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30)

1. 傷寒雜證

怫鬱因汗失宜,便堅為實噦為虛:

面者,陽明所主。陰盛者,面赤而黯;陽盛者,面赤而光。表證汗出未徹,以致邪熱怫抑鬱結,故頭面紅赤,甚則蒸於肌膚,汗出未透身癢者,桂麻各半湯;惡寒熱者,葛根湯;汗太過發黃者,茵陳湯;驚惕者,火邪湯;大便硬者,里已實也,大柴胡湯。下後噦者,胃虛也,桂枝參苓湯。

戴陽浮火所沖,陰證(下痢厥逆)熱微陽熱甚。

《百問》云:病人身微熱,面赤,脈反沉而遲者,陰證也。身微熱者,裡寒也;面戴陽者,面雖赤而不紅活,乃下虛也。醫者不察脈,以虛陽上膈熱躁,誤為實熱下之,又用涼藥,則氣消而成大病矣。仲景理中、四逆,陶氏益元湯主之。若陽證面赤,脈洪大,腹滿潮熱,大便不通者,大柴、承氣主之。

目盲鼻鳴而嘔衄者,熱搏之重;

《難經》曰:脫陰目盲。言精血脫而不上榮於目,故目盲不了了,或無所見也。傷寒發煩目盲,甚者必衄。蓋肝血為熱氣所搏,妄行於上而為衄,得衄則熱隨血散而解,與麻黃湯,或麻黃升麻湯、九味羌活湯。蓋傷寒衄為積熱在表,用麻黃、羌活者,非治衄也,以解太陽經之邪耳。

此與太陽病其人適失血及下利宜桂枝湯法同。但衄家最忌發汗,邪輕者,犀角地黃湯。又目近鼻為內眥,屬太陽;近眉尾,屬少陽;當面,屬陽明。赤脈從上下者,太陽病;從下上者,陽明病;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。熱則目赤,風則目眩,寒則目疼。又狐惑目不能閉,陰證眼睛痛,陰陽易病眼中生花。

鼻者,呼吸清氣之路,上竅於肺,下通膀胱。風寒壅則鼻鳴而必乾嘔,太陽病,桂枝湯;太陽陽明合病,鼻乾肌熱者,葛根湯。

叉手冒心而聾耳者,陽脫之凶。

《難經》曰:脫陽者見鬼。無陽氣而見幽陰之鬼。傷寒汗過亡陽,其人必叉手自冒心胸而聾耳者,何也?蓋耳屬腎,陽氣盛則上通而聰,陽氣虛則下脫而聾。仲景云:少陰受病,胸脅滿而耳聾者是也。宜芍藥附甘湯、黃耆建中湯救之。心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。撮空神昏者,陶氏升陽散火湯。

若初證手少陽風病厥而聾者,耳中煇煇𩽣𩽣,小柴胡湯,最忌吐下以致驚狂。手太陽熱厥聾耳者,耳中塞滿,加之熱壅,出血出膿,則成停耳。濕溫厥陰耳聾見前。又有風邪入腎,耳中卒痛,外證寒熱,不急治則發強如痓,俗名黃耳傷寒,不可作正傷寒治之,內服小續命湯、敗毒散,外用虎耳草搗汁滴入耳中。上證頭汗如珠不流者,陽脫即死。

四肢胃末,由熱而溫而冷逆,知是傳經之厥;

傷寒邪在三陽,則四肢熱;半表半裡及太陰,則邪漸入內,則四肢溫;傳至少陰、厥陰,則邪入深而陷伏於內,則四肢厥冷。然先由熱而後厥者,傳經熱厥也。輕則四逆散、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;重則大柴、承氣下之。若邪乍結胸中,心煩不食而厥者,瓜蒂散吐之。《百問》云:熱厥與冷厥不同。

白話文:

傷寒雜證

因為發汗不恰當,導致體內氣機鬱悶,如果大便堅硬是實證,如果出現呃逆則是虛證。

臉面,是由陽明經所主管的。如果陰氣過盛,臉色會發紅但暗沉;如果陽氣過盛,臉色會紅潤且有光澤。表證沒有徹底發汗,導致邪熱鬱結,所以頭臉會紅赤,嚴重的話會蒸騰到皮膚,汗出不透導致身體發癢,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;如果同時怕冷怕熱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;如果出汗過多導致皮膚發黃,可以用茵陳湯治療;如果出現驚惕的症狀,可以用火邪湯治療;如果大便硬結,表示裡證已經是實證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如果瀉下後出現呃逆,是胃氣虛弱的表現,可以用桂枝參苓湯治療。

戴陽證是虛陽上浮的表現,陰證(下痢、厥逆)雖然有微熱,但實際上是陽熱過盛。

《百問》說:病人身體微微發熱,臉色發紅,但脈搏反而沉而遲緩,這是陰證。身體微微發熱,表示體內有寒;臉色發紅但沒有光澤,是陰虛導致的虛陽上浮。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診脈,把虛陽上浮誤認為實熱,用寒涼藥物攻下,又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導致陽氣耗散,病情加重。應該用仲景的理中湯、四逆湯,或者陶氏的益元湯來治療。如果是陽證導致的臉色發紅,脈搏洪大,腹部脹滿,發熱,大便不通暢,應該用大柴胡湯、承氣湯來治療。

眼睛失明,鼻腔發出聲音並伴隨嘔吐或流鼻血,表示體內熱邪較重。

《難經》說:脫陰會導致眼睛失明。意思是精血虧虛,不能上榮於目,所以眼睛會失明,看不清楚,甚至看不到東西。傷寒病導致煩躁不安和眼睛失明,嚴重的話一定會流鼻血。這是因為肝血被熱邪所迫,妄行於上導致流鼻血,流鼻血後熱邪會隨著血液散去而緩解,可以用麻黃湯,或者麻黃升麻湯、九味羌活湯來治療。傷寒病導致的流鼻血是因為積熱在表,用麻黃、羌活並不是治療流鼻血,而是為了解除太陽經的邪氣。

這跟太陽病患者失血或者腹瀉後,可以用桂枝湯的治療方法是一樣的。但是流鼻血的患者最忌發汗,如果邪氣比較輕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。眼睛靠近鼻子的地方是內眥,屬於太陽經;靠近眉尾的地方屬於少陽經;面頰屬於陽明經。如果紅絲從下往上走,是太陽病;如果從上往下走,是陽明病;如果從外往內走,是少陽病。如果身體有熱,眼睛會發紅;如果感受風邪,眼睛會眩暈;如果感受寒邪,眼睛會疼痛。另外,狐惑病患者眼睛不能閉合,陰證患者眼睛會疼痛,陰陽易病患者眼睛裡會出現幻影。

鼻子是呼吸清氣的通道,上通於肺,下通膀胱。如果風寒壅塞,鼻子會發出聲音,並且一定會乾嘔。如果是太陽病,可以用桂枝湯治療;如果是太陽陽明合病,鼻子乾燥,肌肉發熱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

如果雙手交叉放在胸前,並且耳朵聽力下降,這是陽氣衰脫的凶險症狀。

《難經》說:脫陽的人會看到鬼。這是因為沒有陽氣而看到陰間的鬼魂。傷寒病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衰亡,患者一定會雙手交叉放在胸前,並且耳朵聽力下降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耳朵屬於腎,陽氣旺盛則可以上通而聽覺靈敏,陽氣虛弱則向下脫落而聽力下降。仲景說:少陰受病,胸脅脹滿並且耳朵聽力下降,就是這個道理。應該用芍藥附甘湯、黃耆建中湯來救治。如果心悸不安,喜歡按壓胸部,可以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如果手亂抓,神志不清,可以用陶氏的升陽散火湯治療。

如果是初發病時手少陽經感受風邪導致厥逆並且聽力下降,耳朵會嗡嗡作響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,最忌諱用吐法或瀉法,否則會導致驚狂。如果是手太陽經熱厥導致聽力下降,耳朵會感到堵塞,再加上熱邪壅塞,可能會出血或流膿,形成耳部疾患。濕溫導致厥陰經耳聾的情況在前面已經提到。另外,還有風邪侵入腎臟導致耳朵突然疼痛,外證表現為怕冷怕熱,如果不趕快治療,會導致抽搐,俗稱黃耳傷寒,不能按照一般的傷寒來治療,應該內服小續命湯、敗毒散,外用虎耳草搗汁滴入耳朵。如果出現以上症狀,並且頭部出汗如珠但不流淌,就表示陽氣脫失,很快就會死亡。

四肢是身體的末端,從發熱到溫熱到厥冷,說明是邪氣傳經的表現。

傷寒病邪氣在三陽經時,四肢會發熱;邪氣在半表半裡或太陰經時,邪氣逐漸入裡,四肢會溫熱;邪氣傳到少陰經或厥陰經時,邪氣深入體內,四肢會厥冷。如果先發熱後厥冷,說明是邪氣傳經的熱厥。症狀輕微的可以用四逆散、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治療;症狀嚴重的可以用大柴胡湯、承氣湯攻下。如果邪氣突然結聚在胸中,心煩不食並且出現厥冷,可以用瓜蒂散催吐。《百問》說:熱厥和冷厥是不一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