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33)

1. 傷寒雜證

噦噎皆因水寒相搏,噦即乾嘔,聲更重且長耳;噎乃胸間氣塞不通。胃脈浮則為噎,滑則為噦。皆因胃氣本虛,汗下太過,或復飲冷,水寒相搏,胃虛氣逆而上,理中湯加肉桂、丁香以散寒下氣,茯苓、半夏以消水。噦不止者,橘皮乾薑湯、橘皮竹茹湯。間有熱邪壅鬱,上下之氣不得通者,俱小柴胡加生薑和之。

熱甚便難者,小承氣下之;便軟者,諸瀉心湯選用。溫病發渴飲冷作噦者,升麻葛根湯加茅根。凡嘔、噦,必用半夏散結氣也,用竹茹澀胃解煩也,用生薑散逆氣也。嘔、噦、呃皆因氣逆,故姜為嘔家聖藥,熱者烏梅丸代之。

呃逆亦有陰陽兩端。

舊以為咳嗽之咳,俗又以為口吃之吃。虞花溪考韻書,𩚚與呃通,乃氣逆上之名。又有以呃逆為噦者,噦出聲然後吸,呃逆入聲,逆盡然後呼,出入呼吸不同。兼嘔、噦者,本於胃,呃逆本於肺。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,故寒氣加新谷,氣相忤逆而復於胃,故噫噫有聲。所以丹溪力辨乃相火自臍下直上衝胸,交於厥陰,水火相搏而作聲也。

陽證,發熱口苦胸滿脈弦數,小柴胡湯加竹茹。小便閉加茯苓、或豬苓湯;大便閉者,調胃承氣湯。少陰證失下,腹滿便閉,或純下清水,呃逆者,小承氣湯。陽明身熱口渴,胸滿煩躁,脈洪數,呃逆者,火沖肺也,甘草瀉心湯。陰證,便軟胃寒,或因吐下虛極,惡寒脈細者,橘皮乾薑湯。

內寒厥冷者,羌活附子湯、丁香柿蒂散,調蘇合香丸。胃寒飲水相搏者,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。手足厥冷者,小橘皮湯。胸滿虛煩者,大橘皮湯。凡呃逆,藥中俱宜陳皮、竹茹、薑汁。此證有欲作正汗,陰陽升降而然者,即愈。又有食積而致者、小便閉澀及痰水上衝者,腹滿不得小便及脈見沉微散者死。

以上嘔、噦、呃逆大同,水氣表裡俱有此五證。

衄血熱迫於鼻,動經則為厥竭不治;

經絡中熱盛逼血,從鼻出者,為衄,多屬太陽,名曰陽血。點滴不成流者,表猶未解,當用辛涼之藥解表,九味羌活湯加赤芍,或升麻葛根湯加黃芩,或麻黃升麻湯、雙解散;渴者,五苓散;煩者,竹葉石膏湯,以散經中之邪。仲景云: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是也。

如無表證,衄血成流,及因汗而得衄,或下又見血者,不治自愈。不止者,犀角地黃湯、陶氏生地芩連湯、黃芩湯、茅花湯,外用冷水浸紙貼太陽穴,紙熱又換,或用百草霜、胎髮燒灰吹入鼻中。九竅出血亦效。凡衄不宜即止,恐余血入胃,著於上焦為血結胸證。

直中少陰證,熱行於里,先熱後厥無汗,亦陰證似陽也,醫不能識,強發其汗,必動其經,外則筋惕肉瞤,內則伏熱逼血從耳目而出,或從口鼻而出,名曰陰血,是為下厥上竭,不治。但厥為下厥,血出於上為上竭。輕者黃芩湯加生地之類,或當歸四逆湯、黑錫丹救之。動經與鼻衄,微有不同如此。

白話文:

傷寒雜證

嘔吐、乾嘔和呃逆都是因為水寒相搏,或者胃氣虛弱造成的。乾嘔是指乾嘔的聲音較重且時間較長;呃逆則是胸間氣體阻塞不通。胃脈浮則為呃逆,胃脈滑則為乾嘔。這些都因為胃氣原本虛弱,或者因為過度汗出、服用寒涼食物,導致水寒相搏,胃氣虛弱逆上而引起。治療可以用理中湯加肉桂、丁香來散寒降氣,再加茯苓、半夏來消水。如果乾嘔不止,可以用橘皮乾薑湯或橘皮竹茹湯。如果伴有熱邪壅鬱,氣機不通,則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生薑。

如果病情嚴重,大便不通暢的,可以用小承氣湯;如果大便稀軟,則需選用諸瀉心湯。溫病導致口渴,飲冷水後出現乾嘔的,可以用升麻葛根湯加茅根。凡是嘔吐、乾嘔,都必須用半夏來散結氣,用竹茹來澀胃解煩,用生薑來散逆氣。嘔吐、乾嘔、呃逆都是因為氣逆,所以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,如果是熱證,則可用烏梅丸替代。

呃逆也有陰陽兩種類型。古人將咳嗽的「咳」和口吃的「吃」與呃逆混淆。但經考證,「呃」與「呃逆」相通,都是氣逆上衝的表現。有人將呃逆等同於乾嘔,但乾嘔是先有聲音然後吸氣,呃逆是先吸氣然後發出聲音,呼吸方式不同。嘔吐和乾嘔起源於胃,呃逆起源於肺。食物進入胃後,胃氣上注於肺,如果寒氣遇上新食物,氣機相衝逆流回胃,就會發出呃逆的聲音。也有人認為是相火從臍下直衝胸部,與厥陰交會,水火相搏而發出聲音。

陽證表現為發熱、口苦、胸悶、脈弦數,可用小柴胡湯加竹茹。如果小便不通,加茯苓或用豬苓湯;如果大便不通,用調胃承氣湯。少陰證表現為下利少、腹脹、便秘,或者只下清水,並伴有呃逆,可用小承氣湯。陽明證表現為身熱、口渴、胸悶、煩躁、脈洪數,伴有呃逆,這是火衝肺,可用甘草瀉心湯。陰證表現為大便稀軟、胃寒,或者因為嘔吐、下利導致虛脫,惡寒、脈細,可用橘皮乾薑湯。

內寒厥冷,可用羌活附子湯、丁香柿蒂散,並服用蘇合香丸。胃寒飲水相搏,可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。手足厥冷,可用小橘皮湯。胸悶心煩,可用大橘皮湯。凡是呃逆,藥物中都應該加入陳皮、竹茹、薑汁。這些症狀有的會自行痊癒,陰陽升降恢復正常即可。也有一些是因為食積、小便不利、痰水上衝、腹脹不能小便、脈象沉微等原因引起的,這些情況預後不良。

總而言之,嘔吐、乾嘔、呃逆症狀相似,水氣表裡都可能出現這五種症狀。

鼻出血是熱邪迫於鼻竅,損傷經絡所致,嚴重者難以治癒;經絡熱盛迫血外溢,從鼻孔流出,稱為鼻衄,大多屬於太陽經病,稱為陽血。如果鼻出血是點滴狀而非流血,說明表證未解,應使用辛涼藥解表,例如九味羌活湯加赤芍,或升麻葛根湯加黃芩,或麻黃升麻湯、雙解散;口渴可用五苓散;煩躁可用竹葉石膏湯,以散除經絡中的邪氣。仲景說: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而導致鼻出血的,可用麻黃湯。

如果沒有表證,鼻出血如流水般,或者因為汗出而導致鼻出血,或者大便出血,則可自愈。如果鼻出血不止,可用犀角地黃湯、陶氏生地芩連湯、黃芩湯、茅花湯,並用冷水浸濕的紙貼在太陽穴,紙熱了就換,或用百草霜、胎髮燒灰吹入鼻中。各種九竅出血也可用此法。鼻出血不宜立即止血,以免餘血入胃,停留在上焦形成血結胸證。

直中少陰證,熱邪在裡,先熱後厥無汗,雖然是陰證,但表現類似陽證,醫生如果未能識別,強行發汗,必然損傷經絡,外部表現為筋惕肉瞤,內部則伏熱逼血從耳目或口鼻而出,稱為陰血,這就是下厥上竭,難以治癒。下厥是指厥冷在下,血從上部流出則為上竭。輕者可用黃芩湯加生地等藥,或用當歸四逆湯、黑錫丹救治。動經與鼻衄略有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