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三 (24)

1. 傷寒初證

凡感冒之人,忽覺毛寒股慄,筋節搜攣,百骸鼓撼,嘔不欲食,其寒不可御,未幾復轉而發熱者,皆似瘧狀,不必脈弦,隨所見證與脈,而以小柴胡湯和解,此即溫瘧也。

熱多寒少三證,弱脈脈遲同等。

一證脈弱者,亡陽也,不可正汗及吐下,桂枝二越婢一湯以微汗之。一證脈遲者,血少也,先以黃耆建中湯養血,俟脈不遲,乃以小柴胡湯和之。一證脈陰陽同等,微浮微緩,不嘔,清便自調,此不待藥汗而自愈也;若面赤身癢,脈澀者,桂麻各半湯,必待微汗而後愈。通用,柴陳湯,熱多加川芎、前胡,寒多加川芎、草果。

若寒多熱少,不煩躁而脈浮緩者,乃傷寒見傷風脈也,或面色不澤,兩手無脈者,乃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也。

往來寒熱,正是半表半裡之情;

經曰: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,陽氣下陷陰中則發熱,此陰陽相乘之病也。若大下,陰微發熱;大汗,陽微惡寒,乃醫之誤也。大要:陽不足,則陰邪出於表而與陽爭,則陰反勝而為寒;陰不足,則陽邪入於裡而與陰爭,則陽反勝而為熱。若邪入而正氣不與之爭,則但熱而無寒矣。

陽不足則先寒,陰不足則先熱;表邪多則寒多,里邪多則熱多;半表半裡,寒熱相等,乍往乍來而間作也。若不嘔,清便,脈浮者,猶當解表。口渴,尿赤,脈實者,大柴胡湯。心煩喜嘔,胸脅滿而不欲食者,小柴胡湯,熱多者加柴胡,寒多者加桂枝。汗下後,柴胡證不除者,柴胡桂薑湯。

寒熱往來,脅滿,小便不利,嘔渴,頭汗者最宜。如寒熱勢盛,當遲一二日,少定方可圖之。所謂其盛者,可待衰而已。若寒熱勢定,或早移於晏,晏移於早,邪無可容之地,病將解矣。夫病機言搏者,舊有痰痞相火之類,偶然新氣加之,則搏動而發,此理易明。言爭者,乃彼此相搏相鬥,久而後可和解之,謂不過邪正氣相引,結而未遽散,非實有所爭競也。血氣盛者,雖風寒之邪乘間而入,終不能動其真氣而與之鬥。

惟血氣弱者,則邪入必鬥,鬥則便有勝負,須正氣復而後邪可退也。若邪愈勝而正氣負,非藥餌大扶持之,必不可救。此爭與搏之義也。至於頭面上病,皆百邪上攻;胸膈間病,皆百邪上衝;腸胃間病,皆百邪下流而傳入。不然則血氣失升降之常,或陽當升而不升,陰當降而不降,精宜升而不升,氣宜降而不降,血宜順而不順,火宜靜而不靜。識病機括,盡於此矣。

表裡寒熱,譬如冬至夏至之景。

陶氏以皮膚即骨髓之上,骨髓即皮膚之下,前人錯誤而分表裡。但以冬至陽生,則地中熱而外寒漸極,夏至陰生,則地中冷而外熱漸極,推之則誠有表熱裡寒、表寒裡熱之理。且如病人身熱似火而外欲得衣,微厥下利,脈沉而遲,分明裡寒表熱,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。《活人》先以陰旦湯退寒,次服小柴胡湯加桂清表。

白話文:

傷寒初證

感冒初期,突然感到毛髮寒豎、身體顫抖,關節肌肉拘攣疼痛,全身骨骼酸痛,想吐且不想吃東西,這種寒冷難以忍受,不久又轉變成發熱,都類似瘧疾的症狀,不必拘泥於脈象弦細,根據看到的症狀和脈象,服用小柴胡湯來和解,這就是溫瘧。

發熱多而寒冷少的症狀有三種,脈象虛弱、脈象遲緩都屬於此類。

第一種,脈象虛弱,是陽氣衰竭,不能使用發汗或吐瀉的方法治療,要用桂枝二越婢湯一方來微微發汗。第二種,脈象遲緩,是血虛,先用黃耆建中湯補血,等到脈象不再遲緩,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第三種,脈象陰陽平和,稍浮稍緩,不嘔吐,大便通暢,這種情況不需藥物發汗就能自愈;如果面紅、身體發癢,脈象澀滯,則需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必須等到微微出汗後才能痊癒。通用方劑是柴胡陳皮湯,發熱較多者加川芎、前胡;寒冷較多者加川芎、草果。

如果寒冷多而發熱少,沒有煩躁,脈象浮緩,這是傷寒兼見傷風的脈象;或者面色暗淡無光,兩手脈象微弱,這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主治症狀。

寒熱往來,正是半表半裡證候;

古書記載:陰氣上逆進入陽氣之中則惡寒,陽氣下陷進入陰氣之中則發熱,這是陰陽互相侵犯導致的疾病。如果大量瀉下,陰氣稍稍發熱;大量出汗,陽氣稍稍惡寒,都是醫療上的錯誤。總而言之:陽氣不足,則陰邪從體表侵入,與陽氣爭奪,陰氣反而佔據上風而表現為寒冷;陰氣不足,則陽邪侵入內部,與陰氣爭奪,陽氣反而佔據上風而表現為發熱。如果邪氣侵入而正氣不與之抗爭,則只發熱而無寒冷。

陽氣不足則先寒,陰氣不足則先熱;表邪多則寒多,裡邪多則熱多;半表半裡,寒熱相等,時而寒冷時而發熱而間歇發作。如果不嘔吐,大便通暢,脈象浮緩,還應該解表。口渴,尿赤,脈象實,則用大柴胡湯。心煩想吐,胸脅滿悶不想吃東西,用小柴胡湯,發熱較多者加柴胡,寒冷較多者加桂枝。發汗後,柴胡證候未除,則用柴胡桂薑湯。

寒熱往來,脅肋脹滿,小便不利,嘔吐口渴,頭部出汗,這是最適合治療的。如果寒熱的症狀很盛,應該延遲一兩天,症狀稍緩後再治療。所謂盛極則衰,可以等待其衰弱。如果寒熱的症狀穩定下來,或者早晨的症狀移到晚上,晚上的症狀移到早晨,邪氣無處容身,疾病將要痊癒。所謂「搏」指的是舊有的痰飲、痞塊、相火等,偶然新邪氣加入,則互相衝擊而發病,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。「爭」指的是彼此互相衝擊爭鬥,經過長時間才能和解,指的是邪氣和正氣互相牽制,結合在一起還沒有完全消散,並不是真的互相爭鬥。血氣旺盛的人,即使風寒邪氣乘虛而入,最終也不能撼動其真氣而與之爭鬥。

只有血氣虛弱的人,邪氣侵入就會爭鬥,爭鬥就會有勝負,必須等到正氣恢復後,邪氣才能退去。如果邪氣越來越盛而正氣衰敗,如果不藉助藥物大力扶持,就一定無法治愈。這就是「爭」和「搏」的意思。至於頭面部的疾病,都是百邪上攻;胸膈之間的疾病,都是百邪上衝;腸胃之間的疾病,都是百邪下注而傳入。如果不是這樣,就是血氣失去了升降的常規,或者陽氣該升不升,陰氣該降不降,精氣該升不升,氣血該降不降,血氣該順暢不順暢,火氣該靜不靜。認識疾病的機理,就包含在這些方面。

表裡寒熱,如同冬至夏至的景象。

陶弘景認為皮膚就在骨髓之上,骨髓就在皮膚之下,前人錯誤地把表裡分開。但是,冬至陽氣初生,則地中溫暖而體表寒冷漸至極點;夏至陰氣初生,則地中寒冷而體表炎熱漸至極點,推而廣之,確實有表熱裡寒、表寒裡熱的道理。比如病人身體發熱像火一樣,但體表卻想多穿衣服,輕微厥逆,大便溏瀉,脈象沉而遲,分明是裡寒表熱,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。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先用陰旦湯退寒,然後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來清表。