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29)

1. 傷寒初證

陽毒消渴倍常者,陷胸丸、黑奴丸。中暑者,酒蒸黃連丸。凡飲水安睡者,實熱也;飲水少頃即吐者,火邪假渴耳。凡渴不可恣飲,須少與之以潤胃氣,恐變水結。一種水逆證,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者,五苓散。又發汗動右氣,肺傷亦飲水即吐者亦宜。若先嘔後渴者為欲解,當少與之水;先渴後嘔者為水停,赤茯苓湯。

有風溫、發黃、渴證,見各條。

漱因經熱裡寒,水入不咽多血疾。

經熱則口燥煩而欲水漱,裡寒則水入而不敢咽。陽明證漱水不咽,身熱或微惡寒,熱在經而不在裡,必逼血上行為衄血,黃芩湯。瘀血證漱水不咽,外無寒熱,喜忘如狂,犀角地黃湯。少陰證脈沉厥冷煩躁,或乾嘔無脈,好漱水不咽者,四逆湯、白通湯主之。蛔厥證煩躁吐蛔,好水浸舌而不欲咽者,理中湯加烏梅。

上一段論傷寒初證,未有不自頭疼項強身痛,發熱惡寒,有汗無汗,或咳嗽,或渴而始者,故提之於此,過七日不愈者,皆雜證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初期症狀

身體發熱,口渴加劇,服用陷胸丸、黑奴丸。中暑則服用酒蒸黃連丸。如果喝水後能安然入睡,表示是實熱;喝水不久就嘔吐,則是虛熱假渴。口渴不能隨意大量喝水,應少量飲水滋潤胃氣,以免造成水腫。有一種水逆症,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就吐,需服用五苓散。若是因發汗傷了肺氣導致喝水就吐,也適用五苓散。先嘔吐後口渴,是想解渴,應少量給水;先口渴後嘔吐,則是水停積,需服用赤茯苓湯。

風溫、黃疸伴口渴的症狀,詳見各條說明。

因經絡熱盛,內裡卻寒邪,喝水無法吞嚥,多見於出血性疾病。

經絡熱盛則口乾舌燥煩躁想喝水漱口,內裡寒邪則喝水不敢吞嚥。陽明經症候群,漱口時喝水無法吞嚥,身體發熱或輕微惡寒,熱在經絡不在內臟,必會逼迫血液上湧而流鼻血,服用黃芩湯。瘀血症候群,漱口時喝水無法吞嚥,沒有寒熱症狀,容易健忘甚至神志不清,服用犀角地黃湯。少陰經症候群,脈象沉弱,身體冰冷,煩躁不安,或乾嘔無脈,喜歡漱口卻喝水無法吞嚥,服用四逆湯、白通湯。蛔厥症候群,煩躁不安,嘔吐蛔蟲,喜歡用水浸濕舌頭卻不想吞嚥,服用理中湯加烏梅。

以上論述傷寒初期症狀,沒有不伴隨頭痛、項強、全身疼痛、發熱、惡寒、有汗無汗、咳嗽或口渴等症狀的,因此在此提及。超過七天未痊癒,則皆屬雜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