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31)
外集·卷三 (31)
1. 傷寒雜證
熱厥者,微厥卻發熱;若冷厥則不發熱,四肢逆冷,脈沉細,大小便滑泄,惡寒,指甲青色。又有失下,血不通,四肢便厥,醫者不識,疑是陰厥,復進四逆湯之類,禍如反掌。大抵熱厥,脈沉伏而滑,頭上有汗,手掌溫,指梢亦溫,便宜下。此仲景之妙旨也。
一舌心苗,由白而黃而燥黑,失其本體之紅。
舌為心苗,腎主津液,無病則舌紅而潤。偶見紅星點者,將欲發黃。如丹田邪熱,則心苗枯槁,生苔如白苔然。是以邪在表則無苔,邪初傳裡則苔白而滑。胃寒客熱懊憹者,梔豉湯吐之。陽明證,脅硬,不大便而嘔,舌苔白者,亦不可攻,小柴胡和之。如惡寒欲嘔痰者,小柴胡加乾薑。
白苔滑而下利者,為臟結不治。熱漸入深,則苔白而澀;熱深入胃,則苔黃或肥光,或尖白根黃者,表多里少也。俱白虎加參湯主之。手足腋下汗出,譫語便閉,苔紫帶黑,或生芒刺,蟲碎燥裂者,承氣湯下之。
但舌黑亦有數種,有四邊紅而中灰黑成路者,失下也;有黑圈者,過經未解也;有黑尖者,虛煩也;有舌見黃而中有黑至尖或黑亂點者,熱毒深也;有弦紅心黑,或白苔中見黑點者,表未解也;有根黑尖黃,脈滑者可下,脈浮者可汗;有尖黑而有亂紋,脈滑實者急下之,脈數無力者,必發渴而死。凡舌黑不論多少,俱系危證。
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,乃無根虛火,可以化痰降火藥治之。陰證苔白,腹痛自利者,理中湯。中濕濕痹,舌上如苔,非真苔也,丹田有熱,胃中有寒,五苓散。
無寒熱而唇焦者,多因血瘀;
不發寒熱,胸滿唇焦,漱水不入咽者,必衄血也。小腹滿,小便利,大便黑者,血瘀於下也。
無色澤而唇青者,必是寒中。
陰證胸膈滿,面色及唇皆無色澤,手足冷者,理中湯。若唇青有瘡,則為狐惑。
口乾口燥口涎豈無異?
口乾者,邪熱聚胃,消耗津液故也。有汗後口乾者,五苓散加知母、黃柏;有陽明口乾熱甚口噤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參湯;少陽證口乾者,小柴胡湯;瘀血證口乾,漱水不欲咽者,桃仁承氣湯。口燥亦因脾胃有熱,津液涸少。陽明口燥咽乾,背惡寒煩渴者,白虎加參湯;少陽口苦咽乾,小柴胡湯、雙解散;少陰口燥舌乾者,承氣湯;口燥咽乾,默默不欲言者,宜以狐惑治之。凡口乾燥忌汗,汗之重亡津液。
口涎有陽明熱盛者則涎熱,少陰寒證則涎冷。
氣逆氣喘氣短大相同。
氣逆者,氣自腹中時時上衝也。太陽無汗、陽明胸滿者,汗之。太陽下之早,表邪乘虛傳裡,里本虛者受邪不逆,里本實者不肯受邪,則氣逆上衝,邪仍在表,當復汗之。厥陰客熱氣上衝心,此熱在裡而氣上也,下之。胸滿實者,吐之。汗下後氣逆眩暈者,茯苓桂術甘草湯。
白話文:
傷寒雜證
熱厥症狀是輕微厥冷後出現發熱;如果是冷厥則不發熱,四肢冰冷,脈象沉細,大小便失禁,畏寒,指甲青紫。還可能伴隨脫肛、血脈不通,四肢厥冷。若醫生不識別,誤以為是陰厥,再服用四逆湯之類藥物,後果不堪設想。總而言之,熱厥的脈象是沉伏而滑,額頭出汗,手掌溫熱,指尖也溫熱,此時應當瀉下。這是仲景的精妙之處。
舌頭是心的苗頭,舌苔由白轉黃再轉為乾燥發黑,失去原本紅潤的顏色。
舌頭是心的苗頭,腎臟主司津液,無病時舌頭紅潤。偶爾出現紅色斑點,將要轉為黃苔。如果丹田有邪熱,則心苗枯萎,舌苔呈現白色。所以,邪氣在表則無苔,邪氣初入裡則舌苔白而滑。胃寒夾雜熱邪而嘔吐的,用梔子豉湯催吐。陽明證,脅肋部硬痛,不大便而嘔吐,舌苔白的,也不可攻,用小柴胡湯調理。如果畏寒想嘔吐且有痰,小柴胡湯加乾薑。
舌苔白而滑且腹瀉,是臟腑阻塞未治癒的表現。熱邪逐漸深入,則舌苔白而乾燥;熱邪深入胃部,則舌苔黃厚或光亮,或舌尖白根部黃,這是表症多裡症少的表現。都可用白虎加參湯治療。手足及腋下出汗,神志不清,大便秘結,舌苔紫黑,或有芒刺、蟲蛀、乾燥裂紋的,用承氣湯瀉下。
但舌苔發黑也有幾種情況:舌苔四邊紅而中間灰黑成條狀的,是脫肛;舌苔呈現黑色環狀的,是經絡不通;舌尖發黑的,是虛煩;舌苔黃中帶黑至舌尖或有黑色斑點的,是熱毒深入;舌苔脈絡紅而舌心黑的,或白苔中出現黑點的,是表症未解;舌根黑舌尖黃,脈象滑利者可以瀉下,脈象浮者可以發汗;舌尖黑且有亂紋,脈象滑實者應立即瀉下,脈象數而無力的,必定會口渴而死。凡是舌苔發黑,不論程度輕重,都是危急的徵兆。
只有舌苔顏色冷淡發黑而濕潤的,是無根虛火,可以用化痰降火藥物治療。陰證舌苔白,腹痛腹瀉的,用理中湯。濕邪阻滯經絡,舌苔似苔非苔,丹田有熱,胃中有寒的,用五苓散。
沒有寒熱症狀而嘴唇乾燥的,大多是血瘀;
不發寒熱,胸悶嘴唇乾燥,漱水咽不下,必定會鼻出血。小腹部脹滿,小便不利,大便黑色的,是血瘀在下。
面色蒼白而嘴唇青紫的,必定是寒邪侵犯臟腑。
陰證胸膈脹滿,面色及嘴唇都蒼白,手足冰冷的,用理中湯。如果嘴唇青紫且有瘡瘍,這是狐惑病。
口乾、口燥、口涎,各有不同。
口乾是邪熱聚集胃中,消耗津液造成的。出汗後口乾的,用五苓散加知母、黃柏;陽明證口乾、熱甚、口噤,背部微惡寒的,用白虎加參湯;少陽證口乾的,用小胡柴湯;瘀血證口乾,漱水不想咽下的,用桃仁承氣湯。口燥也是因為脾胃有熱,津液不足。陽明證口燥咽乾,背部惡寒煩渴的,用白虎加參湯;少陽證口苦咽乾的,用小柴胡湯、雙解散;少陰證口燥舌乾的,用承氣湯;口燥咽乾,默默不想說話的,應該用狐惑病的治療方法。凡是口乾口燥都忌諱出汗,出汗會加重津液的損失。
口涎:陽明熱盛則涎液發熱,少陰寒證則涎液冰冷。
氣逆、氣喘、氣短,大體相同。
氣逆是指氣體從腹部時時向上衝。太陽病無汗、陽明病胸悶的,應該發汗。太陽病瀉下過早,表邪乘虛而入裡,裡本虛弱者受邪不逆,裡本實者不肯受邪,則氣逆上衝,邪氣仍在表,應該再次發汗。厥陰證邪熱入裡氣體上衝心臟,這是裡熱而氣上衝,應該瀉下。胸部脹滿的,應該催吐。發汗瀉下後氣逆眩暈的,用茯苓桂枝甘草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