰經的四逆湯、玄武湯;厥陰經的正陽散、當歸四逆湯。太陰經病變,連小腹部疼痛劇烈,腹瀉不止,難以治療。此外,大腹部屬於太陰經,臍腹部屬於少陰經,臍下部屬於厥陰經,常伴有食積和痰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