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36)
外集·卷三 (36)
1. 傷寒雜證
若未經下而胸滿者,乃半表裡吐證,不可誤作結胸。
痞氣下早而虛滿,硬濡噦利更易安。
傷寒半表證,下早而邪入於中焦太陰之分,而成痞氣,按之濡而不痛,比之結胸更輕。有胸滿而硬,嘔吐下利者,裡實有水也,大柴胡湯。心痞引脅下痛,乾嘔者,十棗湯。汗出惡寒者,附子瀉心湯。有胸滿而濡,脅肋脹滿者,虛邪氣聚耳,小柴胡湯加乾薑、牡蠣各一錢。胃虛氣逆者,半夏瀉心湯。
有心痞噦噫者,胃不和也,汗出,脅有水聲雷鳴者,生薑瀉心湯。心痞噦噫不止者,旋覆代赭石湯。有下利者,裡虛也,穀不化腹鳴者,甘草瀉心湯。或已數下,表邪入里干於腸胃,遂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,謂之表裡不解,桂枝人參湯。下利不止者,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又結胸、痞氣,關脈皆沉,如關浮惡熱心痞者,乃肝熱,非痞也,三黃瀉心湯。
心痞而口渴溺澀,服瀉心湯不效者,乃停水,非熱痞也,五苓散。凡痞氣服諸瀉心湯,而熱不除者,亦須大陷胸湯、丸下之。但結胸與痞雖宜下,如脈浮惡寒有表者,須柴胡桂枝湯,或柴陷湯解表,必表證悉罷,關尺沉滑緊實者,方可下之。下後病猶不退者,乃下虛氣逆上攻,枳實理中丸和其胃氣。
初起未成痞結之際,虛者亦宜枳實理中丸,實者枳梗湯、檳榔湯疏氣,然後隨證用藥。胃冷厥逆者,俱宜理中四逆和胃,待日久邪不退而後議下。是結胸、痞氣始末用藥俱同,但中間用藥略有輕重之殊耳,不識前輩分陰陽二證謂何。陶氏又以傷風為陽,傷寒為陰;王氏又以痞氣乃陰證有表者,皆於理未協。
要之皆傳經陽證,但下後胃寒而用藥有宜溫者,若邪盛胃實,方可寒涼下之,二證皆然。且考《傷寒論》正文云: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,成結胸,心下痞硬。入里則為痞氣,初未嘗分陰陽也。
設有陰證誤下,不死而結胸、痞氣者,亦當以陰毒結胸法治,安敢又用三黃瀉心等劑耶!以此論之,謂陰陽二證俱有結胸痞氣則可,謂陽證為結胸,陰證為痞氣則不可,又用寒涼藥治陰證,尤不可,知者裁之。又心下妨悶,不滿不硬者,謂之支結。表未解者,柴胡桂枝湯。胸脅滿而微結者,小柴胡加乾薑、牡蠣各一錢。
表裡俱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。
客熱懊憹時發躁,懊憹,心中不自如也,比躁更甚。表證誤下,陽氣內陷,心下固硬者,則為結胸。胃氣空虛,客熱在膈,短氣煩躁,微疼,則為懊憹。將成結胸者,宜大、小陷胸湯。但懊憹,煩不得眠,飢不能食,頭汗出而不結胸者,梔豉湯。腹脹,坐臥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。
渴者,白虎湯。陽明證下後懊憹者,內有燥糞,猶宜承氣湯下之。懊憹小便難者,必發黃,茵陳湯,內虛動悸必生煩。
白話文:
傷寒雜證
如果沒有經過瀉下治療,卻出現胸悶的症狀,這是半表半裡兼有嘔吐的病症,不能誤認為是結胸。
痞氣瀉下得早,但仍然感到虛弱且腹部飽滿,按壓腹部感覺柔軟而無痛,大便溏瀉更容易痊癒。
傷寒病初期,症狀偏表,瀉下得早,邪氣卻進入中焦脾胃的部位,形成痞氣,按壓腹部感覺柔軟而不疼痛,比結胸症狀輕些。如果出現胸悶且腹部堅硬,伴有嘔吐腹瀉,這是裡實有水的症狀,應服用大柴胡湯。心下痞滿牽引脅肋下疼痛,伴有乾嘔的,服用十棗湯。汗出惡寒的,服用附子瀉心湯。胸悶且腹部柔軟,脅肋脹滿的,是虛邪之氣聚集,服用小柴胡湯加乾薑、牡蠣各一錢。胃氣虛弱,氣逆的,服用半夏瀉心湯。
心下痞滿,呃逆頻繁,這是胃不和諧的表現,伴有汗出,脅肋部有水聲如雷鳴,服用生薑瀉心湯。心下痞滿,呃逆不止,服用旋覆代赭石湯。出現腹瀉的,是裡虛的表現,穀物不能消化,腹部鳴響的,服用甘草瀉心湯。或者已經瀉下數次,表邪入裡侵犯腸胃,導致腹瀉並伴有心下痞滿堅硬,這是表裡未解的症狀,服用桂枝人參湯。腹瀉不止的,服用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又,結胸、痞氣的病症,寸口脈皆沉弱,但如果寸口脈浮,惡寒、心下痞滿,這是肝熱所致,而非痞氣,服用三黃瀉心湯。
心下痞滿且口渴,小便不利,服用瀉心湯無效的,這是水停滯的症狀,而非熱邪引起的痞滿,服用五苓散。凡是痞氣服用各種瀉心湯,而熱症未除的,還需要服用大陷胸湯或丸劑瀉下。但是結胸和痞氣雖然都應該瀉下,如果脈浮惡寒,還有表證的,必須先用柴胡桂枝湯或柴胡大陷胸湯解表,等到表證完全消失,寸口脈和尺脈沉而滑利,緊實有力,才可以瀉下。瀉下後病情仍未好轉的,這是瀉下過度導致虛弱,氣逆上攻,服用枳實理中丸調理胃氣。
疾病初期,尚未形成痞塊或結塊時,虛弱者也應該服用枳實理中丸,實證者服用枳實湯、檳榔湯疏通氣機,然後再根據具體症狀用藥。胃寒厥逆的,都應該用理中湯、四逆湯溫補胃氣,等到時間久了,邪氣沒有退卻,才可以考慮瀉下。結胸、痞氣的治療,始末用藥都相同,只是中間用藥的輕重略有不同而已,不明白前輩所說的陰陽二證指的是什麼。陶氏又把傷風歸為陽證,傷寒歸為陰證;王氏又認為痞氣是陰證,但有表證,這些說法都不太符合道理。
總之,這些都是經絡陽證,但瀉下後胃寒,用藥就應該溫補,如果邪氣盛,胃實,才可以服用寒涼藥物瀉下,這兩種證型都是這樣。而且參考《傷寒論》原文說:太陽少陽同時生病,反而瀉下,就會形成結胸,心下痞滿堅硬。入裡則為痞氣,本來就沒有分陰陽。
假如誤把陰證當成陽證瀉下,不死而形成結胸、痞氣,也應該用治療陰毒結胸的方法治療,怎麼還能用三黃瀉心湯等藥物呢!根據這個道理,說陰陽兩種證型都有結胸痞氣是可以的,說陽證是結胸,陰證是痞氣就不可以,更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陰證,這點懂的人自然會明白。又,心下感覺堵塞,不滿不硬的,稱為支結。表證未解的,服用柴胡桂枝湯。胸脅部飽滿且略微結塊的,服用小柴胡湯加乾薑、牡蠣各一錢。
表裡都未解的,服用桂枝人參湯。
客熱引起的懊憹,時發時止,煩躁不安,懊憹,心中不舒服,比煩躁更厲害。表證誤下,陽氣內陷,心下堅硬的,就是結胸。胃氣虛弱,客熱停留在膈膜,氣短煩躁,略微疼痛的,就是懊憹。將要形成結胸的,應該服用大、小陷胸湯。但是懊憹,煩躁睡不好,飢餓卻吃不下,頭部出汗,但沒有結胸的,服用梔豉湯。腹部脹滿,坐臥不安的,服用梔子厚朴湯。
口渴的,服用白虎湯。陽明證瀉下後出現懊憹的,腸道內有燥結的糞便,還應該服用承氣湯瀉下。懊憹且小便困難的,一定會發黃,服用茵陳湯,內虛則心悸,必然會煩躁不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