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28)

1. 傷寒初證

咳嗽有寒熱水氣之多端,咳嗽多屬肺金,傷寒言太陽病者何也?肺為五臟華蓋,內通膀胱,外主皮毛,而為氣之主,氣逆而不下則咳。風寒乘之,氣冷則滯;熱邪乘之,氣燥則鬱;水飲乘之,與氣相搏。寒熱水氣,皆能生痰,又咳之所從始也。以風寒言之,太陽證身熱嘔喘者,麻黃杏仁飲;咳喘者,三拗湯。

少陽證寒熱胸滿,或挾瀉者,小柴胡去參、棗加五味子、乾薑。少陰證厥逆,腹痛下利者,四逆湯加五味子、乾薑。少陰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,下利者,豬苓湯。春冬傷風寒,夏秋傷濕冷,鼻塞喉鳴,氣不得下而咳者,橘皮竹茹湯。以熱咳言之,金沸草散、柴胡半夏湯、瀉白散。

或咳膿血者,小柴胡加黃芩、黑豆。咳嗽身熱,臍腹滿痛者,大柴胡湯下之。中滿而嘔者,大半夏湯。解利以後,胃寒不食者,理中湯、六君子湯,俱加五味子、細辛。痰氣盛者,大橘皮湯。素有痰火者,當於芩連二陳湯中消息。又水咳有三證:青龍湯治太陽之表水有寒,十棗湯治太陽之裡水有癖,玄武湯治陰證之裡水有寒。凡咳而小便利者,忌汗。

久而入臟成癆,膏之上、肓之下者,不治。

體痛有陰陽血風之纖悉。

風寒入肌,血脈凝滯,所以身痛。太陽身痛,拘急而已,脈浮緊,便清,宜分有汗、無汗治之。少陽身痛,必脅硬嘔渴,小柴加瓜湯和之。汗後身痛不休,脈沉遲者,桂枝加參湯。又有痛無常處,按之不可得,短氣脈澀者,宜再汗之。太陽病七八日,脈細惡寒,陰陽俱虛者,不可發汗吐下,宜小柴胡湯,誤汗令人耳聾。

素有熱者,黃耆建中湯;素無熱者,芍藥附甘湯。厥陰、少陰身痛,下利煩滿,脈沉緊者,先溫以四逆湯、玄武湯,後發以桂枝湯。血虛勞倦身痛者,補中益氣湯、黃耆建中湯。風邪在陽明,不榮於表,一身重痛者,葛根湯。陰毒身痛如杖、瘀血身痛發黃、中濕痛難轉側,風濕一身盡痛,見各條。

瘡家誤汗身痛,必發痓,葛根湯或桂枝湯以救之。

渴有汗多自利,水入即吐名逆證;

熱在表則不渴,熱入里則熱耗津液而作渴,或汗吐下過多,耗奪津液而渴。然有渴必有煩者,腎主水,熱深則水竭而渴,肝木挾心火以生煩,故厥陰六七日,飲水多而小便少者,謂之消渴。渴欲飲水為欲愈者,傳經已盡也。脈浮而渴屬太陽;有汗而渴屬陽明;自利而渴屬少陰:至於厥陰,則熱之極矣。

太陽病汗後,脈洪者,白虎湯;無汗而渴者,小柴加瓜湯。陽明病汗少溺澀者,五苓散;汗多而渴者,竹葉石膏湯。少陰病下利咳嘔,心煩不眠者,豬苓湯;下利飲水有熱者,白頭翁湯;小便清白虛寒者,甘草乾薑湯。厥陰消渴不食,食則吐蛔者,烏梅丸。汗吐下津枯者,白虎加參湯。

白話文:

傷寒初證

咳嗽的成因有很多,寒、熱、水、氣等因素都會導致咳嗽。咳嗽大多與肺有關,但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肺是五臟之首,內連膀胱,外主皮毛,還是氣的總樞紐。氣逆不降就會咳嗽。風寒侵襲,氣機受阻;熱邪侵襲,氣機鬱結;水飲侵襲,與氣相搏。寒熱水氣都能產生痰液,也是咳嗽的根本原因。

從風寒引起的咳嗽來說,太陽病症見身熱、嘔吐、呼吸困難的,用麻黃杏仁湯;咳嗽、呼吸困難的,用三拗湯。

少陽病症見寒熱、胸悶,或伴有腹瀉的,用小柴胡湯去參、棗,再加五味子、乾薑。少陰病症見厥逆、腹痛、腹瀉的,用四逆湯加五味子、乾薑。少陰病症見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失眠、腹瀉的,用豬苓湯。春冬受風寒,夏秋受濕冷,鼻塞、喉鳴,氣機不降而咳嗽的,用橘皮竹茹湯。

從熱邪引起的咳嗽來說,可用金沸草散、柴胡半夏湯、瀉白散。

如果咳嗽帶膿血,用小柴胡湯加黃芩、黑豆。咳嗽、身熱、臍腹脹痛的,用大柴胡湯。中滿嘔吐的,用大半夏湯。腹瀉後,胃寒不食的,用理中湯或六君子湯,都加五味子、細辛。痰氣盛的,用大橘皮湯。本來就有痰火的人,可在芩連二陳湯中加減。此外,水咳有三種:青龍湯治太陽表證的水飲兼寒;十棗湯治太陽裡證的水飲兼癖證;玄武湯治少陰裡證的水飲兼寒。凡是咳嗽兼小便不利者,忌諱發汗。

久病入臟,形成肺癆,病灶在膏肓穴以上、心俞穴以下的,則不予治療。

身體疼痛的成因也很多,與陰陽、血、風等因素有關。

風寒入侵肌膚,血脈凝滯,所以會身痛。太陽病的身痛,表現為肌肉拘急,脈浮緊,大便稀溏,要根據是否有汗而分別治療。少陽病的身痛,一定伴有脅肋部硬痛、口渴,用小柴胡湯加瓜蒂。汗出後身痛持續不止,脈沉遲的,用桂枝加參湯。如果疼痛部位不定,按壓也找不到痛點,呼吸短促、脈澀的,宜再發汗。太陽病七八天了,脈細、惡寒,陰陽兩虛的,不能發汗或下瀉,宜用小柴胡湯,錯誤發汗會導致耳聾。

本來就有熱邪的人,用黃耆建中湯;本來沒有熱邪的人,用芍藥甘草附子湯。厥陰、少陰病的身痛,伴有腹瀉、胸悶、脈沉緊的,先溫陽用四逆湯、玄武湯,然後再用桂枝湯發汗。血虛勞倦導致的身痛,用補中益氣湯、黃耆建中湯。風邪在陽明經,不能宣通於表,一身重痛的,用葛根湯。陰毒身痛如棍棒打傷、瘀血身痛發黃、中濕疼痛難以翻身、風濕遍身疼痛,詳見各條。

瘡瘍患者錯誤發汗導致身痛,一定會發病,用葛根湯或桂枝湯急救。

口渴的成因:汗多自利,飲水即吐,稱為逆證;

表熱則不渴,裡熱則熱傷津液而渴,或汗出、嘔吐、腹瀉過度,耗傷津液而渴。一般來說,口渴必伴有煩躁。腎主水,熱邪深入,則水液耗竭而口渴,肝木乘克心火而導致煩躁,所以厥陰病五六七天了,飲水很多而小便很少的,稱為消渴。口渴想喝水,預示病情將好轉,說明邪氣已經傳經盡了。脈浮而渴屬太陽;有汗而渴屬陽明;自利而渴屬少陰;至於厥陰,則是熱邪到了極點。

太陽病汗出後,脈洪的,用白虎湯;無汗而渴的,用小柴胡湯加瓜蒂。陽明病汗少、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;汗多而渴的,用竹葉石膏湯。少陰病下利、咳嗽、嘔吐、心煩失眠的,用豬苓湯;下利飲水有熱感的,用白頭翁湯;小便清白,屬於虛寒的,用甘草乾薑湯。厥陰消渴,不食,吃了就吐蛔蟲的,用烏梅丸。汗出、嘔吐、腹瀉導致津液枯竭的,用白虎湯加人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