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25)
外集·卷三 (25)
1. 傷寒初證
所以少陰反熱一證,裡寒表熱,手足厥而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如病人身冷似冰,而外不欲近衣,口燥舌乾,脈沉而滑,分明表寒裡熱,所謂熱在骨髓寒在皮膚也。《活人》先以陽旦湯合白虎湯除熱,次服桂麻各半湯和表。所以少陰傳經熱證,惡寒而蜷,時時自煩,不欲厚衣者,大柴胡湯下之。
此仲景余議,當的從之。
翕翕發熱,於表則二;蒸蒸發熱,於裡則一。
表熱若鳥合羽所覆,有有汗發散,無汗解肌二者之分。裡熱若火熏蒸,自內達表,惟下之一法而已。半表裡熱者,表邪將罷,里未作實,輕於純在表、純在裡之熱也,宜和解之。要之,不渴小便清者為表,渴而小便黃者為里,或渴或不渴,半表裡也。然三陽經又有陰陽表裡之分,蓋太陽以皮膚為表,以膀胱為里。
熱在皮膚頭疼項強為表,麻黃湯、桂枝湯、九味羌活湯;熱在膀胱口渴尿赤為里,五苓散。陽明以肌肉之間為表,肌肉之下為近里,以胃腑之內為全入里。熱在表則目痛不眠,葛根解肌湯;熱近於里則口渴背寒,白虎加參湯;熱入里則自汗狂譫,調胃承氣湯。少陽以胸脅之間為半表半裡,表多小柴胡湯,里多熱盛者,黃芩湯。
以上發熱,太陽惡寒、陽明自汗、少陽多嘔,皆三陽證也。太陰、厥陰不發熱,惟少陰有反熱二證。一脈沉發熱,表郁重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;輕者,麻黃附子甘草湯。一脈不出,裡寒外熱者,白通湯和之。脈陰陽俱虛,熱不止,及汗下後復發熱,脈躁疾,下利不止者,死。
煩躁,以躁之頃漸而分陰陽;
煩,乃心中懊憹欲吐之貌;躁,則手掉足動起臥不安。心熱則煩,腎熱則躁。煩為輕,躁為重。先煩而漸躁者為陽證,分表裡汗吐下治之;不煩而便發躁者為陰證,宜溫中。或經吐下而不解煩躁者,亦宜溫之。大概中關脈浮大,身熱而渴者,多太陽陽明病,治以寒涼;尺寸脈沉微,厥而利者,多屬少陰病,治以溫熱。
《百問》云:惟躁有陰陽二證,太陽證煩躁宜汗,陽明證煩躁宜下,若陰證發躁,宜溫之是也。故有曰:煩躁與虛煩少異,煩躁晝日不得眠,夜反安靜,身無大熱,陽虛也。虛煩不得眠而無間斷,故為裡熱,宜梔豉湯吐之。丹溪又云:煩主氣,躁主血。肺主皮毛,氣熱則煩;腎主津液,血熱則躁。
故用梔子以治肺,豆豉以潤腎。但肺熱非心火乘之乎?凡煩躁見吐利,厥逆無脈及結胸者,死。古方黃連雞子湯、甘草乾薑湯、芍藥甘草湯,選用。
煩熱,以膈之軟滿而辨虛實。
心煩作渴欲嘔,身熱睡臥不寧,與發熱均屬表熱,但煩熱無時休歇,非發熱時發時止。凡煩熱未經汗吐下,邪熱傳裡而作,如未作膈實,心中欲吐不吐,鬱悶之狀者為虛,但當和解或微汗而已。經云,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是也。若心中驟滿而煩者為實,則有吐下之異。賦云:微煩為陽之相勝,言當分表裡而治之也。
白話文:
傷寒初證
少陰症候出現反覆發熱,內寒外熱,手腳冰冷且腹瀉稀便,應服用四逆湯治療。如果病人身體冰冷如同寒冰,卻不願靠近衣物,口乾舌燥,脈象沉而滑,明顯是表寒裡熱,也就是所謂的「熱在骨髓,寒在皮膚」。《活人》書中先用陽旦湯合白虎湯來去除裡熱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與麻黃湯各半的方劑來調和表證。如果少陰經傳經的熱證,出現惡寒蜷縮、時而煩躁、不願穿厚衣服等症狀,則應服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
以上是仲景的論述,應該遵從。
翕翕發熱是表證;蒸蒸發熱是裡證。
表熱如同鳥羽覆蓋,可分為有汗和無汗兩種情況,有汗則需發汗解表,無汗則需解肌。裡熱如同火炙,從內部向外擴散,只有瀉下這一種治療方法。半表半裡的熱證,是表邪將要消退,裡證尚未成形,症狀輕於純表證或純裡證,宜採取和解的方法治療。總而言之,不渴、小便清澈者為表證;口渴、小便黃赤者為裡證;或渴或不渴者為半表半裡證。然而,三陽經也有表裡之分,太陽經以皮膚為表,膀胱為裡;陽明經以肌肉之間為表,肌肉之下為近裡,胃腑之內為全裡;少陽經以胸脅之間為半表半裡。
熱在皮膚,頭痛項強為表證,可用麻黃湯、桂枝湯、九味羌活湯;熱在膀胱,口渴尿赤為裡證,可用五苓散。熱在陽明經的表證,則表現為目痛失眠,可用葛根湯解肌;近裡則口渴背寒,可用白虎加參湯;熱入陽明經的裡證則自汗、神志不清,可用調胃承氣湯。少陽經的熱證,在胸脅之間,為半表半裡,表證較多者用小柴胡湯,裡證熱盛者用黃芩湯。
以上發熱症狀,太陽經惡寒、陽明經自汗、少陽經嘔吐,都是三陽經的證候。太陰、厥陰經不發熱,只有少陰經有反覆發熱的兩個證候。一種是脈象沉而發熱,表證鬱滯較重者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;較輕者,用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另一種是脈象不出,裡寒外熱者,用白通湯治療。如果陰陽二脈俱虛,熱持續不退,且汗下之後又再次發熱,脈象急促,腹瀉不止,則預後不良。
煩躁,根據其程度可分陰陽。
煩是心中懊惱想吐的樣子;躁則手腳亂動,坐臥不安。心熱則煩,腎熱則躁。煩輕躁重。先煩後躁為陽證,根據表裡情況,採取汗、吐、下法治療;不煩而直接發躁為陰證,應溫中治療。如果已經採用汗、吐、下法治療,但煩躁症狀未解除,也應該溫中治療。總之,中關脈浮大,身熱口渴者,多屬太陽陽明病,用寒涼藥治療;寸口脈沉微,手腳冰冷腹瀉者,多屬少陰病,用溫熱藥治療。
《百問》說:躁也有陰陽二證,太陽證煩躁宜發汗,陽明證煩躁宜瀉下,陰證發躁則應溫中治療。所以說:煩躁與虛煩略有不同,煩躁白天睡不著,晚上反而安靜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是陽虛;虛煩則整夜睡不著,是裡熱,宜用梔豉湯來吐瀉。丹溪還說:煩主氣,躁主血。肺主皮毛,氣熱則煩;腎主津液,血熱則躁。
所以用梔子治療肺熱,用豆豉滋潤腎陰。但是,肺熱是不是因為心火亢盛呢?凡是煩躁伴有嘔吐腹瀉、手腳冰冷無脈或胸部脹滿者,預後不良。古方黃連雞子湯、甘草乾薑湯、芍藥甘草湯可以選用。
煩熱,根據膈下軟滿程度辨別虛實。
心煩口渴想吐,身體發熱,睡臥不安,與發熱都屬於表熱,但煩熱持續不斷,不像發熱一樣時發時止。如果煩熱沒有經過汗、吐、下法治療,邪熱傳入裡而導致煩熱,如果還沒有出現膈下脹滿,心中想吐但吐不出來,鬱悶的樣子,屬於虛證,只需和解或微微發汗即可。經書說,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。如果心中驟然感到脹滿而煩躁,是實證,則需要吐瀉。賦中說:微煩是陽氣有所勝的表現,說明應該根據表裡情況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