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27)
外集·卷三 (27)
1. 傷寒初證
氣旁達而手足汗,便硬軟利法已畢。
津液自胃腑旁達於外,則手足自汗。有熱聚胃腑逼而出之者,必有譫語燥糞,陽明證也。大便已硬者,大柴胡湯、或大承氣湯;大便不硬而軟者,小柴胡湯。凡傷寒欲下而小便少,手足心並腋下不滋潤者,不可攻也。有寒聚胃腑,大便初硬後溏,或水穀不分,手足濈然汗出者,不可下,少與理中湯,或豬苓湯。如寒甚不食,小便不利者,此欲作痼瘕也,宜理中兼散氣之藥治之。
下後熱只陰弱,而邪陷於心者則痛;
大下傷血,傷血陰弱,脈澀而發熱。蓋陰虛則脈澀,血虛寒極則發熱。古方葶藶苦酒湯,酸苦湧泄之義也。凡下後不可遽補,身熱心中結痛者,梔豉湯微汗之;或醫以丸藥下之,致留餘熱未淨者,梔子乾薑湯。胸滿未消,腹痛未止,脈尚數實者,積垢未淨也,小承氣湯;體薄者,黃芩湯、小柴胡湯、益元散調之。仲景云:下後熱不退,因汗下失宜,如八日以上大發熱者,難治。
經曰:陽微惡寒,陰微發熱,寒多易愈,熱多難愈。
汗後熱多陽虛,而邪入於裡者為實。
大汗傷氣,陽微發熱,悸眩身瞤,脈弱,或兼惡寒,陰陽俱虛者,玄武湯主之。發汗後表證未退者,宜再汗之。若身涼半日許,而見半表裡證者,宜和之。若汗後日晡如瘧,脈沉實,便閉,里證已具者,大柴胡湯下之。若但熱而嘔逆,心痞自利者,大柴胡湯去大黃調之。虛煩者,竹葉石膏湯。
凡大汗後熱不退,脈靜者,生;脈盛躁疾者,此名陰陽交,必死。《解惑論》云:汗後寒熱交作,當看脈尚浮數洪大,猶當微表其汗。醫者見已經汗後,不敢再表,邪氣無由發泄,誤矣!發汗後止惡寒,虛也;發汗後止發熱,實也。惡寒用溫藥,發熱用涼藥,無不愈者。
虛者汗下之後,惡寒愈增;
汗後亡陽惡寒者,表虛也,芍藥附子甘草湯;下後惡寒者,裡虛也,四逆湯。其有表邪未盡,必兼發熱者,柴胡加桂湯。又有裡實,熱伏於內,陽微於外,而惡寒便堅者,亦必兼熱,尤宜下之。《百問》云:汗後惡寒,人必虛;下後發熱,人必實是也。汗下後,厥陰證大汗出,煩躁體疼,拘急厥逆者,陰陽俱虛也,宜四逆湯以補陽,加人參、茯苓以益陰。汗下後,脈微惡寒者,小柴胡湯去芩加芍藥;有頭汗者,柴胡加桂湯。
汗下後,尺寸俱微,陰陽表裡俱虛者,小建中湯。噫!傷寒以真氣為主,陽病宜下,真氣弱者,下之多脫;陰病宜溫,真氣弱者,客熱便生。非藥無力,本主無力也,惟寡欲真氣完者,易於用藥。誤下氣脫,昏倦不食,不渴者,來復丹、靈砂丹暫服之。
熱者吐下之後,消渴可必。
凡吐下後,邪熱不客於上焦為虛煩,而乃客於中焦為消渴者,白虎加參湯。心下痞者,先解其表,後清其里。汗後渴者,少與水以和胃則愈。傷寒汗吐下後,邪氣乘虛而內客,或壅窒而未盡,皆當量虛實而調治之。
白話文:
傷寒初證
患者出汗,手腳冒汗,大小便情況已正常。
汗從胃腑滲出,導致手腳自汗。若胃腑有熱逼出,則會出現譫語、大便乾燥等陽明症狀。大便硬者,用大柴胡湯或大承氣湯;大便軟者,用小柴胡湯。凡是傷寒想要瀉下,但小便少,手心、腳心和腋下都不滋潤的,不能使用攻下之法。若寒邪積聚在胃腑,大便先硬後溏,或食水不化,手腳出汗的,不可瀉下,應少量服用理中湯或豬苓湯。如果寒邪很重,不吃東西,小便不利,這就要變成慢性病了,應該用理中湯加上疏通氣機的藥物治療。
瀉下後,只有陰氣虛弱,邪氣侵犯心臟才會疼痛;
大量瀉下傷了血,血和陰氣虛弱,脈象澀滯而發熱。這是因為陰虛則脈澀,血虛寒極則發熱。古方葶藶苦酒湯,具有酸苦湧泄的作用。凡是瀉下後,不要馬上進補,如果身體發熱,心中煩悶疼痛,用梔豉湯微微發汗;或者醫生用丸藥瀉下,導致餘熱未盡的,用梔子乾薑湯。胸部滿悶未消,腹部疼痛未止,脈象仍數而有力,這是積滯未淨,用小承氣湯;體質虛弱的,用黃芩湯、小柴胡湯、益元散調理。張仲景說:瀉下後熱度不退,是因為發汗瀉下不當,如果持續發熱八天以上,很難治療。
經書上說:陽氣虛弱則惡寒,陰氣虛弱則發熱,寒邪多則容易治癒,熱邪多則難以治癒。
發汗後熱多,是陽氣虛弱,邪氣入裡,屬於實證。
大量出汗傷了元氣,陽氣虛弱而發熱,心悸頭暈,肢體抽搐,脈象虛弱,或者兼有惡寒,是陰陽俱虛,用玄武湯治療。發汗後表證未退的,應該再次發汗。如果身體發涼半天左右,出現半表半裡的症狀,應該調和。如果發汗後午後像瘧疾一樣發熱,脈象沉而有力,大便不通,裡證已成,用大柴胡湯瀉下。如果只是發熱,並且嘔逆,心下痞悶,大便稀溏,用大柴胡湯去掉大黃再服用。虛煩的,用竹葉石膏湯。
凡是大汗後熱度不退,脈象平靜的,可以活;脈象盛而躁動的,這是陰陽交敗,必死。《解惑論》說:發汗後寒熱交替出現,要看脈象是否仍然浮數洪大,還應該微微發汗。醫生見到已經發汗了,不敢再發汗,邪氣就沒有辦法排出,這是錯誤的!發汗後惡寒消失,是虛證;發汗後發熱消失,是實證。惡寒用溫藥,發熱用涼藥,沒有不好的。
虛證的人發汗後,惡寒加重;
發汗後陽氣耗損,惡寒的,是表虛,用芍藥附子甘草湯;瀉下後惡寒的,是裡虛,用四逆湯。如果表邪未盡,必然兼有發熱,用柴胡加桂湯。如果裡實,熱邪伏於內,陽氣虛弱於外,而惡寒大便堅硬的,也必然兼有發熱,更應該瀉下。《百問》說:發汗後惡寒,人必然虛弱;瀉下後發熱,人必然實證,這就對了。發汗瀉下後,厥陰證,大量出汗,煩躁,身體疼痛,肢體拘急厥逆的,是陰陽俱虛,應該用四逆湯補陽,再加人參、茯苓益陰。發汗瀉下後,脈象微弱惡寒的,用小柴胡湯去掉黃芩,加芍藥;如果只有頭部出汗的,用柴胡加桂湯。
發汗瀉下後,寸脈尺脈都微弱,陰陽表裡都虛弱的,用小建中湯。唉!傷寒以真氣為主,陽證宜瀉下,真氣虛弱的,瀉下太多會脫力;陰證宜溫,真氣虛弱的,寒邪就會加重。不是藥物沒有效力,而是患者本身元氣不足,只有慾望少,真氣充沛的人,才容易用藥。錯誤瀉下導致元氣耗損,昏倦不吃東西,不渴的,用來復丹、靈砂丹暫時服用。
熱證的人吐瀉後,消渴一定會好轉。
凡是吐瀉後,邪熱不侵犯上焦而導致虛煩,而侵犯中焦而導致消渴的,用白虎加參湯。心下痞悶的,先解表,後清裡。發汗後口渴的,少量喝水以和胃則癒。傷寒發汗吐瀉後,邪氣乘虛而入裡,或者壅塞而未盡的,都要根據虛實情況調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